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我们从小学课本上就学会一个成语——逐鹿中原,那么逐鹿中原只是在中原打猎射鹿吗?有人说到了河南才知道什么叫大平原,所以古人争夺的是大平原。也有人说,河南因为是平原,所以交通便利,因此各种势力很容易到河南,大家都到河南就容易引起矛盾相互争斗。其实,这些理解统统是错误的。那么古人逐鹿中原到底在追逐或者争夺什么呢?
![]()
逐鹿中原的源头
逐鹿中原这个成语出自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因此从这个成语的出处和原义我们发现这里的“鹿”是指政权、皇帝位。但这里鹿指政权和帝位并不严谨,“秦失其鹿”,更为准确的解释是把天下当成一个令人垂涎三尺的猎物,更有人人可以追逐射猎的意思。
![]()
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下一句是“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这也是捷足先登这个成语的出处。所以,首先我们可以证明逐鹿中原这个成语最先并非是争夺中原,因为《史记-淮阴侯列传》已经说清楚了,“秦失其鹿”,所以这个鹿并非专指中原。
![]()
蒯彻劝韩信自立
但有一点我们必须说清楚,那就是“秦失其鹿”,这个鹿到底是什么。现代的翻译把这里的鹿解释为政权,鄙以为非常荒谬。既然是秦国的鹿,首先就要把鹿和秦国分开。秦国,当然是指秦国本土,也就是战国初期秦国本土。因为上古时期贵族食用的肉食主要是鹿肉或者羊肉,所以用鹿来代指猎物。秦失其鹿,当然可以直译为秦失去了猎物。以此而论,秦国失去了猎物和秦国失去国家,能混为一谈吗?当然不能!
![]()
射鹿为猎
那么了解到这一层,我们就能明白,秦失其鹿说的是在陈胜吴广等各地起义后,秦国失去了对原来被兼并的六国的统治,这个鹿就是指六国。因为“秦失其鹿”这句话是当时蒯彻(汉代记作蒯通,因避讳汉武帝刘彻的名讳)劝韩信摆脱刘邦争夺天下,而彼时的天下西有刘邦的汉,东有项羽的楚,所以天下并未统一。而蒯彻的核心理念是三足鼎立,这个意思就很明白了,逐鹿的意思不是让韩信像秦始皇那样兼并天下,而是让韩信去争夺原本六国的地盘,与刘、项鼎足而立。所以还有一个词叫做“问鼎中原”,周置象征于天下九州的九鼎于洛阳,故而争夺天下叫问鼎中原。而逐鹿中原则为兵家必争,说明逐鹿中原与争夺天下还是有区别的。
![]()
考究《左传》、《国语》等战国时代的史书,通常说某诸侯国灭亡,一般都写作“某某失其国”。横搬过来,不是说秦失其鹿,而应该说秦失其国。失其鹿和失其国,这两者之间是完全不同的,所以用不同的表达。当然,我们现在并不纠结于字眼,都是囫囵吞枣,理解为失去统治地位、失去政权。但上古和先秦时代,这其中是有很大不同的。
为什么用鹿来指代天下
奇不奇怪,好不好奇,为什么楚汉争霸时蒯彻用鹿来指代争夺天下?这就必须得感谢赵高了,因为赵高指鹿为马,才让汉代把政权和鹿联系在一起了。
![]()
赵高指鹿为马,甄别政敌
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刘邦得了天下之后,撺掇韩信叛汉自立争夺天下的蒯彻被刘邦抓住,于是刘邦就质问蒯彻为啥教唆韩信造反。蒯彻就说出了那句“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名言。蒯彻说的原话是“秦之纲绝而维弛,山东大扰,异姓并起,英俊乌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纲绝维驰”是说秦的骨架坍塌,“山东大扰”说的是秦兼并的六国。这里蒯彻不是直接说秦失其国,而是强调山东六国,所以这个鹿指山东六国,也是指秦兼并六国前,六国就是秦国的射猎的鹿。
![]()
为何说用鹿代指秦国兼并的六国,或者说把鹿与天下和权力联系在一起跟赵高有关呢?这就是指鹿为马成语的原义了,赵高指鹿为马只不过是过程和方法,或者说是工具,目的是在利用指鹿为马来辨别谁是支持自己的人,谁是反对自己的人,用来区分政敌,明辨敌我的。同时,能指鹿为马,也说明了手中有指鹿为马的权利。因此,蒯彻用“秦失其鹿”来代指秦帝国失去了对山东六国的统治权,失去了天下。
为什么要逐鹿中原
我们搞清楚了逐鹿的原义和泛指意义,知道了逐鹿泛指争夺天下,争夺权力,那么我们就必须要问一问,既然是争夺权力和天下,为什么非要到中原来争夺,而不是去其他地方争夺?
