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黄河,在高青拐过最后一道直角弯;黄河楼里,数字技术让千年拓片重获新生;天鹅湖畔,震旦鸦雀在芦苇丛中悠然栖息。
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这片曾经饱受盐碱涝洼之苦的土地坚持以生态为底色、产业为引擎、文化为灵魂,在87公里黄河沿岸展开一场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
生态涅槃:从盐碱荒地到国际慢城
谁能想到,如今绿化率达80%、负氧离子含量高达20000个/立方米的天鹅湖温泉国际慢城,几年前还是“十米不见人、张口满嘴沙”的黄河泄洪区。
由于地势低洼及黄河洪水冲刷护与恢复工程,恢复湿地200万平方米,形成绿化160万平方米。如今的慢城,拥有树木80余种、2万余株,成为震旦鸦雀、天鹅等100多种珍稀鸟类的重要栖息地。毗邻黄河,这里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湿地面积达5000余亩,是2018年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示范项目。
在这里,“慢”是最惬意的节奏。你可以租一辆单车,沿着生态绿道穿行,看晨光染亮湖面,听白鹭掠过水波;也能跟着专业生态导览员的脚步,辨认一株碱蓬草的前世今生,读懂每种鸟类的生存智慧。待到日落时分,晚霞铺满天际,万鸟归巢的剪影落在湿地水面,随手一拍都是治愈人心的画卷。
生态价值的转化在蓑衣樊村得到印证。该村率先进行土地流转3000余亩,开发湿地泛舟、稻田钓蟹等乡村旅游项目,村民从吃“资源饭”转向吃“生态饭”。
如今,天鹅湖慢城整合黄河、湿地、温泉、乡村等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打造成为一处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研学科普、康体养生、拓展体验、生态宜居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文化旅游度假区。
这片湿地成了一座深受市民游客喜爱的“自然课堂”。作为省级中小学研学基地,它已接待15万人次师生,深挖黄河文化与湿地生态的课程让知识变得鲜活:孩子们趴在观鸟台写观察笔记,在芦苇丛旁辨认鸟类羽毛,在生态实验室里探究“湿地净化水质”的奥秘。当小手轻抚过芦苇叶,抬头望见震旦鸦雀的身影,生态保护的种子便悄悄扎了根。
产业新生:循环经济与乡村振兴
2025山东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暨第40届山东畜牧业博览会上,得益乳业一举荣获七项行业大奖,成了现场的“显眼包”。
在得益乳业位于高青的牧场里,另一个“显眼包”——一套精密的生态循环系统正在运行。
奶牛产生的粪便经过干湿分离技术,干的加工后铺在牛棚做卧床,液体则进入氧化塘发酵,最后通过地下管道输送到种植用地,用作天然有机肥料。这种“养加种”生态循环模式,不仅解决了养殖污染问题,更呵护了黄河流域的生态健康。牧场配套种植的2万亩牧草,成为绿色屏障的一部分。
产业链上游,得益乳业依托2万亩优质种植基地和4个现代化万头牧场,建立起完善的饲草种植与奶牛养殖体系。通过引进7000头纯种澳洲荷斯坦奶牛,并运用科学的精细化饲养管理技术,实现了原奶品质优于欧盟标准,达到国际领先水准。
中游加工环节,企业创新应用“德国双联离心除菌+膜过滤技术+75℃/15S巴氏杀菌+脱气工艺”四重锁鲜技术,最大程度地保留了牛奶中的天然活性营养成分。
下游终端方面,得益乳业构建了完善的全链条2-6℃专业冷链物流运输体系,配备5000余人的专业配送队伍和10000余家鲜活门店,确保每一瓶优质鲜活的得益牛奶都能以最佳状态送达消费者手中,守护山东千万家庭的营养与健康。
曾经的高青县农民陈书明,如今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上班族”。“收入增加了不少!一个月的工资能有4000多块钱,一年十三薪,外出打工哪有这种待遇!”他将家里十多亩地流转给得益乳业,每年还能获得一万多元流转费。
在淄博沿黄区域,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实践正在结出硕果。
文化再造:让文物“活”起来
矗立在黄河最后一道湾的黄河楼,是一座会“说话”的博物馆。54.64米的高度对应着黄河干流5464公里的长度,9层结构象征着黄河流经的九个省区。
走进馆内,民国时期的黄河汛情日记本不仅在展柜中展示,还被整理成电子版文档,上传至“黄河文化数字平台”。而南北朝至民国的90余幅碑刻拓片,更被开发成“拓片体验课程”,每周六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教学。
在中国陶瓷琉璃馆,另一种文化传承的篇章正在书写。从龙山文化的黑陶到现代的琉璃艺术品,淄博的陶瓷匠人用火与土延续着齐文化的创新基因。
“文物不是尘封的记忆,而是可以被激活的文化基因。”黄河楼负责人表示。这种古今对话的展陈理念,让历史文化与当代生活紧密相连。
当文明遇见匠心,才知道黄河文化其实从未远离,它只是需要一把打开当代之门的钥匙:一只以三星堆青铜面具为灵感的陶瓷杯,成为年轻人争相购买的“网红”产品;一套融合敦煌藻井纹样与黄河水韵的“敦煌天乐”茶具,引发线上线下关于“国风美学”的热议……
在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一场名为“沿着黄河遇见海”的华光国瓷黄河文化陶瓷艺术展正在精彩上演,近百套陶瓷作品将沿黄九省区的文化历史凝注于釉彩瓷胎之间,文明有了真实的视界与触感。
华光国瓷的设计团队耗时两年时间,走遍青海、四川、甘肃等沿黄九省区,不是在采风,而是在“考古”,寻找不仅是视觉元素,更是文化基因。
在青海,他们捕捉了河源湖水的清透青蓝;在三星堆,他们提取了青铜纹样的神秘符号;在山西永乐宫,他们将壁画线条转化为流动的釉彩。“我们不复制文物,而是解构其精神内核,再用当代设计语言重新编码。”
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陶瓷具有多重特殊性——可实用性、工艺综合性和永恒性。
华光国瓷正是抓住了这些特性,让展览超越了“观看”的层面,进入“使用”和“体验”的层面。
展览现场设置的文创展销区,已成为最热闹的角落。融合敦煌飞天飘带色彩的茶具、印刻《黄河之水天上来》瓷板画纹样的咖啡杯、以“宅兹中国”铭文为元素的看盘等产品,既保留传统文化内核,又契合当代生活的审美与实用需求。
据悉,展览中约三成展品已启动量产开发。“文化不能只停留在展柜里,更要走进千家万户。当年轻人愿意为一把壶、一只杯买单时,文化传承才真正完成了闭环。”
漫步在今天的高青黄河楼广场,脚下是黄河最后一道湾——安澜湾。不远处,天鹅湖慢城的芦苇丛中,白鹭嬉戏;得益牧场的循环经济链上,资源流转。
淄博的实践表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从不是对立命题。当古老的齐文化与黄河文明在此相遇,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发展、生态与产业正在这片土地上交织出一幅绚丽的沿黄锦绣图。
黄河国家战略下的“淄博答卷”,正变得越发清晰而生动。(陈鸣飞)
来源:中国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