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OpenAI记者郝珂灵在2019年首次踏入这家公司的办公室时,她看到的是一家野心勃勃却尚未显露锋芒的初创企业。五年后的今天,这个曾经的"小透明"已摇身变为绑定万亿美元算力采购协议的AI巨头,而郝珂灵新书《AI帝国》中那句"帝国终将崩溃"的预言,正在华尔街投下越来越长的阴影。
![]()
《连线》杂志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不是普通的科技泡沫,而是可能"终结所有泡沫的终极泡沫"。OpenAI与英伟达、AMD、甲骨文等供应商签订的万亿级协议,本质上是一场危险的资本幻术——供应商借钱给客户购买自己的产品,制造出虚假的业绩增长。这种"反向融资租赁"模式就像在悬崖边搭建积木,当第一块骨牌倒下时,整个美国经济都将为之震颤。
美股21万亿市值背后的AI幻象
2022年以来美股市值暴涨的21万亿美元中,55%的增长由AI概念公司贡献。这个数字听起来令人振奋,直到你发现微软Azure等巨头在财报中对AI收入占比的模糊处理,以及瑞银报告中那个触目惊心的对比:西方主要AI企业年总收入500亿美元,仅为未来数据中心投资额的2%。
![]()
英伟达向OpenAI"投资"1000亿美元的真相更令人不安。这笔资金与GPU采购量直接挂钩,本质上是用未来的预期绑架当下的估值。当甲骨文等供应商的股价因OpenAI大单短期飙升时,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些协议大多缺乏法律约束力。MIT的研究早已预警:95%的企业AI投资实际回报为零,这场"算力军备竞赛"正在制造史上最大的资本堰塞湖。
三重冲击链:当AI泡沫破裂时
第一块倒下的骨牌很可能是美联储加息引发的资本撤离。历史数据显示,科技股在这种环境下容易出现15%-20%的急跌,而今天的纳斯达克比互联网泡沫时期更依赖AI概念股的支撑。
![]()
随之而来的连锁反应将更为恐怖。硅谷大规模裁员将重创旧金山商业地产——这个曾经见证科技繁荣的城市,其写字楼空置率已是全美最高。更致命的是科技从业者普遍的高负债特征,他们的消费信贷恶化将直接冲击零售业和银行业。
最终的系统性风险藏在甲骨文等供应商的账本里。当"无约束协议"变成坏账,整个科技-金融-实体经济的传导链条将瞬间绷紧。红杉资本警告的"数据中心过剩"正在变成现实,而OpenAI百亿美元收入支撑万亿估值的荒诞剧,终将以芯片堆砌的帝国崩塌收场。
![]()
慢泄气:比互联网泡沫更危险的信号
与2000年互联网泡沫的轰然崩塌不同,这次危机正在以"温水煮青蛙"的方式悄然发生。2024年AI初创公司倒闭潮和15.9%的融资失败率只是开始,95%的企业AI项目在六个月内无法实现可量化的收支平衡。
《泡沫与崩溃》的理论框架在此刻显得尤为犀利。OpenAI创始人萨姆·奥尔特曼那个著名的商业计划——"先造AGI再问它怎么赚钱",暴露了这个行业在技术不确定性和资本错配上的致命缺陷。当一家公司的核心战略是向自己创造的神明乞求盈利模式时,整个行业的理性基础已然崩塌。
MIT的结论或许是最好的警示:"当资本循环断裂,所有AI神话都会碎成一地芯片。"OpenAI用万亿赌注建造的巴别塔,终将在现实的地心引力下分崩离析。而这一次,倒下的不只是一家公司,可能是整个美国经济精心编织的AI幻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