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日报)
转自:内蒙古日报
□范永
民间艺术家苏海峰探索的非遗传承之路为非遗技艺找到了新的出口。他尝试打造“非遗+”品牌,发展多品类的葫芦烙画产业,以此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其通过“网络+线下”销售的方式,带动更多人通过葫芦烙画产业增加收入。
让传统活在当下,才能确保它拥有未来。这门曾游走于市井巷陌的民间艺术,必须经历一场品牌化带来的市场化深度蜕变,才有可能获得新生。
葫芦烙画最早可追溯至西汉时期,传说与刘秀有关。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葫芦烙画始自唐代,成于宋代。唐朝出现其技艺雏形,宋朝时工艺逐渐成形。但实物及文献资料留存有限,导致其技艺一度失传。清朝康熙、乾隆年间,葫芦烙画技艺达到高峰,成为皇家御用珍品,因乾隆帝、纪晓岚推崇而广布民间。
葫芦烙画在历史上所走过的辉煌之路似乎不可复制, 今天需要依靠品牌化重塑赢得市场青睐。而这种观念转变绝非简单的商业包装那样简单,它需要一场关乎文化基因存续与再生的全新实践。
品牌化重塑的关键是,在结合传统的基础上,如何体现现代人的审美趣味以及引入现代人的技艺和运营方式实现市场转型。运用现代设计语言重构传统元素,使古老艺术获得当代表达空间,最终形成“商业反哺技艺—技艺增值品牌”的良性循环。
故宫文创模式证明,当文化记忆转化为生活美学时,传统便获得了永恒的现代性。如通过建立非遗工坊2.0模式,设计“前店后坊”的体验空间,让游客实现可参与从选葫芦到烙制的全流程体验;通过教育IP化开发,打造活态传承矩阵;通过时尚联名,与服装设计品牌合作开发“可穿戴非遗”系列。
这种品牌化路径将传统工艺转化为可感知、可设计的文化体验,在商业价值实现中可以获得更丰厚的“文化兑现”。
传统葫芦烙画承载的“福禄”寓意,曾是它最鲜明的文化胎记。而现代品牌构建却需要更宏阔的实现维度。当山东某工坊将《清明上河图》烙于葫芦,当江南匠人用烙笔再现敦煌飞天,我们看到传统纹样在当代审美设计中的华丽转身。
品牌化不是对民俗符号的廉价消费,而是以设计语言重构文化记忆。 葫芦烙画的品牌化实践揭示出非遗传承的辩证法:真正的文化新生不在博物馆的恒温展柜中,而是在市场浪潮的拍打之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