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剑桥一年》:关于爱与拥抱的自我民族志|文学新版

0
分享至



《剑桥一年: 关于爱与拥抱的自我民族志》

作者: 邱不苑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万有引力

出版年: 2025-10-1

《剑桥一年》是三明治短故事导师邱不苑的最新长篇个人作品。这是一本“关于爱与拥抱的自我民族志”,一本女性漫长又跌撞的非虚构成长史。

前言

我要离婚了。我收到剑桥录取通知书了。

该从哪里写起呢?这是一个短暂又漫长的故事。这两件事几乎同时发生在几年前的冬天,并列在一起,甚至只要稍微调换述说它们的顺序,给人的感受和逻辑联想都完全不同。但它们在现实中发生的顺序,的确如上所述,看起来像是“恭喜迎来人生新篇章”的样子。

但它是一个爽文故事吗?或者说,我希望它只是一个爽文故事吗?

亲爱的读者,我恳请你将接下来要看到的这个故事,当成一个钻进文字世界里方可寻求庇护的难民的呓语。对我来说,这本书终归到底是一个关于拥抱的故事,一个学习如何拥抱他人、拥抱自我的情绪的故事。我最后决定挑出《剑桥一年》第二章的部分内容展示给你——因为这是整本书写作过程里,我自觉最为恐惧和艰难的一章,也牵动着我最多的情绪。

前情故事从一对看似明媚、实则关系暗藏危机的新婚夫妻(书中的“我”和“他”)抵达英国开始,叙说他们下定决心共同辞职赴英、来到伦敦开启新生活的兴奋。你接下来将看到的节选,从这份兴奋里隐藏的裂缝开始——

第二章 酝酿的变局(节选)

在这份兴奋里,我和他之间的裂缝也被悄然撬开——刚到英国隔离的一周,我每天的头等大事是翻手机查攻略,安排解除隔离后去哪些博物馆、美术馆;而同样在隔离中盯着手机的他,已经开始查半年后回国的机票。

我为此有些不满,仿佛是刚兴冲冲买票进入游乐园的小孩,从入园那一刻起就被大人提醒“八小时后要按时回家”,好似迎头被浇了一盆冷水。而这个天真的小孩,以为一切都还有协商和灵活变动的空间——也许,足够喜欢的话,找到机会的话,就能多留一晚吧?总要多试试看,多感受一下,才能做决定吧?怎么一切还未开始,对方就在为离场做准备了呢?

这场梦刚开始,我只是固执地扭开头,不愿去想醒来之后的世界。

可他的理由同样充分和现实:仍处疫情期间,机票的不确定性太大,买票被取消是家常便饭,提前关注信息是未雨绸缪。

为时过早,辩之无益,我们之间对于何时回国的争议,暂时被搁置和回避。不久后在朋友梓新的推荐下,我知道了Arvon英文创意写作营的存在,报名了两个月后位于西约克郡乡村的写作项目,为期一周。在这一周里,十来位参与者和两位导师会一起住在远离城市喧嚣的山野小屋里,每天上午由导师主持写作工作坊,下午参与者自由安排,或者写作,或者去山里徒步。

那时我还不知道,这一周的山间写作,会撬动我长久压抑、因自我逃避而不敢正视的情绪,也会成为我正视过往这段关系的起点。

“现在,我们要来做一个automatic writing(自动书写)。自动书写唯一的要求是,这十分钟里,你不可以停笔。”

那是写作营的第二天上午,阳光正好,写作导师让我们从桌边起身,在周边环境里随意走动、观察和感受。年老的木桌上温润的刻痕和皱纹,窗帘柔软而透光,迈出小屋的门,草地湿软清绿,远处山间雾气朦胧,近处山坡上有脏兮兮、身上被打上彩色记号的羊只。

十分钟后,大家回到桌前,导师宣布了这个自动书写的环节和规则。脑子里不管有什么声音、什么想法、什么词语字句,统统写下来,不管它有没有逻辑,是否通顺,有没有语病,还是前言不搭后语,怎样都没关系。抛开所有关于规则、标准、好坏、结构、读者的杂念。不需要给任何人看。唯一的要求,就是不停地写下去——直到喊停。

