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半岛上的风声有些不一样。
韩国的国家情报院在国会里公布的信息指出,朝鲜正在悄悄准备跟美国的最高领导人见面,时间很可能是在明年三月,美韩联合军演结束以后。
这条消息一出,围绕谁要见谁、什么时候见、见了能谈出什么东西的讨论就多了起来。
看看眼前发生的事,能把整个事情说得明白一点:朝鲜这边在压低对核问题的口气,背后暗中看了看美方的盘子;美国那边有人愿意和朝鲜面对面谈事情;韩国夹在中间,一头想缓和关系、一头又要顾着国家安全。
把这些线索连起来,就能看出一幅较为清晰的图景。
先说朝鲜这边。
金正恩在九月开最高人民会议的时候,提出了一个条件:如果美国愿意放弃把“无核化”当作绝对目标,朝鲜可以考虑坐下来谈。
这句话说得很微妙,听上去像是留了退路,也像是在试探。
说完这话后,朝鲜在公开场合谈到核的问题时,语气明显软了不少,不再像过去那样高声叫嚷。
这种变化并不是说朝鲜把核武器放下了,而是更像是在给自己找一个方便对话的舞台——降低刚性表述,让对方更愿意坐下来谈技术性问题,而不是在政治口号上互相对抗。
与此同时,朝鲜并没有放松警惕,而是在暗地里整理美方相关人员的资料,研究是谁会跟它谈、带着什么样的立场来谈。
这些准备说明,朝鲜不是突然想起要谈谈而已,而是做了不少功课。
再看外交动作。
崔善姬十月底去了俄罗斯,这件事让外界猜测不少。
崔善姬这个人是朝鲜外交圈里比较重要的人物,她出访俄罗斯,一方面是向俄罗斯示好、稳固与俄罗斯的联系,另一方面也被外界解读成朝鲜在转向俄中那一边。
演期间的紧张,也为双方争取准备时间。
![]()
然而,制约会谈成行的深层问题依然存在,尤其是围绕“无核化”目
不过,有意思的是,这趟行程是最后才敲定的,说明朝鲜内部并没有固定不变的剧本,而是看着国际局势在动,再决定如何出手。
朝鲜的算盘很明显:既要在外交上不失后盾(和俄罗斯、和中国保持联系),也不愿完全堵死与美国直接谈判的路子。
换句话说,朝鲜在走的是一条“既靠近中俄,又不放弃与美方谈判可能性”的道路。
再来看看美国那边。
唐纳德·特朗普在任内曾经三次和金正恩见面,尽管有些会谈没能谈出结果,但特朗普对与金正恩见面的兴趣非常明显。
特朗普的一个特点是喜欢把外交当做交易,讲求见效和个人成就,喜欢通过两位领袖面对面的方式来达成某种看起来立竿见影的成果。
正因为这样,特朗普对见金正恩这件事有很强的个人意愿。
不过,美国并不是只有一个声音,既有想通过谈判降温的声音,也有主张继续施压、维持制裁的声音。
美方的做法总体上像“既给糖又拿棒”,希望通过会谈来争取某些结果,同时保留了施压的选项,以备不时之需。
韩国在这中间处境不容易。
韩国既想看到局势缓和,减少朝鲜带来的威胁,也有自己的政治和军事考量。
李在明上台后,一方面喊着要与朝鲜改善关系,另一方面又在做一些增强自身防御能力的事情,比如推动收回战时作战指挥权,还希望争取到核潜艇技术上的支持。
这样的做法从一方面说明韩国想增强自己的底气,但另一方面也会让朝鲜看在眼里,心里有数:韩国在增强自个儿的军事实力。
总之,韩国既想当斡旋者,也必须面对来自盟友和国内的压力,平衡并不容易。
关于时间的选择,为什么可能把会谈放在美韩联合军演结束之后
这事儿很讲究“场面”和“心理”。
美韩军演在朝鲜眼里,一向被视为威胁与挑衅。
在军演进行时推动高层会谈,会让朝鲜感觉是在被动妥协,这对朝鲜来说很难接受。
把会谈安排在军演结束后,一来能避免在军演期间显得软弱,二来能给双方更多准备的时间,营造出一个更不紧张的外部环境。
朝鲜在这段时间里也会继续收集信息、做内部讨论,等时机更成熟时再决定是否推进会谈。
不过,说会谈有可能发生,是一回事;说会谈能谈出实质性的成果,又是另一回事。
两方面的矛盾都摆在明面上。
最关键的仍然是“无核化”这个词本身带来的分歧。
美国希望朝鲜实现彻底、可核查的无核化,而朝鲜如今有核能力且已把核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撑,甚至写进了宪法。
从朝鲜的角度看,放弃核武器就是放弃最重要的安全保障,这根本上不可能轻易做到。
由此可见,短期内拿到一个既让美方满意又不损害朝方安全感的“全面无核化”方案,难度非常大。
因此,会谈更现实的方向可能是采取分阶段、对等的做法,比如先在某些具体领域达成限制或减缓敌对行动的协议,然后逐步推进更复杂的核相关问题。
除了核议题外,各方的国内政治也会影响是否、如何谈判。
对朝鲜来说,任何看起来是让步的行动都必须经过精细的国内权衡,确保不会在国内引发不安;对美国来说,容忍朝鲜保留一定的核能力会在国内引发强烈的反对;对韩国来说,拉近与朝鲜的政策要同时兼顾民意和国家安全。
由此可见,谈判不仅是领袖间的事情,更是各国政治结构、民意和安全利益之间的博弈。
要想在这种情况下达成可执行的协议,各方都需要在“面子”和“里子”之间找到平衡。
那么谈判的议题具体可能是什么
现实上,更有可能出现的是一些技术性、阶段性的安排,而不是一次性的大刀阔斧式的解决方案。
讨论的话题可能包括限制核试验与导弹试验、建立核查与透明机制、对特定制裁项的有条件缓解、以及与经济援助和人道援助相关的安排。
这样的做法有一个好处:既能在短期内看到一些成果,降低冲突风险,又能为长期的、更复杂的核问题磋商争取时间。
但实行这些措施也不容易,谈判会受到信任缺失、制裁解除的先后次序问题、以及来自外部大国的介入和利益牵制所影响。
把这些因素放在一起看,可以这样总结目前的态势:朝鲜在为可能的高层会谈做准备的同时,也在利用与中俄的关系为自己争取更大的谈判空间;美国方面有推动接触的动力,但同时保持制裁和威慑;韩国努力在缓和与防御之间找到平衡点并在美朝之间发挥斡旋作用。
时间上把会谈放在美韩军演结束后有很强的现实理由,因为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政治面子问题并给双方更多的准备期。
尽管会谈可能发生,是否能谈出真正具有约束力的成果还要看各方在核心利益与现实妥协之间能否找到合适的落脚点,以及外部大国是否愿意为持久的解决方案提供支持。
从一个较为平凡的视角来看,这件事更像是一场长期且复杂的谈判准备。
朝鲜并非突然变得和蔼可亲,而是在国际关系的现实压力与内部安全考量之间,选择了一种更为谨慎且现实的接触方式。
美国也并不是完全放弃压力工具,而是试图在保留制裁与威慑的同时,通过高层接触争取某些政治或安全上的买卖。
韩国在这个过程中既想当更积极的斡旋者,也在积极为自己的安全寻找后路。
最终的结果会是怎样,还得看各方是否能在那些关键而敏感的问题上做出让步,并建立起足够的信任基础以推动分阶段的落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