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赖芳杰
今日头条文章《抵押房车拉黑子女,父母沉迷炒币的暴富梦》以极端案例揭开了当下家庭关系中因炒币引发的情感裂痕——父母为追逐虚拟货币的“暴富神话”,不惜抵押房产、拉黑子女,将家庭推至崩溃边缘。
![]()
图据今日头条《抵押房车拉黑子女,父母沉迷炒币的暴富梦》
此类事件并非个例,近年来,随着虚拟货币市场的波动与“造富叙事”的泛滥,越来越多家庭因炒币陷入信任危机、经济破产甚至情感破裂。这场“暴富梦”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人性对财富的贪婪、对家庭责任的漠视,以及虚拟货币市场对普通家庭的巨大冲击。
然而,对这些老年群体的极端案例,只是简单粗暴地进行批判和谴责,并非解决问题之道。
老年父母对炒币的沉迷,本质是多重心理需求与外部环境刺激交织作用的结果。这种行为并非简单的“贪财”,而是老年群体在面对晚年生活的不确定性、社会角色的剥离、认知能力的变迁时,试图通过“炒币”这一极端方式,寻求经济保障、价值认同与情感归属的无奈选择。
老年父母的炒币行为,往往源于对“高风险-高回报”的非理性认知。这种认知的形成,与他们对“损失”的恐惧和对“暴富”的渴望密切相关,即用“投机”对抗“养老焦虑”。
![]()
老人用于挖矿的手机
老年阶段,父母面临的最大风险是养老资源的不确定性,这种“损失厌恶”会促使他们寻求“快速增值”的途径,以弥补对未来的担忧。例如,文中提到的新疆母亲石艳,将全部养老金投入派币,正是源于“不想老了给孩子添麻烦”的焦虑——她将炒币视为“养老钱的增值渠道”,而非风险投资。
表象之下,实际是老年群体在追求价值补偿,是对自己“不甘心”与“自我实现”的渴望。他们大多经历了前半生的奋斗,退休后社会角色的剥离,会导致自我价值的丧失感。炒币行为,本质是他们试图通过“新领域的成功”,补偿前半生的“未竟遗憾”,实现自我价值。比如石艳每天雷打不动地“挖矿”,甚至拉拢亲戚朋友组建“挖矿团队”,这种“忙碌感”让她重新获得了“被需要”的价值。炒币社群为他们提供了“归属感”,让他们在孤独的晚年生活中,找到“同类”,获得“情感支持”。
老年父母深陷炒币陷阱,是“心理需求、社会环境、制度漏洞”共同作用的结果。缓解这一问题,需从“家庭的情感支持、社区的教育引导、政府的监管打击、社会的多元支持”四大维度入手,既解决“为什么陷进去”的心理根源,也切断“怎么陷进去”的路径,最终实现“不想陷、不敢陷、不能陷”的目标。
![]()
每日沉迷挖矿的老人
家庭需从“对抗”转向“理解”,用情感纽带替代“说教式劝阻”。成年子女可与父母约定“家庭资金使用规则”,如“养老金、房产等核心资产需经全家商量后使用”,或通过“共同账户”管理家庭资金,限制父母对大额资金的支配权。
社区是老年父母生活的主要场景,需通过“场景化、互动化、本地化”的教育方式,让反诈知识“入脑入心”。
政府需加强对“虚拟货币交易平台”“社交媒体”“线下社群”的监管,切断“炒币骗局”的传播路径。2025年上半年,全国已破获200多起“虚拟货币诈骗案”,涉案金额超10亿元。
亲情是破解炒币陷阱的“特效药”,只有家庭、社区、政府、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让老年父母远离炒币骗局,安享幸福晚年。
选题来自今日头条头条精选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