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红星新闻”报道,一男子因家庭矛盾与妻子争吵后,与堂兄合谋,制造交通事故故意撞死亲生儿子,企图骗取高额保险赔偿。事发后,货车司机自愿赔偿100余万元,其中大部分由保险赔付,司机因交通肇事罪被判缓刑。
然而,随着真相浮出水面,这起“意外”被证实是一起精心策划的“杀子骗保”案,两名犯罪嫌疑人最终被法律严惩,其中主谋一审被判处死刑,从犯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并限制减刑。
针对上述热点事件,北京泽达律师事务所品宣部专访了本所主任朱现领律师,请他从业内角度深入解析此类“合谋骗保”案件的法律定性、司法识别难点以及如何防范类似犯罪,帮助公众厘清法律边界,增强风险意识。
一、法律如何定性“合谋骗保”?
据公开信息,本案中犯罪嫌疑人张乙因家庭纠纷产生极端念头,与堂兄张甲合谋,选择在夜晚时段制造货车撞击事故,导致其7岁儿子死亡。事后,张甲以货车司机身份主动承担赔偿责任,并试图通过保险理赔覆盖大部分金额。由于二人隐瞒亲属关系,案件初期被认定为普通交通肇事,直至有人举报才东窗事发。
“这起案件表面是一起交通意外,实则涉及故意杀人罪和保险诈骗罪的竞合问题。”朱现领主任在采访中开门见山地指出,“我国《刑法》第198条对保险诈骗罪有明确规定,包括故意虚构保险标的、制造保险事故等行为。同时,如果行为人为骗保而故意杀害他人,根据《刑法》第232条,还可能构成故意杀人罪。司法实践中,对此类案件通常以重罪吸收轻罪的原则处理,即以故意杀人罪定罪,并从重处罚。”
朱现领进一步解释,本案中犯罪嫌疑人利用亲属关系制造“意外”,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欺骗性。“他们刻意选择夜晚、路边等监控薄弱的环境,并利用父子亲情麻痹调查,初期成功规避了警方怀疑。这种‘合谋’模式不仅加大了侦查难度,更凸显了犯罪手段的残忍与算计。”
“合谋骗保”案件之所以难以侦破,关键在于犯罪者往往精心设计,使事故看起来符合“意外”特征。朱现领主任分析指出,法律对保险事故的认定需基于事实与证据,而“故意制造事故”则完全背离了保险合同的诚信原则。
“保险制度的本质是分摊风险,而非鼓励犯罪。”朱现领强调,“《保险法》第27条明确规定,投保人、被保险人故意制造保险事故的,保险人有权解除合同,并不承担赔偿责任。如果涉及刑事犯罪,还需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如何识别“恶意骗保”?
要有效遏制“合谋骗保”,朱现领主任认为关键在于推动司法审查从“形式化”向“实质化”升级。他提出,司法机关在处理可疑事故时,应建立多层次评估机制:
首先,审查当事人是否具备“骗保动机”。“例如,事故是否发生在高额保单生效后短期内?受益人与被保险人关系是否异常?当事人经济状况是否突然恶化?
其次,强化对“合谋行为”的侦查。“对于亲属间的事故,应重点调查通讯记录、资金往来、社会关系等,挖掘潜在共犯。同时,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同类事故进行聚类比对,发现异常模式。”
最后,完善保险行业与司法部门的联动机制。“保险公司在接到高额理赔申请时,应启动反欺诈调查,并及时向公安机关通报可疑线索。司法机关则需依法运用技术侦查措施,防止犯罪者利用‘时间差’逃避追究。”
朱现领特别强调:“法律的公正不仅体现在定罪量刑上,更体现在对犯罪模式的精准识别上。对于明显挑战社会伦理和司法底线的行为,司法机关应当依法从严惩处,向社会传递‘正义不容践踏’的明确信号。”
三、法律权利不可滥用,保险制度不容亵渎
“保险是现代社会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而非犯罪分子的‘提款机’。”朱现领主任郑重提醒,“任何企图通过欺诈手段获取保险金的行为,不仅面临刑事严惩,还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更会损害个人及家庭的社会信用。”
他详细分析了滥用保险制度的法律风险:“一方面,根据《刑法》第198条,保险诈骗数额较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可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可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如果骗保行为涉及杀人、伤害等暴力犯罪,还可能被判处无期徒刑或死刑。另一方面,保险公司有权追回已赔付的保险金,并依法主张违约金。”
朱现领还指出,此类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远超出经济层面。“它亵渎了亲情伦理,破坏了社会信任,更侵蚀了保险制度的公益基础。每一起‘合谋骗保’得逞,都是对法治文明的挑战。”
朱现领主任在采访结尾强调,面对“合谋骗保”等新型犯罪,司法实践不能因噎废食、弱化对真实事故的保障,也不应墨守成规、放任犯罪手段升级。“唯有以智慧判断和科技手段筑牢防线,才能维护保险制度的公平性与法律的公信力。”
“每一则热点事件的解析,都是普法教育的良机;每一次法律边界的厘清,都是法治进步的阶梯。”朱现领说,“我们呼吁公众以诚信、敬畏之心对待法律,既要依法维护自身权益,也要坚决抵制任何形式的违法犯罪。唯有如此,才能共同守护社会的公平底线。”
通过本案的深度解读,我们旨在帮助公众增强法律意识,明晰行为边界。在复杂的法律环境中,既要谨慎评估自身行为,也要勇于依法维权。北京泽达律师事务所将继续关注热点法律事件,为公众提供专业的法律解读和实务指导。
(本文由北京泽达律师事务所品宣部采写,未经允许禁止转载。如有法律咨询需求,可通过公众号后台留言或拨打服务热线联系我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