□伊飞帆 本报记者 李飞 王志强
眼下,在五常市的田间地头,昔日秋收后令人头疼的秸秆,正经历着一场蝶变——曾经焚烧污染空气的“一把火”,如今通过科学处置转化为滋养黑土的“绿色肥料”、带动增收的“金色资源”,成为生态农业转型的生动注脚。
今年秋冬季,五常市农业农村局锚定“禁烧区严管控、全域促利用”核心导向,以分域施策、科技赋能、产业延伸为抓手,推动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实现质效双升。截至目前,全市秸秆还田和离田工作已经完成过半,预计20日前可全面完成既定目标,绘就出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现代农业新图景。
五常市农业农村局针对不同区域秸秆利用意愿差异,创新推行“核心区-重点区-次重点区”三级管理模式,构建差异化梯度补贴体系,用经济杠杆撬动农户参与积极性。分级补贴政策既守住了禁烧环保底线,又让农户在秸秆利用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实现了“禁烧零火点”与“资源化利用”的双向共赢。
目前,全市20.18万亩禁烧区农田已实现秸秆全量合规处置,农户参与秸秆利用的主动性显著提升。
“作业深度够不够,平台一查就知道;有没有偷偷焚烧,铁塔上的‘哨兵’看得一清二楚。”五常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确保秸秆利用质量与效率,五常市以科技为翼,构建起全链条监管服务体系。
在作业质量管控上,依托省级农机管理平台,明确玉米秸秆还田深度不低于30厘米、水稻秸秆还田深度不低于20厘米的硬性标准,作业完成后经平台精准监测、市乡村三级公示复核,农户方可申领补贴,从源头上杜绝“走过场”式作业;在禁烧监管方面,引入“铁塔哨兵”高空监控系统,搭配地面巡查队伍与农机作业定位监管,构建“人防+技防+机防”立体防控网络,实现秸秆焚烧行为早发现、早制止,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在效率提升上,推广高效离田与还田机械,目前全市离田机械日作业量达0.45万亩、还田机械日作业量0.35万亩,较传统作业模式效率提升40%,秸秆“变废为宝”的进程持续加速。
秸秆的价值,不止于还田与离田。推动秸秆利用从“单一处置”向“循环增值”延伸,让秸秆成为守护黑土地、带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生态效益持续释放,秸秆还田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结构,每亩农田可减少化肥使用量10%~15%,既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又守护了五常黑土地的核心肥力,为优质粮食生产筑牢土壤根基。
如今,在五常大地,秸秆已彻底摆脱“生态包袱”的标签,成为兼具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绿色财富”。从“一把火”的污染之困到“万缕金”的富民之喜,以秸秆综合利用为突破口,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协同发展的现代农业之路,这幅生态富民的美好画卷,正在金秋的黑土地上不断舒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