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种 “失控时刻”?
被领导当众批一句方案不行,回到工位刷 3 小时手机,越想越委屈,眼眶莫名就红了;
跟伴侣吵完架,明明是对方先伤人,你却躲在被子里掉眼泪,满脑子 “他根本不爱我”;
甚至看到同事吐槽 “又加班”,你莫名就炸毛 ——“你以为我想加班吗?”
以前我总觉得,是别人 “惹” 我生气、让我难过。直到啃完《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才被狠狠点醒:
那些控制不住的情绪,不是外界给的,是你自己的 “内在状态” 创造的。
这本书的作者罗伯特・戴伯德,是英国资深心理学家。他用童话讲透了一个被全球咨询师用了几十年的理论 ——三种自我状态。我读了中英文两个版本,花半个多月提炼出核心方法,今天咱们不用啃书,直接学能用上的干货。
![]()
一、为什么 30 岁还会像小孩一样委屈?—— 你陷入了 “儿童状态”
先问你个问题:被领导批评后,理性的反应该是什么?
分析问题在哪、怎么改,对不对?
但为什么有人会委屈到哭?答案是:他那一刻进入了 “儿童状态”。
我朋友小周就经历过:被领导当着 7 个同事批方案,他回工位坐了 3 小时,什么都干不了,满脑子 “我好没用”,越想越难受 ——“那种感觉,跟小时候被爸爸骂‘你怎么什么都做不好’一模一样。”
这就是儿童状态的本质:
你的大脑会自动调取 “小时候的情绪记忆”,用 5 岁孩子的方式去感受、去反映。
我以前做自媒体也这样:视频数据一差,就沮丧两三天,提不起劲做下一条。后来才发现,这种 “我让别人失望了” 的感觉,跟小时候考试没考好的挫败感,完全重合。
直到我学会问自己:“现在是不是在儿童状态?”
这句话像个暂停键 —— 提醒我从 “情绪里跳出来”,转而去分析 “数据差是标题问题,还是内容没戳中需求”。
![]()
二、你骂下属的语气,怎么跟妈妈当年一样?——“父母状态” 的两面性
有没有过这种瞬间:
骂下属 “你怎么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 时,突然想起妈妈当年就是这么说你的;
看到朋友失恋,你下意识抱她、给她煮粥,轻声说 “没事,我陪你”—— 这其实也是 “父母状态”。
罗伯特在书里说,父母状态分两种:
❶ 挑剔型父母:把爸妈当年批评你的方式 “录下来”,遇到类似场景就 “自动播放”。
比如 28 岁的姑娘小林,妈妈每周催 5 次婚,她总怼 “我的人生我自己定”。可转头对实习生说 “你都来俩月了还不懂事,看看别人都能独立做项目了”—— 这话跟她妈妈的催婚语,简直如出一辙。
❷ 养育型父母:把爸妈当年照顾你的方式 “复制过来”,用温柔、包容对待别人。
比如朋友感冒,你主动送药;同事搞砸项目,你帮他梳理问题,而不是指责。
关键不是 “排斥父母状态”,而是 “觉察”:
现在面对的人、事,适合用 “挑剔” 还是 “养育”?别让大脑的 “自动模式” 替你做决定。
三、吵架时不崩溃、被批评不委屈 ——“成人状态” 才是情绪自由的关键
三种状态里,“成人状态” 最理想:
不被小时候的情绪绑架,不拿爸妈的标准评判别人,能客观看问题、理性解决问题。
举个很常见的例子:跟伴侣吵架,他说 “你从来都不考虑我的感受”。
•儿童状态:委屈哭,冷战两天不理他;
•挑剔型父母状态:站在道德高地骂 “你才不考虑我!上次我生病你还出去喝酒”;
•成人状态:先停 10 秒,问自己 “他为什么这么说?是不是我刚才也说了伤人的话?我们真正的矛盾是什么?”
我去年跟合作伙伴争执项目方向时,就靠 “成人状态” 救了场。
当时我特别生气,觉得他不尊重我的专业,当晚想发长微信吐槽。但我突然想起这本书:“我现在在什么状态?”