那就写吧。


哪怕很多年以后,S也会永远记得她在西约克郡醒来的第一个清晨。推开门,湿冷的雾气扑面而来,她打了一个寒颤。新鲜的空气从鼻孔钻进身体里。饱满的氧气第一次让她的体内感到了冲撞般的力度和质感。闭上眼睛,她还是能闻到空气里清新的草绿色。睁开眼,连绵的山峦在她面前展开。从城市生活中,从压力重重的婚姻生活中,她短暂逃离到这里。


她好像感受到自己重新活了过来,过去两年中的第一次。太阳还没升起来。圆滚滚的露珠小心地停在绿叶上,每有风吹过,便微微地颤动,在晃动里小心地保住自己的形状。


“也许下一分钟它就不在了。”S想,“而且它们永远不会知道,在哪一刻它们会消失。”


“但至少,”她试着往好的方向想,“至少等太阳爬上山头时,它们还有在阳光下闪耀一瞬的机会。”


S不知道自己闪耀的那一瞬,是否已经过了。她正处在哪个阶段呢——是随着年岁渐长逐渐消融在风中,而她正在做的一切不过是庆祝无意义?还是仍在准备着那个闪耀时刻的到来?


她似乎能听见时钟正在她奔三的身体里嘀嗒作响。“合适的年纪做合适的事”,这个声音在她耳边反复萦绕。到底什么是合适的、对的时间呢?她已经在“对的时间”结了婚,只是还没有在“对的时间”生孩子。


她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否嫁对了人。婚礼才过去没多久,她已经想把一切全部撤回,那些过于庞大的承诺和绑定——光是这些念头就足以让她感到恐惧。她的婚礼并没有出落成理想的样子,至少,不是任何人预想中那种幸福的关系该有的婚礼的样子。事实上,如果非要形容,那场婚礼完全是幸福的反义词——


在那个盛大隆重的日子里,一切散场落幕后,剩下的只有一个阴郁、板着扑克脸的“新郎”,和一个绝望地蜷缩在阳台角落、哭到凌晨两点的“新娘”。

“停笔吧。”老师终于说。

我看了又看。连自己都衷心相信了社交媒体上展露的幸福的自己,几乎快把那个夜晚给忘了。怎么会突然写到这里呢?

那些被我塞进箱底的事件,毫无预警地,就这样从笔尖涌了出来。


婚礼结束后的深夜,凌晨两点,S蹲在家里阳台上洗衣机边的墙角,压着声音,哭到哽咽。紧缩的血管里感到阵阵袭来的疼痛,无力感一波一波撞击身体。瓷砖冰冷,好在是南方的夏夜,有潮湿的暑气和偶尔的蝉鸣。


时间回到12小时前。


中午酒宴刚结束,新郎就人间蒸发了。S四下寻人,想找新郎陪送宾客,不见他人影,便边安排亲友,边四处询问“失踪”新郎的去向——最后,在紧闭的宾馆房间找到了这个刚刚在公众面前表演新郎角色的人。


S好像不知道应该怎么称呼这个人。时至今日,她发现自己仍旧抗拒使用任何与他产生关系的字眼,抗拒任何暗示亲密的形容,哪怕只是字面上的称呼;甚至时过三年,写下这些字时她还在害怕他的反应——抱歉——作为女性的她们如此习惯道歉。刚洗完澡、裹在酒店白色被子里、肩膀和手臂裸露在被子外、一脸阴沉的他。他如此陌生,又如此令人不由自主地生畏。


“怎么了?你怎么在这儿?”她问。小心翼翼,一如既往,但有一丝不满。敢问出口的只有寥寥几字,心里想的却是,他又怎么了?


她又哪里做错,惹他生气了?又。又。又。天哪。是她煮完忘记过凉水的面条,还是她又在什么时刻面对他的家人时没有叫出他期待中的称呼?


她只想知道答案。一个关于他突然从婚礼“失踪”的解释。


他不想说话,半天只冰冷地看她一眼,不带感情起伏地说:没事。


你这样子,一定有事。她说。


没事。


你能不能告诉我?怎么了?


没事。你去忙你的吧。他依旧冰冷。——什么叫“忙我的”?意思是这个婚礼,是她一个人的独角戏?


你不说,我就等在这儿。好多客人还在等着我们下午的安排和接送呢。你去陪他们一下?


