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转自: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李中
晚餐时间,社区食堂里座无虚席,有附近居住的老年人,有刚下班的年轻人,有家长带着孩子……方便、实惠、干净、菜品多是人们对社区食堂的普遍评价。社区食堂一开始是为老年人而设,主要目的是解决周边老人“做饭难、吃饭难”的问题,但经营者也担心客源有限且不稳定,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而造成运营困难。没想到,很多社区食堂开办后因为物美价廉而悄然走红,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前来“蹭饭”。不少社区食堂实现了从“微利惠民”到“多元共融”的“全龄友好”模式。食堂的生意好起来,服务项目也在尝试不断累积。比如组织亲子活动、幼儿假期托管、社区议事,对接文旅资源等,从“吃好”向“全能”发展。
社区食堂不仅体现了自我的增值价值,还成了社区的微型枢纽,带动了周边商业,如菜市场、超市、水果店、理发店等实体店的客流增长,提升周边便民设施的使用率,共享社区“烟火气”带来的红利。从实践来看,社区食堂需要通过创新模式和精细化运营的商业思维来建设,既要兼顾公益,又要兼顾盈利,可以帮助政府省心、企业盈利、居民受益。
由上海最先提出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概念,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规划理念,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核心目标是提升居民生活便利性、城市功能集约化和社区活力,同时也是应对城市扩张、交通拥堵和碳排放问题的解决方案。而社区食堂就像“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核心,通过人气和信任实现流量变现,通过衍生服务将一个项目建设转向了可持续的生态运营。在“15分钟社区生活圈”重构价值链的过程中,社区食堂承载着民生的温度,成为激发消费新动能最好的注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