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位女教授的
传奇人生
01
不安命不怨命,而敢于造命
1890年,陈衡哲出生于江苏一个有名的书香之家,父亲陈韬是晚清时期举人、颇有学识,在当地也谋得了官职;母亲庄曜孚出身名门望族,同时还是一名国画家、书法家,作品在清末民初曾同吴昌硕、齐白石等齐名。书香门第的家庭环境给了少时的陈衡哲良好的家庭教育,她从小就很自立、有想法、有胆识。
在那个年代,裹小脚,是女性逃脱不了的命运,女性的一双大脚,则会被认为是社会异类,不遵守礼教。
母亲庄曜孚整日追着女儿要给她缠足,最后被迫裹上,7岁的小衡哲却在某天夜里偷偷拿起剪刀,将一层层厚厚的裹脚布剪碎,令家人无可奈何。
可能是她坚定的对旧习的反抗,加上相对宽松的家境,让她逃掉了缠足的苦难。这次的小小反抗与成功,或许也正给了陈衡哲往后人生反抗的勇气。
![]()
陈衡哲与任鸿隽结婚请柬
接着,17岁陈衡哲迎来了人生又一个挑战,就像同时代的鲁迅所遇到的“忠孝难全”之事一般:她父亲为她安排了一门亲事在等着她,让她速速回家,否则就断了异地求学的费用。可是她坚决地对家里人表示,自己“永远不结婚”。
她曾说道:
一个女子的天才,若是逸出了家庭范围之外,则她的唯一出路只有独身主义。不幸独身主义亦是一种违反人情的制度,可作为例外,不可作为常态。
陈衡哲在若干年后回忆往事之时,曾讲述她最尊敬的舅舅对她说的一段话:
舅舅实是这样爱护我的两三位尊长中的一位。他常常对我说,世上的人对于命运有三种态度,其一是安命,其二是怨命,其三是造命。他希望我造命,他也相信我能造命,他也相信我能与恶劣的命运奋斗。
敢于抗命,因而造命的陈衡哲,就这样成为了那个时代知识女性的缩影。
![]()
陈衡哲家书
02
才子佳人兼一身
1911年,陈衡哲考入蔡元培办的爱国女校,独自一人在上海开始学习、生活。这份独立生活、刻苦学习英语的经历,为之后赴美学习深造创造了一切有利条件。几年后,她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入美国五所最有名的女子大学之一——瓦沙女子大学。
就这样,陈衡哲成为了清华第一批女留学生的一员。
![]()
陈衡哲与胡适(右一)、任鸿隽(左一)
在大学,陈衡哲专修西洋历史,同时学习西洋文学。在那里,她结识了胡适、任鸿隽、梅光迪、杨杏佛等人,并以“莎菲”为笔名开始写作,随后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女性白话文作品《一日》。
这篇小说成为中国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而公认的开白话小说之先河的作品——鲁迅的《狂人日记》,还未问世。因此,她被评为近代中国的第一个女作家。
陈衡哲先后获美国瓦沙女子学院文学学士、芝加哥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1920年回国后,她又受北大校长蔡元培之邀,担任北大教授,讲授西洋史和英文课。
她的经典著作《西洋史》就是在当时写成,这部书是她应商务印书馆之邀,面向高中以上水准的读者撰写的历史教科书,采用散文手法书写历史,“史中有文,文中有史”,既有学术性,又有可读性,是一部“极有才气的”历史通识读物。胡适称其为“一部开山的作品”。
原本抱着独身主义的陈衡哲,最终选择了与任鸿隽成婚。让她改变主意的,是任鸿隽的一段表白:
你是不容易与一般的社会妥协的。我希望能做一个屏风,站在你和社会的中间,为中国来供奉和培养一位天才女子。
这位“天才女子”,因为自身的著书立说而最终传世,在当今看来,实是不凡。
03
再现一代才女的经典之作
《西洋史》自1924年出版后,三年内再版六次,作为民国时期的历史教科书风靡一时。
可是因为年代久远,书中的译名、人物称谓等,都与当下有了许多隔阂变化。为了真实还原百年前的经典著作,本次由六人行出品的地图版全本《西洋史:欧洲文明二十讲》以1928年商务版为底本全新修订,书籍忠实还原原作19幅地图、27个作者亲绘图表、18幅说明性插画,更是充分考虑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添加10幅历史名画、380余条译名注释、新旧译名对照表、西洋史大事年表,以助读者无障碍阅读经典。
![]()
“我编辑此书时,有一个重要的标鹄,便是要使真理与兴趣,同时实现于读书人的心中。”这是陈衡哲在《西洋史》书籍序言中所表达的创作初衷,期望在一百年后,这位中国首位大学女教授的智慧涵养,依然能照亮当下的你我。
如何在纷杂动荡的时局中,安顿个体的命运?怎样辨别权力的游戏并与之起舞?相信“开山之作”的《西洋史》,都能给予你更多启示。
本书是中国欧洲史开山之作,也是陈衡哲的代表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