不去了。没心情,不太舒服。没事。你走吧。



S站在他床边,久久不动,下了一种奇怪的决心,决定要等到他开口为止,混合着疑惑、烦心、不知所措、害怕和一丝气愤。没有肢体的碰触,她也并不想更靠近他。尽力保持心平气和地询问,已经是她能做到的底线。


不知僵持了多久,终于他开口了:“你知道你妈昨天跟我家亲戚说了什么吗?”


S摇头,心下一沉。她妈向来说话直,似乎不懂考虑听者的感受,天知道以前多少同事朋友被妈妈的“无脑发言”得罪过。但不管被S和爸爸提点过多少次,妈妈也觉得自己只是实话实说罢了。


“她说,我娶你是高攀了。”



他继续阴沉着脸:

“你知道你爸管我们家要一半的婚礼费用吗?”



事情的后续?


当然是S道歉,哭着在他家人面前为妈妈不妥当的发言道歉,向他们解释妈妈直来直往但并无坏心。


至于婚礼费用,的确啊,男方家已经在一线大城市出了首付为小两口买房,那是自己父母一辈子也赚不到的一笔不菲资金。哪怕她承担了装修费并在每月帮忙还贷,哪怕父母在一个彩礼大省却并没有要彩礼,哪怕当地风俗是男方家庭承包所有婚礼费用,哪怕在S的建议下父母已经同意了婚礼费用由双方家庭对半分担,体谅男方家的经济情况也是应该的吧?这场婚礼办在S的家乡,男方家只来了为数不多的几位亲戚,自己爸爸竟然开口要男方支付一半婚礼费用,确实是自家大人不懂事呢。婚礼费用总共不过是两三万块。为了避免冲突升级扩大,那就她自己来吧。


她打开手机,开始操作转账。不出半分钟,一切都已解决。对自己的父母,她只字未提,只在当晚他们向她满意地评价亲家的爽快时,敷衍地“嗯嗯”了两声。


没有争执,没有矛盾,一片祥和。这样就好。她知道自己是靠委曲求全,成就了两个家庭表面的平静和气。不,她并不因此自豪,也不自认是牺牲自我、挽救局面的英雄;自始至终,她都只是一个一听到争吵声就会躲进自己房间的胆怯的小女孩。她做的这一切,也不过是一个恐惧、习惯性回避冲突的胆小鬼在面临冲突时的应激反应,是一个懦弱求和的女孩尝试解决冲突的方式。


而他,在她哭着道歉、解释、提出解决方案的全程,只阴沉着脸坐在床边,一言不发。




她是如此害怕矛盾和冲突,为了化解甚至只是逃避冲突,她愿意做任何事。和他在一起后,她却开始以近乎日常的频率被推入冲突场景。


为什么呢?是她的姿态还不够柔软卑微吗?有一次她想逃。领证后的第一个春节,在他的家庭内部激烈争执的时刻,陡然提高的尖骂声传进耳膜,她浑身打了一个激灵,被结结实实地吓到。然后她把自己关进房间里,默默开始搜索回父母家的机票信息。


至少她还有一个和平的家可回。


只不过她过年临时起意回娘家的行为,后来,当然,再次成为了他冷淡的导火索——并不是因为回家本身,而是在拜年视频的那头,她没有热情主动地对着他的父母喊出“爸妈”。


这个称谓在她的嘴里含混又吞吐,像石子一样硌得慌。


“过年都让你回家了,就唯一这点小小的要求,你都没办法做到吗?”冷战两三天后,他终于接了电话。


“对不起。但是……”她尝试解释自己生性的扭捏,和自己从小不爱叫人的习惯。它并不针对任何人,没有任何不尊重的暗示,更不针对他的父母。



他说了什么呢?她忘了。他最终还是无法理解她的扭捏,毕竟,他们是不大一样的人——对他来说,只不过是大大方方叫个人而已,有多难呢?嘴唇一张一合,甚至用不了一秒钟。而她打小连大声说话都需要鼓起勇气。

“对不起,下次我会注意的……不要用你的冷淡惩罚我了,好不好?”

