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贮水山北麓的吉林路4号,如今已湮没在市井烟火中。鲜有人知晓其历史,这片寻常土地上曾矗立过正法山妙心寺——一座以临济宗之名立寺,却用佛号掩盖侵略本质的特殊建筑。它的存在,是日本殖民时期宗教被异化的鲜活注脚,每一缕香火都缠绕着战争亡灵,每一次诵经都服务于殖民叙事。
![]()
日本僧人清末时期开始进入中国境内,在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日德青岛战役中,日本僧人追随日本侵略扩张的脚步,一方面推进海外开教,派出大量随军传教僧人,同时在战役中积极协助日军鼓舞士气,替战死日军举行忠魂祭(忠灵祭)。
![]()
日本僧人正在军训,为侵略战争做准备。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宗教信仰不一。利用民族宗教差异,分裂中国,分而治之,这也是日本侵华的惯用伎俩。而在这其中,如今受人尊崇的日本佛教及一众僧人,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成为日军侵华战争“助纣为虐”的工具。更令人震惊的是,一直“以慈悲为怀”的日本和尚(他们被称为随军僧),也参与了侵华战争的屠杀和掠夺,其残暴程度甚至超过了普诵日军,实在是令人发指!
![]()
妙心寺是位在日本京都府京都市右京区的寺院,临济宗妙心寺派大本山。山号“正法山”。本尊释迦如来、开基(创立者)为花园天皇、开山(初代住持)为无相大师关山慧玄。原为花园天皇的离宫萩原殿,天皇退位后改建成禅寺,以伽蓝为中心,周围建立许多塔头寺院,形成一大寺院群,被京都市民称为西之御所。日本临济宗约6,000寺之中,约3,500寺属于妙心寺派。
![]()
![]()
在青岛日德战役期间,战死的日军就由随军日本僧侣战场超度,这也是最早随侵略者进入青岛的日本僧人。日德战争后,日本第一次开启对青岛的殖民统治,而这场战役中“高千穂号”的沉没与舰长伊东祐保的战死,也为妙心寺的“祭祀属性”埋下伏笔。
![]()
“高千穂号”是旧日本海军首批两艘防护巡洋舰之一,作为浪速级2号舰,它全程参与日本对外侵略:甲午战争中,它与姊妹舰“浪速号”为联合舰队核心,对抗北洋舰队。战后陆续投入侵台行动,日俄战争,一战等战役中,即便舰体老旧,仍以辅助力量参与侵略,最终于1914年青岛战役被德国s90鱼雷艇击沉,成为日本海军首艘被敌军击沉的主要军舰,舰长伊东祐保(1914年5月29日任舰长,同年10月18日战死)随舰殒命。
1915年4月,妙心寺在青岛开“开教”,因无专属场所暂借太平路天后宫布教。彼时妙心寺虽处临时阶段,却已承接“高千穂号”的祭祀事宜——日军将该舰阵亡乘员遗骸送至此处火葬附葬,以宗教仪式为侵略战舰“收灵”,妙心寺的布教从一开始就与殖民战争亡灵紧密绑定。
![]()
图片由郑淼提供
1922年11月,妙心寺在若鹤山(今贮水山)北麓鹤舞町(今吉林路4号)建成,定名“正法山妙心寺”。日本交还青岛前夕,殖民当局将散于青岛各处的日德战争日军纪念碑移至寺内,安置刻有全员姓名的“英灵轴”,并特意为“高千穂号”与伊东祐保增设纪念标识。妙心寺已彻底偏离宗教本义,沦为日本纪念侵略“英灵”的祭祀地。寺院的主要功能,是收藏战死的日本官兵“魂灵”,每年8月14、15日的“英魂祭”中,临济宗僧侣诵经既为普通日军超度,也为“高千穂号”亡灵“致敬”,以宗教仪式包装军国主义侵略记忆。
![]()
图片由郑淼提供
随着日本殖民统治深入,妙心寺升格为临济宗妙心派别院,殖民工具属性进一步强化。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期间(1938—1945年),细川禅英任住持,此时妙心寺有4名僧人,虽供奉释迦牟尼,檀家约250户,却在殖民文化渗透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对“高千穂号”的祭祀愈发制度化,成为“英魂祭”核心环节。
临济宗本是追求禅意超脱的宗派,却在日本军国主义操控下沦为侵略帮凶。大规模举行精灵祭,揭示了日本佛教的近代异化——它不再以“慈悲渡人”为核心,而是被扭曲为纪念侵略“英雄”、宣扬军国主义的祭坛。
![]()
供奉于妙心寺的“英灵”,无论是“英灵轴”上的普通日军,还是“高千穂号”乘员与伊东祐保,都是日本侵略青岛、践踏中国主权的直接参与者。“英魂祭”实质是对侵略战争的美化。青岛妙心寺,主体虽存,却满身岁月沧桑。
作为青岛现存唯一一栋日占时期日本寺庙,它不仅是一栋建筑,更是一段不能磨灭的历史见证,镌刻着过往的风雨与伤痛。如今其征收多年、破败不堪,却从未失去它的历史重量。
![]()
图片由郑淼提供(莲长寺解放前已消失)
![]()
1938年青岛街市图
![]()
1940年日本国际观光局编印出版《青岛》
1945年抗战胜利后,青岛市政府派员接收敌产祥做勘验。查得日方佛教庙产,计有善道寺、西本愿寺、曹谿寺、大光寺、东本愿寺、妙心寺、莲长寺等7处,除莲长寺被焚、房屋全数倒塌外,其余各寺庙均完整。政府遂责令湛山寺对上述7处日本佛教设施进行接收。但是,其他道观和佛寺也曾屡次具文,希望参与分配敌产。如,崂山白云洞道人王辅尘1946年2月7日提交《为呈请饬拨敌人庙产一所以资研究道学祈鉴准示尊由》的请示。”为公平起见,市政府将7处寺庙分别交由湛山寺、白云洞、太清宫、华严寺四家接收保管。妙心寺由华严寺僧人代管。
1946年2月28日,湛山寺向青岛市市政府提出《为改订敌产寺院名称用彰抗战先烈呈请》的请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青岛民众对日本侵略者和所谓“海外开教”的厌恶。”改定敌产寺庙名称表中记载,妙心寺改为报国寺。
![]()
院内曾发现的日本妙心寺石灯笼组件
解放后,老青岛人还是习惯将这里叫做“日本大庙”,庙宇主体经改造后成为民居,直至如今。
![]()
在本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其旧址建筑本具备作为“文物新发现”的潜力,仅因特定原因暂未纳入文物保护名录。期待未来随着文物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与相关研究的深化,这座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建筑能够正式列入文物名单,让其历史价值得到更充分的保护与传承。
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以史为鉴、面向未来。遗址尚在,我们不能让这段历史被时光掩埋,挖掘妙心寺背后的完整过往,还原其历史本真。让这栋残存建筑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载体,警示后人不忘曾经的苦难,传承爱国精神,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
本文作者:青岛文史爱好者秦宝。
资料参考源自青岛档案馆,李雪皎简析日本佛教在青岛的海外开教,感谢文史研究者郑淼提供部分珍贵图片。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