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上影集团出品,关注上海老年人生活状态的沪语电影《菜肉馄饨》,尚在点映阶段就在上海以2%的排片撬动了20%的票房,足见其受欢迎的程度。
从《爱情神话》到《繁花》,再到近来在全城范围内掀起观影热潮的本片,沪语影视剧的崛起势头有目共睹,这是一件令本地观众感到欣喜的好事情。上海市民的热情如此之高,也说明大家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在大银幕上看到过生动、鲜活的上海风情画了,光靠这几部优秀作品,还远不能“解渴”。
其实,方言在中国电影里的比重这些年一直在稳步上升。从《疯狂的石头》到《无名之辈》,从《三峡好人》到《万箭穿心》,这些带有浓重方言色彩的电影,表现的不仅是“乡土意识”,也是始终在“变”的城市发展给“不变”的个体生活带来的冲击。这恰恰是很长时间内沪语影视剧有所欠缺的地方,也是《爱情神话》等作品出现后让大家感到惊喜的重要原因。
回过头来看,曾经的《股疯》《孽债》《夺子战争》等经典沪语影视剧之所以让人们念念不忘,就因为它们生动地表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剧烈社会变动下都市生活的复杂性,从不同侧面描摹了上海市民的独特“个性”。
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尽管沪语影视剧中的上海变得越来越繁华、摩登,登场的“上海人”角色却变得越来越扁平化、脸谱化。即使是在当下,如果细心观察一下就不难发现,凡是在影视剧中讲沪语的丈母娘多是“势利”的,讲沪语的丈夫多是“懦弱”的,讲沪语的女性多是“自私”的。
不仅如此,沪语影视剧对上海各种地标建筑的使用也都已经到达了极致。不管是《爱情神话》里的梧桐区,还是《繁花》里的黄河路,还有许许多多指涉“上海”的影视剧里出现过的外滩、陆家嘴,它们统统被处理成为一个个强音,只负责表现最有力的声音。也正因此,它们的所指已经一目了然,一出场就不再需要叙事来挖掘,长此以往,总有资源枯竭、审美疲劳的一天。
这或许也是《菜肉馄饨》最珍贵的地方——它终于让所有人看清了上海的“另一面”。比起《爱情神话》的“文艺”气质和《繁花》的“史诗”气质,本片书写的是更市民化的、再普通不过的上海食物。一碗菜肉馄饨虽然也有“精致”的一面,但绝不会拒人于千里之外,它承载的是退休工人老汪对逝去妻子的一份怀念,是对没有成家的儿子的一份牵挂,是在老年生活中感到的一份孤寂,是对邻居、同事、朋友的一份温情。
如果说老汪在电影中一直是一位在寻找“我是谁”的普通上海老人,那么他在螺蛳壳里做道场,把一碗馄饨做成一顿大餐的精神,其实已经回答了“什么是上海”“什么是上海人”的深刻问题。上海拥有摩天大楼和车水马龙,但它的底色却一直是温暖、包容和坚韧。
或许,上海从来就是有很多面的。《爱情神话》里男男女女制造的“爱情神话”是上海,《繁花》里宝总创造的“商业传奇”是上海,《菜肉馄饨》里老汪和儿子每个礼拜六一起吃的一顿菜肉馄饨也是上海。它们各自契合着所属的时代,又和发生故事的人彼此映照,共同构成了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
沪语影视剧的崛起和流行当然是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局面,但是重要的并不是画面中的人物说不说上海话,而是上海话的魅力在多大程度上能进入叙事本身?或者说,更重要的问题是,今天我们到底应该怎么讲述“上海故事”?我们又需要怎样的“上海故事”?
语言不应该成为一个孤立无援的文化符号,影视剧中的“上海”也绝不应该成为刻板印象的大集合。《菜肉馄饨》带来的启示和收获不应该停留在沪语的“亲切感”上,而是我们应该如何去讲述上海的更多“面”,为所有人呈现出一个更立体、丰富、真实的上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菜肉馄饨》应该成为一个新的起点,一个呼唤更多精彩“上海故事”的新契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