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哈交大非全日制博士需 78 万”—— 这则消息一经传出,便在教育圈掀起轩然大波。有人直言这是 “明码标价卖文凭”,有人感慨 “知识的门槛终究变成了金钱的门槛”,更有不少人疑惑:花天价买一张非全日制博士文凭,究竟值不值?在我看来,这种高价文凭的存在,不仅触碰了教育公平的底线,更扭曲了文凭的本质价值,值得我们深思。
![]()
教育的本质是知识的传承与能力的培养,而文凭本应是这一过程的 “副产品”,是对个人学识与素养的客观证明。但 78 万的定价,却让博士文凭彻底沦为 “奢侈品”。对于普通家庭而言,78 万可能是一辈子的积蓄;即便是中产家庭,也需权衡再三。这意味着,无论一个人多么有学术追求、多么有研究潜力,只要囊中羞涩,便与这份 “博士资格” 无缘。反之,那些手握重金的有钱人,即便学术基础薄弱、科研热情匮乏,也能凭借财富轻松跨过门槛。这种 “用钱投票” 的入学模式,彻底背离了 “择优录取” 的教育准则,让教育公平变成了一句空话。
或许有人会说,非全日制博士面向的是在职人士,他们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也有提升学历的需求。但 “有经济基础” 不等于 “愿意且应该支付天价”。放眼国内高校,非全日制博士的学费普遍在每年几万到十几万不等,即便加上培养周期,总费用也远低于 78 万。哈交大作为顶尖高校,其教育资源固然优质,但 78 万的定价已经超出了合理的教育成本范畴,更像是在利用自身的品牌效应 “收割” 市场。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高价模式可能引发恶性竞争 —— 如果其他高校纷纷效仿,将非全日制博士变成 “敛财工具”,最终受损的不仅是学生的利益,更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公信力。
![]()
再退一步讲,即便有钱人愿意为这张文凭买单,它能带来真正的价值吗?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博士教育的核心是科研训练,是在某一领域进行深度探索、形成独立研究能力的过程。这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查阅海量文献、开展实地调研、进行反复论证,绝非 “交钱就能毕业” 那么简单。但非全日制博士的培养模式本身就带有 “在职” 属性,学生往往难以全身心投入科研。如果再加上 “高价入学” 的前提,很可能让培养过程流于形式 —— 学校为了 “留住” 付费学生,可能降低毕业要求;学生为了拿到文凭,可能敷衍了事。最终,这张文凭不过是一张 “废纸”,既换不来真才实学,也难以获得社会的真正认可。
有人可能会反驳:文凭可以作为 “敲门砖”,帮助在职人士获得晋升、加薪的机会。但在如今的职场环境中,企业和单位越来越看重实际能力。一张 “花钱买来的非全日制博士文凭”,或许能在短期内起到一定作用,但长期来看,没有与之匹配的学识和能力,终究会露出马脚。更重要的是,这种 “花钱买文凭” 的心态,会让人们陷入 “学历崇拜” 的误区,忽视了能力的提升。当越来越多的人把精力放在 “镀金” 上,而不是脚踏实地做研究、练本领,整个社会的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都会受到影响。
![]()
高等教育的意义,在于为社会培养有知识、有能力、有担当的人才,在于推动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非全日制博士教育的初衷,是为那些有工作经验但缺乏博士学历的在职人士提供提升机会,是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延伸。但 78 万的定价,显然偏离了这一初衷,让非全日制博士变成了 “少数人的游戏”。真正的高等教育,应该是开放的、公平的,应该让每一个有梦想、有能力的人都能获得提升的机会,而不是用金钱设置门槛。
![]()
78 万的非全日制博士文凭,既不是值得追捧的 “镀金捷径”,也不是简单的 “卖文凭”,而是高等教育异化的一个缩影。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部分高校办学心态的浮躁,也照出了社会对 “学历” 的盲目崇拜。但我们更应该看到,教育公平的底线不容挑战,文凭的价值不能被金钱扭曲。只有让高等教育回归公平、回归本质,才能真正发挥其育人功能,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真正的人才。
对于那些想要通过 “花钱买文凭” 走捷径的人来说,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真正的竞争力永远来自于真才实学,而不是一张昂贵的纸。就像一位老教授说的:“你可以花钱买一张博士证书,但你买不到深夜实验室里的思考,买不到论文发表时的喜悦,更买不到被行业认可的专业实力。这些东西,只能靠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得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