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风风木木
前言
携程创始人梁建章——这位在商海摸爬滚打几十年、又手握北大教授头衔的双重身份者,反复敲响人口问题的警钟。
他那句“40年后印度人口可能是中国三倍”的预言,绝非危言耸听,而是给中国未来发展递上的一份风险提示。
![]()
家庭账本:生育为何成了“亏本买卖”
如今生孩子,早已不是“添双碗筷”那么简单,反而更像一场注定“亏损”的投资。
每个家庭在落笔生育决策前,都在默默算着一笔账,而账本上的“负债”远大于“收益”,让无数年轻人望而却步。
房价就像一座大山,一二线城市一套房的首付,就能耗尽两代人的积蓄,年轻人光是为自己安身立命就拼尽全力,哪还有底气考虑养孩子?
三四线城市的房价虽低些,但优质教育、医疗资源集中带来的竞争,照样让育儿成本居高不下。
教育的“内卷”更是把育儿变成了无休止的“军备竞赛”,从幼儿园开始,双语早教、兴趣班、学区房就成了标配,小学阶段的补习班、初中的升学冲刺、高中的高考备战,每一笔开支都像投入无底洞。
有家长算过,养一个孩子从出生到大学毕业,在三四线城市至少要花几十万,一线城市更是轻松破百万。
![]()
这些看得见的成本还只是冰山一角,那些看不见的“机会成本”更让人却步。
“996”的工作模式挤压着年轻人的所有时间,下班回家只想瘫着,连恋爱结婚都没时间,更别提生孩子。
对于女性来说,生育更是一场“职业豪赌”——怀孕休产假期间,岗位可能被替代,重返职场后,晋升机会变少,甚至会遭遇隐性歧视。
很多女性不得不在“当妈妈”和“当职场人”之间做单选题,这种两难让不少人干脆放弃生育。
![]()
过去“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如今早已撑不起生育的动力。
随着社保体系的完善,养老不再完全依赖子女,而年轻人越来越看重个人价值,不想让育儿捆绑自己的人生——他们想旅行、想追梦、想过有品质的生活,不想一辈子被房贷和育儿成本困住。
当生育的“负债”节节攀升,“收益”持续贬值,“不生孩子”就成了很多人理性计算后的选择,这无关自私,只是现实所迫。
![]()
国家账本:三重资产流失的发展隐忧
无数个家庭的“生育赤字”汇集起来,就变成了国家账本上的巨大窟窿。
这个窟窿并非单一领域的缺口,而是关乎劳动力、创新力和社会保障三大核心资产的系统性流失,直接动摇着国家未来的竞争力根基。
首先是劳动力“家底”变薄,制造业优势承压,中国能成为“世界工厂”,靠的就是过去充足且廉价的劳动力。
![]()
但现在,“用工荒”早已不是新闻,从制造业的流水线到服务业的门店,从一线城市的写字楼到县城的小作坊,都在喊缺人。
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中国劳动力规模将从巅峰时的8亿多缩减到7.5亿。
劳动力供给减少直接推高了用工成本,很多劳动密集型工厂要么搬到东南亚等劳动力更便宜的国家,要么面临利润下滑、产能收缩的困境,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的价格优势正在被逐步削弱。
![]()
其次是创新力“源头”枯竭,发展动能不足,创新从来不是孤立的灵光一现,而是需要一个足够庞大、充满好奇心与冒险精神的年轻人群体作为土壤。
年轻人是新思想的发源地,是新技术的勇敢尝试者,更是新产业的核心消费者。
不管是互联网技术的迭代升级,还是人工智能的场景应用,都需要庞大的年轻用户群体去反馈、去优化。
![]()
但现在,年轻人口总量持续下滑,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速放缓,而科技创新企业对年轻人才的需求却在不断增加,这种供需失衡正在制约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就像江河失去了源头活水,创新的活力自然会随之衰退。
最让人担忧的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透支”风险,老龄化压力凸显。
我们正在无可逆转地滑向深度老龄化社会,2022年中国人口总量达到14.1亿的峰值后首次负增长,此后连续三年下滑。
![]()
这意味着未来缴纳养老金、医疗保险的劳动年龄人口越来越少,而领取养老金、享受医疗服务的老年人口越来越多,养老金体系可能面临入不敷出的风险。
在日本,七八十岁的老人开出租车、在便利店打工早已是常态,而梁建章的预测更让人警醒:现在的“90后”可能要工作到七八十岁才能退休。
![]()
全球视角:人口博弈下的战略紧迫感
把目光投向国际舞台,人口赤字带来的紧迫感会进一步放大。
日本是一面警示未来的“镜子”,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日本就进入了人口负增长阶段,此后尽管政府出台了现金补贴、育儿设施建设、延长产假等一系列政策,却没能扭转低生育率的社会惯性。
![]()
如今的日本,劳动力严重短缺,社会氛围暮气沉沉,年轻人不愿结婚、不愿生育、不愿消费的“低欲望社会”状态,让经济陷入了长期停滞。
日本的今天,正是我们若不及时行动可能面临的未来——一旦低生育观念固化为社会共识,再想通过政策干预扭转局面,就会付出更高的成本,甚至事倍功半。
![]()
2023年,印度人口总量正式超过中国,跃居世界第一。
在印度,没有严苛的生育控制政策,农村地区“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依然深厚,年轻人口占比极高。
这意味着未来几十年,印度将拥有充足的劳动力供给和庞大的国内消费市场,而中国却要同时面对老龄化和劳动力萎缩的双重压力。
![]()
两国在全球产业链分工、国际市场竞争中的力量天平,可能会因人口结构的差异而发生倾斜。
梁建章之所以抛出“40年后印度人口可能是中国三倍”的论断,正是基于这种全球比较的视角。
他想点明的是,中国的人口赤字已不再是简单的内政问题,而是可能导致国家在全球力量博弈中处于不利地位的重大战略风险。
在全球化竞争的大背景下,人口规模、人口结构直接关联着经济体量、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没有健康的人口基础,就难以支撑长期的国家竞争力。
![]()
结语
给育儿家庭真金白银的支持,让教育回归普惠本质,让职场对育龄女性更友好,让生育不再是年轻人的“负担”而是“期待”——这不仅是在拯救生育率,更是在为国家积累最核心的资产。
毕竟,人口从来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财富,是未来所有发展的基础。
现在多一份投入,未来就能少一份危机,这才是关乎民族长远发展的最划算“长期投资”。
信源: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