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团结报)
转自:团结报
□ 毕思伟
“写社情民意,就像看中医,既要望闻问切,又要辨证施治。”这是我在多次撰写信息时体会最深的一句话。作为一名来自中医药行业的民革党员,我越来越感受到:高质量的社情民意信息,是下情上达的“直通车”,是协商民主的“连心桥”,更是我们参政履职的责任所在。因此,本人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分享几点心得体会。
明确基本概念与撰写价值
社情民意不是泛泛而谈的感想,而是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的“决策参考”。它源于我们对工作和生活的细致观察,其根本目的是推动具体问题的解决和完善。我认为,撰写一篇高质量的社情民意具有三重意义:于公,是责任所在,为我们身处的社会贡献智慧;于业,是发展所需,为我们所在的行业发声建言;于己,是价值所系,将个人的专业思考转化为社会价值。
结合行业特色探索写作方法
中医药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更富含哲学内涵和文化内涵。它为我们观察社会问题提供了独特视角。写好一篇社情民意,可以结合中医理论中的“三大思维”:
一是运用“整体观念”,由点及面,打通行业壁垒。中医强调“天人合一”,注重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与系统性。撰写社情民意也应具备整体思维,打破局部视角,从全局层面审视问题。例如,为落实国家关于医疗帮扶与东西部协作的战略部署,我曾建议通过与地方医院开展合作试点,将一线城市优质的医疗资源、诊疗技术及管理经验引入资源薄弱地区及偏远山区,逐步构建起区域性医疗协作网络,并进一步推广至多个省、市、自治区,实现从单点支援向体系化提升的转变,展现出“由点及面”的系统推进路径。
二是运用“辨证论治”,由表及里,剖析问题根源。中医诊疗重视“辨证”,透过表象把握病机本质。社情民意的反映也应体现辨证思维,从具体现象中挖掘深层原因。例如,从当地常见病出发,结合其地理环境、生活习惯与文化背景进行综合分析,既能为当地百姓切实解决病痛的问题,制定贴合实际的人才培养与资源下沉策略,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在此基础上,我所提出的政策建议,如完善中西医结合服务体系、强化科研与人才梯队建设等,便更具根本性与建设性,实现立意层面的深化。
三是运用“治未病”思想,由末至本,增强建言前瞻性。“上工治未病”体现的是防患于未然的智慧。社情民意工作也应具备预警意识,关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例如,在“银发经济”成为热点之前,基于临床实际已观察到老龄化对中医药康养、慢性病管理的迫切需求,可适时提出“发展社区中医特色养老”“将中医适宜技术纳入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等前瞻性建议。此类建言有助于在问题尚未激化时引导政策布局,从而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引导的转变。
掌握从小中见大的立意提升技巧
如何从行业具体实践中提炼出高立意的社情民意信息?关键在于做到“小切口切入、深层次分析、高站位立意”。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四个角度着手推进:
精准“把脉”,即发现问题:从门诊中的一句抱怨、病房里的一个难题、政策落地时的一个“堵点”入手。例如,患者多抱怨“代煎中药领取不方便”。
深入“辨证”,即分析问题:分析这是个别现象还是普遍问题?是服务问题还是制度问题?分析发现,上述问题反映了“中医药服务‘最后一公里’不畅”,背后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药房建设滞后、物流体系不配套。
巧妙“关联”,即提升层次:将具体问题与国家大政方针关联。上述问题可以关联到“高质量发展”“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设”“中医药传承创新”等战略层面。
开出“良方”,即提出建议:建议不拘泥于“改善医院的取药服务”,而是“关于构建‘智慧中药房+城市物流’一体化服务网络,打通中医药便民惠民‘最后一公里’的建议”。
社情民意的写作过程,是一种“辨证施治”和“治未病”的实践,我们扎根于自己熟悉的领域,用专业的眼光洞察世事,用建设性的态度建言献策。当中医的智慧融入笔端,社情民意,也将更有温度、更有力量。
(作者系民革北京市西城区第九支部党员,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公司高级运营经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