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8日凌晨五点,拉萨贡嘎机场的跑道上还残留着夜雨的水迹,新兵集结号刚落,十九岁的达娃卓嘎已经背着行囊站成了军姿。距她出生的日子不过十九年零十个月,却要在此开启一段几乎所有同乡女孩都难以想象的道路——学会用一支狙击步枪与高原稀薄空气对话。那天,一名老班长拍拍她的肩膀:“听懂口令,别错一步。”她努力点头,却只听懂了“口令”两个字。
语言障碍是第一道坎。新兵训练结束后,教练喊“散开集合”,她却往相反方向跑。晚上熄灯后,她摸黑在被窝里听随身小收音机的新闻联播,一句一句抄写拼音。几周后,排长随机提问“射击要领”,她用并不流利的汉语回答,语调笨拙,却完整无缺。操场响起掌声,她第一次感到自己真正入了门。
![]()
对藏族女孩来说,据枪姿势并不天然占优。起初,每次据枪三分钟,她的肩窝都会留下青紫痕。别人训练完还能打饭,她的手抖到连筷子都握不住,只能端勺子。有人劝她休息,她摇头:“米粒要钻孔,手必须听我指挥。”于是温度计读数跌到零下,两条编织线一样粗的手指仍在营区灯光下把米粒捻出一个个针孔。五十粒不够,一百粒才收工。
2015年春天的第一次专项考核,她的成绩在女子班垫底。那夜她一个人留在靶场,把十颗弹壳在枪管上堆成小塔,寒风吹得弹壳轻响。值班员远远看见,叹一句“这个姑娘真犟”。第二天大家才知道,她练了一夜。半年后,同一场地重新比试,她以满环成绩晋级特战队,甩掉过去那串末位数字。
2017年底,总队决定组建极端气候射击课目攻关小组,达娃卓嘎成为唯一的女队员。零下三十度的折返跑让呼气瞬间成冰渣,狙击镜片也被寒雾覆盖。为解决镜片结霜,她把暖宝宝剪开,取出发热粉末装进纱布做成微型“加热带”,固定在瞄具外壁。一次实弹射击,五发子弹在一百米靶纸上留下几乎重叠的黑洞,观靶员惊得脱口而出:“五发穿一孔!”
![]()
这项纪录在2018年4月西藏武警总队比武场被官方认定,也让“雪域霸王花”的昵称在人群里炸开。达娃卓嘎站在领奖台时,太阳把她晒得黝黑,她却只在乎靶纸的那团深色:那是无数次米粒钻孔、弹壳平衡的汇总。
荣誉没有让她停步。2019年,武警部队举行第六届标兵士官评选,常年包缠在绷带里的肩膀被医学评定为轻微劳损,她仍带着护肩全程参加科目展示。最终,她拿到一等功证书。颁奖结束,她和战友擦肩而过,低声说了一句:“回去还得练,间隔会生锈。”
2020年6月,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拍摄《军事纪实》选题,高原射击是重头戏。摄制组原本担心节目效果,一个狙击动作究竟能有多少镜头语言?她就在镜头前演示千米射击:呼气、压枪、击发,弹头划过稀薄空气,钢板靶响声清脆,导演当场竖起大拇指。此后,她获得武警警官学院保送名额。
![]()
学院生活比基层更加紧凑,理论课密集、高强度体能训练相叠加,曾有人猜测她会把目光转向指挥岗位。可毕业分配表出来时,她申请回到原特战分队,理由简单:“指挥也好,战斗也罢,枪声一响,目标只有一个——命中。”
2021年秋,达娃卓嘎佩着排长肩章重返雪山。那天她在阅兵场给新兵讲射击要领,话筒传来一句掷地有声的告诫:“别想着一步到位,把每天的弹壳叠稳,下一发子弹才有意义。”台下的新兵无声点头,在场的老兵却听得心里发热,这正是她七年来最朴素的心得。
今年初,总队更新狙击系统,她又率先报名接受陌生口径训练。试射时,她把弹孔按比例换算成旧枪系数据,只为确认肌肉记忆是否完全适配。技术人员说这是“教科书级别的适应速度”,她耸耸肩:“不快不行,战场不会给慢动作。”
![]()
从语音不通的新兵,到五发穿一孔的纪录保持者,再到排长肩章下的新枪手,她的履历页页写满了枪油味与药莢烟。有人统计,她累计实弹射击超过两万发;也有人计算,她为练习平稳据枪举过枪的总时长相当于把整整两个月的时间定格在肩臂僵直姿势里。数字冰冷,却在高原日光下折射出一种近乎固执的炽热。
雪域高原依旧风大、空气依旧稀薄。训练间隙,达娃卓嘎偶尔站在射击地线后望向远方,她的目光扫过枪线,最终落在被风雪刷白的山坡。朋友打趣问看见了什么,她淡淡一笑:“看见子弹的终点,也看见自己的起点。”
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