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转自: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孙兆东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五五”时期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五年,金融发展的逻辑已从“基础制度搭建”转向“强国能力培育”。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明确的“强大的货币、强大的中央银行、强大的金融机构、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强大的金融监管、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六大核心要素,为金融强国建设锚定了目标坐标。而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正是将这六大核心要素转化为发展实效的关键路径。唯有以金融“五篇大文章”为抓手,把金融强国建设的核心要求融入“十五五”实践肌理,才能构建与现代化强国相匹配的金融体系,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注入强劲金融动能。
科技金融:激活创新链,夯实金融强国的产业支撑根基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金融强国的产业基石,科技金融通过打通“科技—产业—金融”循环,为“强大的金融机构”与“强大的金融市场”建设提供实践场景。“十五五”规划建议将“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列为主要目标之一,明确要求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快速突破,这对科技金融的精准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金融机构需强化创新主体地位,如国有大型银行应牵头组建“科创金融事业部”,聚焦集成电路、量子计算等“卡脖子”领域,开发覆盖“研发—中试—产业化”的全周期产品;券商、创投机构需深化“投贷联动”,通过科创板科创成长层的市场化定价机制,推动硬科技企业与资本市场高效对接。截至2025年8月末,科技金融贷款余额占金融“五篇大文章”贷款总额的22%,但早期科创企业融资覆盖率仍不足30%,需依托“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构建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体系,破解技术估值难题。再如福建“科创企业白名单”通过政府信用增信与金融机构专业研判结合,使科创企业首贷率提升40%,这一模式正是金融机构服务创新战略的生动实践,为金融强国筑牢产业支撑。
绿色金融:对接全球标准,塑造金融强国的开放竞争优势
绿色转型是金融强国建设的重要维度,绿色金融通过标准协同与市场创新,助力“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强大的货币”国际化进程。“十五五”时期,欧盟CBAM修订案生效与我国《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年版)》实施形成政策交汇,为绿色金融的跨境协同提供了契机。
制度层面需加快构建“国内统一、国际兼容”的标准体系,如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为支点,推动碳足迹核算标准与国际接轨,吸引全球绿色资本集聚。市场创新应聚焦新能源储能、氢能等领域,扩大绿色债券、绿色REITs发行规模,探索碳期货等衍生品工具,提升我国在全球碳定价体系中的话语权。截至2025年中期,我国绿色信贷余额突破20万亿元,但转型金融产品供给不足,需引导金融机构开发钢铁、化工等行业的转型信贷产品,避免“运动式”减碳。广东“海洋碳汇贷”、浙江“绿色园区贷”等创新案例,通过将区域生态优势转化为融资优势,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注入绿色动能,同时推动人民币在跨境绿色交易中的使用,夯实货币强国基础。
普惠金融:坚守人民性,筑牢金融强国的社会价值底色
普惠金融通过资源下沉与服务升级,彰显“强大的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与“强大的金融监管”的民生导向。“十五五”时期,乡村振兴深入推进与新市民群体扩大,要求普惠金融从“广覆盖”向“高质量”跨越。
金融机构体系需强化分工协作:大型银行依托数字技术下沉服务,中小银行聚焦本地开展特色化经营,保险机构开发符合农户需求的特色农产品保险。数字化转型是提升效能的关键,通过国家级金融数据共享平台破解“信息不对称”,将普惠小微贷款信用贷占比提升至60%以上。政策层面需优化“财政贴息+风险补偿”机制,重点提升首贷户、信用贷覆盖率,“十四五”时期普惠小微贷款年均增速超20%的成效为“十五五”奠定了基础。如广西“阳光蔗农贷”助力蔗糖产业做强做大,正是普惠金融服务特色产业的典型案例,体现了金融强国建设始终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价值追求。
养老金融:应对老龄化,完善金融强国的可持续发展体系
养老金融通过制度创新与产业融合,构建“强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十五五”时期,我国老年人口规模持续扩大,对养老金融的长期性、稳健性提出更高要求。
需要指出的是,制度建设需聚焦第三支柱养老金扩容,扩大个人养老金账户覆盖面,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长期限、稳健型养老理财产品,建立“产品丰富化+税收优惠精准化”的激励机制。服务创新应实现场景融合,针对失能护理、居家养老等需求,推广“养老服务贷+长期护理保险”组合产品。产业支持需依托REITs工具,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康养社区、智慧养老设备等领域投资。监管层面需强化全链条管控,规范养老金融产品宣传,严防金融诈骗,保护老年人权益。养老金融的健康发展,既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也为金融机构开辟了长期资金管理市场,增强了金融体系的可持续性。
数字金融:强化技术底座,构建金融强国的核心运行中枢
数字化是金融强国的重要驱动力,数字金融通过技术赋能,为金融强国六大核心要素提供底层支撑。“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稳步发展数字人民币”,从“研发”转向“规模化应用”,标志着数字金融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需要关注的是,基础设施建设需加快升级,推进数字人民币在贸易结算、民生支付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构建自主可控的人民币跨境支付体系。金融机构需将AI、区块链等技术嵌入信贷审批、风险监测全流程,部分银行已实现小微贷款审批从数天到数小时的跨越。监管科技需同步迭代,运用大数据监测跨市场风险,实现“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数字金融不仅提升了服务效率,更通过技术赋能强化了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管理、金融监管穿透式覆盖能力,是金融强国建设的“技术内核”。
锚定核心要素:以风险防控与制度创新筑牢金融强国根基
金融强国建设必须坚守风险底线,“强大的金融监管”与“健全的法治体系”是防控风险的关键。“十五五”时期,金融领域复杂性加剧,需构建与发展相适应的风险防控体系。
重点领域风险处置需持续发力:推进中小金融机构兼并重组、减量提质,建立与房地产发展新模式相适应的融资制度,协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监管体系需强化“五大监管”协同,健全央地联动机制,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纳入监管。法治建设需要加快金融法立法,统筹推进法律法规“立改废释”,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追责力度。同时,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弘扬“诚实守信、稳健审慎”的理念,为金融强国建设提供文化支撑。
总之,金融强国的六大核心要素与金融“五篇大文章”构成有机整体:金融“五篇大文章”是实践路径,通过精准服务实体经济激活金融要素活力;六大核心要素是目标支撑,为金融“五篇大文章”提供方向指引。“十五五”时期,唯有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以金融“五篇大文章”为抓手,持续夯实“六个强大”核心要素,才能实现从金融大国向金融强国的历史性跨越,让金融更好地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作者系经济学者、《术说金融》作者、中国建设银行研修中心(研究院)资金资管教研主要负责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