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南山区的褶皱里,藏着太多未被时光尘封的秘密。老汉作为深耕鲁南历史考古二十余年、骑行遍历山亭大小村落的研究者,我始终坚信,真正的历史不仅镌刻在典籍碑刻中,更凝固在山野间的砖石草木里。当我骑行穿越山亭南部的群山,误打误撞闯进中葫芦套这个藏在"倒葫芦"形山洼里的村落时,那座矗立在山坡上的石碉楼,如同一位沉默的历史见证者,瞬间将我拉回了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
![]()
中葫芦套的地理环境,本身就是一部浓缩的鲁南山村防御史。鲁南山区多为喀斯特地貌与丘陵相间,山高谷深、林密路险,而中葫芦套所在的山谷,恰好形成"口小肚大"的天然屏障——谷口仅容一人一骑通行,两侧是陡峭的崖壁,内部却地势平缓、水源充足,这种地形在冷兵器时代是躲避匪患的绝佳之所,到了抗战时期,更成为八路军秘密联络点的理想选址。据《鲁南抗日根据地史料汇编》记载,1938年台儿庄战役后,鲁南地区成为敌后抗日的重要战场,山亭山区因地理位置隐蔽、群众基础深厚,先后建立了数十个秘密联络点,中葫芦套便是其中最隐蔽的一处,而村东山坡上的石碉楼,正是这个联络点的核心防御设施。
![]()
这座石碉楼的建筑形制,蕴含着鲁南山区独特的军事智慧。楼高约7米,分上下两层,墙体采用当地出产的青灰色玄武岩垒砌,石块大小不一却错落有致,缝隙间填充着混合了麦秸的黄泥,这种工艺在鲁南传统石屋建筑中极为常见,既增强了墙体的稳固性,又能有效抵御枪弹冲击。碉楼朝南的墙面设有一个碗口大的圆孔,这并非简单的瞭望口,而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射击孔——圆孔外窄内宽,射手在内部可形成扇形射击角度,外部却难以瞄准射击;北侧则开有一个巴掌大的通风窗,既保证了内部空气流通,又能避免被外部火力直接击中。从考古学角度来看,这座碉楼的建筑风格融合了鲁南民间防御工事与近代军事设施的特点,与枣庄铁道游击队活动区域的炮楼、临沂孟良崮地区的堡垒群形成了鲜明的地域对比,是研究鲁南敌后抗日根据地防御体系的重要实物例证。
![]()
周老汉的讲述,为这座石碉楼注入了鲜活的历史细节。这位年过八旬的老人,是中葫芦套村史的活化石,他的父亲作为当年的村支书,亲身参与了石碉楼的改造与抗日斗争。据老人回忆,这座碉楼最初建于民国初年,是村民为防范土匪劫掠而建,底层用于储存粮食和农具,上层则作为瞭望和防御工事。1942年,八路军鲁南军区某部来到中葫芦套,将碉楼改造为临时羁押点和瞭望哨,专门关押汉奸伪保长。与其他抗日根据地的羁押方式不同,这里对汉奸采取"教育为主、惩戒为辅"的策略,通过宣讲抗日道理、揭露日军暴行,促使大部分汉奸幡然悔悟。这种独特的斗争方式,既体现了八路军的人道主义精神,也反映了鲁南地区复杂的敌我态势——在敌强我弱的背景下,争取中间力量、孤立顽固分子,成为敌后抗日斗争的重要策略。
![]()
韩姓汉奸的背叛事件,是石碉楼历史上最悲壮的一页,也彰显了鲁南人民的民族气节。那位手上沾着乡亲鲜血的铁杆汉奸,假意悔改后带领日伪军突袭村庄,妄图将八路军伤病员一网打尽。危急时刻,村民们用"消息树"传递敌情——这种在鲁南山区广泛使用的联络方式,以山顶松树的倒伏作为警报信号,简单高效且不易被敌人察觉。在村支书的带领下,村民们将五位伤病员藏匿于村西的石堰房,这座由天然岩石开凿而成的隐蔽工事,门口仅容一人爬行,外围被灌木丛覆盖,成为伤病员的安全庇护所。面对日伪军的威逼利诱,三十多位村民宁死不屈,连三岁的孩童都在母亲的安抚下保持沉默,这种"军民同心、生死与共"的场景,正是鲁南抗日根据地能够坚持下来的核心原因。
![]()
日伪军的劫掠未能摧毁中葫芦套的抵抗意志,石碉楼虽遭破坏,却成为凝聚民心的精神象征。在伪军驻扎的半个月里,村民们冒着生命危险为伤病员送粮送药,红薯糊糊、黑煎饼、腌咸菜,这些鲁南山区最普通的食物,成为支撑伤病员活下去的希望。这种鱼水深情,在鲁南抗战史上并非个例——据史料记载,仅山亭地区就有近千名村民为八路军提供掩护,数百人加入抗日队伍,孟良崮战役中,鲁南人民更是用小推车推出了胜利。周老汉十六岁时为八路军张司令当警卫员的经历,以及那支珍藏至今的钢笔,正是这种军民情谊的生动见证。
![]()
解放后,中葫芦套村民拒绝了搬迁的提议,选择留在这片承载着血泪与荣耀的土地上。当政府提议将村民迁往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的张庄乡时,乡亲们异口同声地拒绝:"这山、这水、这石碉楼,都是俺们的根"。这种对故土的眷恋,本质上是对历史记忆的珍视。如今,石碉楼经过简单修缮,依然矗立在山坡上,圆孔旁新增的小木梯,既方便后人登临凭吊,也象征着历史与现实的连接。村里的三十多户人家,依然保持着鲁南山区传统的生活方式,石屋、老井、老槐树,构成了一幅原生态的山村画卷,而石碉楼则如同点睛之笔,为这幅画卷增添了厚重的历史底蕴。
![]()
作为长期研究鲁南历史的学者,我深知中葫芦套石碉楼的独特价值。它不仅是一座物理意义上的建筑遗存,更是鲁南人民抗日斗争的精神图腾,是军民鱼水情的历史见证,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伟大精神的微观缩影。在鲁南地区,类似的抗战遗址还有很多,它们大多隐藏在深山之中,不为外界所知,却承载着不可替代的历史意义。这些遗址的存在,提醒着我们: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是军队的胜利,更是人民的胜利;民族精神的传承,不仅需要宏大的叙事,更需要具体的载体。
![]()
夕阳西下,我站在谷口回望中葫芦套,石碉楼的影子被拉得很长,与山洼里的炊烟、田埂上的庄稼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厚重的画面。风掠过松梢,仿佛还在诉说着当年的烽火岁月;老槐树下,周老汉的身影与石碉楼的轮廓重叠,成为历史与现实的连接点。骑行二十年来,我走过鲁南的山山水水,见过无数历史遗存,但中葫芦套的石碉楼,却让我格外动容——它没有巍峨的体量,没有华丽的装饰,却用朴素的砖石,镌刻下最壮烈的历史,传承着最珍贵的精神。
![]()
这座石碉楼,是中葫芦套的魂,是鲁南山区的根,更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生动写照。它告诉我们: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那些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奋斗的人们,那些军民同心、生死与共的岁月,都值得我们永远铭记。而保护好这些历史遗存,讲好它们背后的故事,正是我们这些历史研究者的责任与使命。愿这座矗立在鲁南群山间的石碉楼,能够永远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也永远唤醒着人们心中的家国情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