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生态修复网)
![]()
![]()
论文题目:Empowering China’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rough social-ecological networks(通过社会 - 生态网络助力中国可持续发展)
论文作者:
![]()
发表时间:2025.07
期刊名称:npj Urban Sustainability
期刊信息:ESCI;JCR Q1;中科院1区Top;影响因子8.8
作者信息:
![]()
https://doi.org/10.1038/s42949-025-00236-6
内容概要
中国空间规划体系改革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意义重大,目前已通过促进城市间经济、社会、环境互动,构建起协调经济与生态发展的耦合网络。但当前规划评估多聚焦城市内部,缺乏城市间规划协调性评估,耦合部署完整性尚不明确。本研究评估 2715 个县级行政单元的国土空间规划文件,以市县为节点、规划政策中的发展伙伴关系与保护联盟为边,构建城市间社会 - 生态网络,并与基于土地利用 / 覆盖变化(LUCC)的网络对比。结果显示,69.5% 的规划网络获 LUCC 数据支持,10.4% 的县级节点被规划忽视。研究建议构建更广泛市县网络,关注贫困县并加强与周边国家合作,为全球可持续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一、研究背景
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通过动态非线性作用形成不同尺度社会 - 生态系统,空间规划旨在协调二者关系以缓解资源约束与空间冲突,这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第 11 项(SDG11 “可持续城市和社区”)的要求一致。
过去 40 年,中国多次改革空间规划体系,2019 年成立自然资源部并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为城市 15 年发展与保护绘就蓝图,相关改革财政支出达 8000 亿元。当前中国城市规划已从 “重发展、轻保护” 转向 “发展与保护并重”,以应对资源、环境与生态挑战。
现有研究存在局限:一是虽认可多尺度规划的生态与社会效益,但研究范围多为城市或流域,缺乏全国尺度实证;二是社会 - 生态网络分析(SENA)框架虽能分析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但聚焦流域尺度且未将空间规划作为制度政策分析。本研究结合多理论将空间规划抽象为国土发展与保护网络,为全国尺度规划政策量化分析提供方法。
二、研究方法
1. 数据来源
(1)规划数据:收集31 个省份、333 个城市的国土空间规划文件与地图,来源为各省市官网;
(2)LUCC 数据:2005-2020 年数据来自资源环境科学与数据中心,2021-2035 年预测数据通过联系研究者获取;
(3)辅助数据:人口、GDP、建成区与绿地面积数据来自《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2. 核心方法
(1)规划网络构建:以市县为节点,发展伙伴关系为发展网络(DEV)、保护联盟为保护网络(PROT),用公式定义网络节点、边及边的类型;
(2)验证网络构建:基于 LUCC 数据提取城市土地重心,计算重心距离变化,结合行政邻接性构建 2005-2020 年现有网络与 2020-2035 年预测网络;
(3)网络分析与优化:用 Gephi 计算拓扑指标,FANMOD 做 motif 分析,以边重叠最大化为策略优化网络,通过节点攻击实验评估抗干扰能力。
三、研究发现
1. 规划网络整体特征
中国已形成 “发展与保护协调” 的规划格局,全国市级规划网络含 2611 个节点、5332 条边,平均度 4.08。发展网络平均聚类系数 0.15、路径长度 14.67,城市间信息流动通畅;保护网络平均聚类系数 0.19、路径长度 19.40,体现协作稳定性。
![]()
区域差异显著:珠江流域高度数节点集中于珠三角,黄河与长江流域发展均衡;广东省 发展网络指标全国最高,县际协作活跃;江苏省复合边 motif 占比 98%,高于广东(75%)与河北(79%)。
![]()
2. 网络匹配与优化效果
69.5% 的规划网络获 LUCC 数据支持,但 10.4% 的县级节点被忽视(88.2% 为偏远县、34.2% 为贫困县);验证网络结构更破碎,保护网络破碎化更突出。网络 motif 分析中,M2 motif(3 条共享边全连接结构)对网络影响显著。
![]()
优化后网络指标提升:发展网络聚类系数增长 110%、直径下降 5%,保护网络聚类系数增长 38%、直径下降 7%,抗干扰能力增强。添加跨境连接后,边境城市节点度数增 35%、特征向量中心性增 20%,助力缩小沿海与内陆差距。
![]()
四、研究讨论
1. 研究价值
本研究的县级尺度城际网络数据集,可反映市县发展与保护需求,为资源配置提供支持,如构建西北生态廊道、指导海南建立产业合作。开发的分析框架突破传统视角,可用于韩国、日本、欧盟等同类规划评估,为跨境协作提供决策支持。
2. 实践指导
研究建议未来规划重点关注偏远与贫困县,通过资源投入提升区域韧性(可使县级网络韧性增 48.7%);开展社区层面规划分析,制定差异化政策,推动资源管理转向 “经济 - 生态双目标”;加强跨国案例研究,促进边境资源共享,助力经济、生态与社会目标实现。
3. 局限与展望
研究存在三方面不确定性:规划与现实差距未量化、网络表达可能简化规划目标、数据存在局限。未来可整合多源动态数据构建精准网络,深化社会 - 生态网络核心议题研究,扩大规划评估应用场景。
(生态修复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