哦,是儿童状态 —— 那种 “没人听我说话” 的委屈,跟小时候爸妈不听我解释的感觉一模一样。
我删掉了微信,第二天约他面谈:“昨天我很生气,因为觉得我的观点没被认真考虑。你为什么坚持那个方向?我想听听你的想法。”
两小时聊完,矛盾全解开了。
你看,成人状态不是 “没情绪”,而是 “不被情绪控制”—— 先搞清楚 “问题是什么”,再想 “怎么解决”。
![]()
四、最颠覆的真相:你的情绪,不是别人给的
大部分人都有个误区:“我生气,是因为他惹我;我难过,是因为他伤害我。”
但罗伯特在书里说:“没有人能让你产生任何感受,是你自己选择了你的感受。”
为什么同样一句话,有人听了没感觉,有人听了暴跳如雷?
比如朋友说 “你怎么老加班啊”:
•儿童状态:觉得 “他在嘲笑我忙得像狗”,瞬间不爽;
•挑剔型父母状态:怼回去 “你不懂职场竞争多激烈,别站着说话不腰疼”;
•成人状态:只当是朋友的随口感叹,笑着回 “最近项目紧,忙完就能歇啦”。
你看,不是 “朋友的话” 让你不爽,是你用 “儿童状态” 解读了这句话。
那些情绪管理好的人,不是运气好、没遇到糟心事,是他们更多时候处在 “成人状态”—— 不把情绪的责任推给别人,而是自己选择 “怎么反应”。
五、打破 “重复吵架” 的怪圈:识别你的 “心理游戏”
你有没有跟某个人陷入 “固定剧本”?
比如我兄弟和他女友:每次女友心情不好,就问 “你是不是不爱我了”。
他解释 “我当然爱你”,女友追问 “那你今天只回我 3 条消息”,他烦了 “你怎么这么不讲理”,女友哭 “你果然不爱我了”—— 这个剧本,他们演了 20 次,每次都吵到冷战。
这就是书里说的 “心理游戏”:两个人重复着负面互动,都痛苦,却停不下来。
破解的关键,不是 “改变对方”,是 “改变你自己的反应”。
我以前跟我妈也有个游戏:她打电话说 “你是不是很忙?那我不打扰你了”,我应付 “还好,有事吗”,她又说 “没事,就想听听你声音”,最后我愧疚 “妈,对不起我太忙了”—— 这个循环,我们玩了 5 年。
直到我觉察到这是 “心理游戏”:我妈在儿童状态里 “求关注”,却用 “退缩” 的方式说;我在父母状态里 “愧疚”,却没真正回应她的需求。
后来她再这么说,我直接说:“妈,我知道你想跟我多聊会儿,我现在有 10 分钟空,你跟我说说今天吃了什么?楼下的广场舞有没有新花样?”
你猜怎么着?游戏直接终止了。现在我们每周都能愉快聊 40 分钟,她再也不说 “不打扰你了”。
最后:3 个行动点,从今天开始掌控情绪
如果你也想摆脱 “被情绪牵着走” 的日子,记住这 3 件事:
1.先 “觉察状态”:下次生气 / 委屈时,停 10 秒问自己 ——“我现在在儿童状态、父母状态,还是成人状态?”
2.找 “触发记忆”:如果是儿童 / 父母状态,想想 “这种感觉,是不是小时候经历过?”(比如被批评的委屈,像小时候被爸妈骂)
3.选 “成人反应”:问自己 “如果用成人状态,我会怎么说、怎么做?”(比如被领导批,成人反应是 “您觉得方案哪里需要改?我下午调整好发给您”)
刚开始练的时候,我也总忘了 “暂停”,情绪过了才想起 “刚才又陷进去了”。但坚持 21 天后,“觉察” 慢慢成了本能 —— 现在我能在生气的第一秒,就意识到 “哦,我又进入儿童状态了”。
罗伯特在书里说:“改变是可能的,只要你愿意为自己的情绪负责。”
你不用一下子就做到 “完美控制情绪”,从 “觉察下一个情绪” 开始就好。
最后问你:最近一次陷入 “儿童状态” 是什么时候?是被批评、被忽视,还是别的场景?评论区聊聊,咱们一起练习 “状态切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