![]()
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
要明白逐鹿中原在逐什么,就必须先了解古代争夺天下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或者说要先拿到什么资源。没有充足的资源,单靠单枪匹马吼,是不是得到天下的。在古代冷兵器时代,争夺天下就必须要通过武力解决。而要通过武力解决,你就必须有军队。要有军队,你首先得有足够的人口。按照古代十抽一的最低标准,也就是十个人里抽一个人参军,你拥有百万人口,极限就是能组织起十万人的军队。所以,春秋的时候,楚庄王号称戴甲百万,这就是非常了不起的军队规模了。
![]()
诸侯会盟
人口数量决定军队数量:中原一带由于开发早,土地肥沃,因此物产富饶。有了富饶的物产,有了足够的粮食,才能养活更多的人口。以战国时代存在感极低的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为例,韩国国家领土狭小,而且还有上党这样的山地。韩国唯一富饶的地方就是攻灭郑国后占领了今天河南新郑为首都。即便韩国农业生产面积主要集中在所占领的河南地盘,韩国在战国末期仍然能组织起20万人的精锐军队。这说明尽管韩国相对弱小,但韩国的成军人口并不少,保守估计韩国人口也在300万人左右。而同一时期南方的越国,组织起20万人的军队,国家的生产就停滞了。
![]()
粮食多寡决定军队战力:你以为有了庞大的军队数量,就能夺取天下?军队与普通百姓是不同的,军队是要大量消耗粮食的。百姓可以一天喝一顿稀粥维持生命,但军队要打仗没有粮食就没有战斗力。所以,三国时代诸葛亮每次伐魏都因为缺粮不战自退。所以在古代,不是你有多少人就能组织多少军队,而是有多少粮食才能养多少军队。
![]()
军民比例决定战争的持续能力:在古代冷兵器时代,尽管谋略也很重要,但客观上军队的战力和可持续战力才是硬实力。有了硬实力,你就经得起失败,失败了可以从头再来。而没有硬实力,你一败涂地完全没有机会东山再起,楚汉争霸时代项羽就是缺乏失败了可以再来的实力。
![]()
举个例子,假如你是秦国,有600万人口,理论上最大可以组织起60万军队。这样一来,大约就是10个百姓供养一个士兵。楚国有1200万人,也组织60万军队,假设秦楚两国的百姓平均富裕程度一样。这样一来,楚国20个人供养一个士兵,秦国10个人供养一个士兵,你就知道哪一方的持久作战能力更强了。
决定鹿死谁手的根本问题
通过上面的了解,我们发现古代争夺天下的条件是人口数量—>军队数量—>军民比例—>百姓的富裕程度。而古代争夺天下的基本手段还是靠军队,而广袤的地盘带来的不仅仅是战略纵深,更是人民繁衍生息的基本条件。大量可耕种土地,既是养民的条件也是养兵的基础。
![]()
举个例子,当年红军在南方八省组织起了30万红军,长征之后到达陕北的红军约为原来红军的三分之一,也就是3万多。国共达成联合抗日后,八路军东渡黄河,向人口密集的山河四省进军。到1940年百团大战时,八路军拥有高达40-50万人。抗战结束的1945年,八路军总兵员超过百万之众。从1937年到1945年8年间八路军从3万余发展到了百万之众,这在南方是不可想象的。一方面南方是国统区,另一方面南方地广人稀,交通不便,所以发展红军比较困难。
![]()
我们再来看看1937年中国人口大省的人口数据,其中四川省超过5000万,超过3000万人口的有河南省(3400万)、江苏省(3400万)、山东省(3800万)、广东省(3300万)、河北省(约3000万)、湖南省(约3000万)。所以山河四省连在一片,人口集中,物产丰富,这是打仗的基本盘。
![]()
尤其在古代,打仗打的是什么?打的是钱粮兵马,打的是人才。有兵马没有钱粮只能坐以待毙,有人口没有钱粮一样等死。所以前两兵马人才缺一不可,而这些条件大中原样样都有。古代河南一带的中原地区根本不缺名臣良将,不缺名相贤臣。
![]()
因此,占领中原,你就得到了钱粮兵马人才,你就得到了可以傲视群雄的资本。由于古代相对来说属于地广人稀,因此任何政权到了中原,都可以组织起大规模的军屯开垦荒地,增加粮食和社会财富。再加上河南地处中原,交通四通八达,可以向东与山东沿海交易海盐,坐拥鱼盐之利。向北与游牧民族交换皮革、战马。向西有矿山可以冶炼金属打造兵车甲戈,向南可以顺位取天下。
关乎正统
在古代中国,不取得中原地区的统治权,你就不是正统中原王朝。根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资治通鉴》,诸葛亮游说孙权联合抵抗曹操的说法“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说明中国指代中原。所以,不占领中原,你就不能自称中国。
![]()
中原并不仅仅是地理概念,中国古代以中原为正统,主要还是指文化上。从夏商周三代开始,中原都是中原王朝的核心统治区。尤其是东周在洛阳长达500多年,中原诸侯看不起秦国和楚国,认为它们都是蛮夷。以秦为西戎蛮夷,以楚为荆蛮,以此确立了中原文化的正统。尤其是孔子周游列国,华夷之论,崇尚华夏文化的是华夏族,反之就是夷狄。
![]()
说中原是历代王朝的核心统治区,一定会有人跳出来反驳说,汉唐周秦早期都不在河南建都。持这种认知的人,基本上都不知道啥叫中原王朝,对历史概念根本就不了解。古代王朝,不管你在不在河南建都,但凡你占领了河南,占领了中原,你的钱粮兵马都要依赖中原。尤其是在西安建都的王朝,你去了解一下关中平原多大,华北平原多大。了解一下今天河南的粮食产量,对比一下陕西的粮食产量。再对比一下历代河南和陕西的人口。了解了这些,你就知道历朝历代都自称中原王朝、都自称中国的原因了。
![]()
结语:
一言以蔽之,逐鹿中原争夺的既是地盘也是正统,既是钱粮也是人口。占据了中原,就有足够的钱粮兵马可以争夺天下,反之失去了中原就失去了争夺天下的最好条件。没有了这个最好条件,就必须用强大的团队和智力来弥补了,就像刘邦对韩信和项羽那样。人民军队之所以能从星星之火走到今天成为世界强大国家,就是因为读懂了逐鹿中原,从毛主席带领红军由南方十万大山走向陕北,再到东渡黄河逐鹿中原,就注定了人民军队必然会夺取天下。仅抗战期间,河南就损失1450万人,国共两党都在河南扩军。因为河南没有地方军阀,所以国民党中央军偏爱河南。当山东的韩复榘被蒋介石枪决,山东也成了国民党中央军的扩军基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