我当时是多么希望能靠自己的妥协经营好这段关系啊。

但我早该意识到,自己并不是他理想中那个嘴甜、活络的儿媳——和故事里S的妈妈一样,我说到底也是一个难以表演热情的人。

在那个痛哭未眠的婚礼当晚,我最终哭累了,也哭冷了,回到房间。他果然也未眠。我们再谈。第二天,按预定好的行程,我和他的家人们离开我的家乡去外地游玩。临走时,他不再正眼看我的爸妈一眼。

而他决定“原谅”我的瞬间,后来他告诉我,是那晚我说,“我爸妈是我爸妈,我是我”的时刻。

兜兜转转,他始终还是那个事事要分对错的老虎判官。

那年,我和他领证结婚,买房,装修,带父母出游。记录生活的视频发在朋友圈,所有人都羡慕我们的关系。可也是那年,在年终总结的时候,独自面对文字的我写下的却是:

“所谓新一年,像是旧年的无限拉长,这一年几乎失去自己的命名。很奇怪,我明明、明明做了那么多事,每一件事单拎出来,都值得写上一万字。重不重要?当然重要,但人生的每一个抉择都同样的重要,也因此同样的不重要……视频和文字真的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载体,那些美好的都会变成影像和画面,然而每一个痛哭、失眠和抑郁的夜晚,却只能安放在文字里。”

那些没有放进视频的,是他拒绝沟通而S把自己关在卫生间时无助的尖叫和嚎啕,是深夜面对13楼漆黑的窗户时S想知道跳下去是什么感受的绝望。S害怕他突然的、不明缘由的阴沉,害怕他的拒绝沟通,害怕他下意识地把S的情绪和感受的表达当成对他的指责和攻击,害怕再次面对在自己尝试和他解释“非暴力沟通”“表达自己的感受不等于指责对方”时,他不解地反驳说为什么你和我沟通还要靠一本书的无力。

多可笑,进入那段关系前,S竟一直以为自己是一个情绪极其稳定、少有波澜的人。

S从小不敢高声说话,甚至在无人的旷野和山巅也不敢放声大喊,本性是一个胆怯拘谨、时常感到不好意思的人。但那天,争吵过后的某日清晨,他对她的求和置之不理,冰冷地径直出门上班。而她在卫生间里被逼到尖叫的那一刻,从脚底,到腹部,到胸腔,到紧闭的声带,到头腔,她身体里的每一个腔体都在剧烈共振。

撕碎般的凌厉声音刺破公寓。她心想,谁会听到呢?有人会听到吗?他们好奇吗?她在乎吗?

原来她的情绪只是长久地被压抑和驯化了——她容忍的阈值如此之高,以至于此前从没被逼到临界点。而在终于允许自己用尽所有力气放声尖叫的那一刻里,她竟然感受到了,自己所不曾知晓的,沉默二十余年的,身体的力量。

大口喘息,继而嚎啕,几乎不认识自己的那一刻,历史上、小说里的那些疯女人们在她的身体里走马灯一般复活。

她们说,现在,你是我们中的一员了。

她蹲下,抱着自己的双腿,点头又摇头。她们熙熙攘攘地笑。她还年轻,随她去吧。也不年轻了,都26了。迟早的事。她真的懂吗?那不是某一个人的错,是父权压在我们所有人身上的……哎呀,懂不懂的,要什么紧呢?走吧,走吧。留她一个人清净清净吧。

而她竟在想,这一切都是她该遭受的惩罚。

你为什么不离开呢?你为什么不早离开呢?都这样了,一个多月后,你们为什么还是一起去了英国呢?

写下这些时,我脑中还是有无数外界的杂音,在与写字的这个自己对峙。我几乎习惯性地想要回应和自我辩解,同时也害怕他的对抗和诘问。我是那么害怕他在未来的某一天看到这些文字时,带着他的怒气卷土重来,侵入我原本已经恢复和平的世界,带着我所有的弱点、把柄,公开质问这一切的真实性,质问这一切是不是文学化的加工和夸大渲染。他曾告诉我,不要再写了。可是无论何时下笔,那些伤都会自然而然流出来。如果我不背叛他,我就要背叛自己。

简单来说,我是一个擅长忘记痛苦的人。尤其是那些看不见的心理淤青,我睡上一觉,好像就能把它们一键清空,统统塞进垃圾箱底层再封盖。第二天就好像一切皆可原谅,也都可和解。我耳清目明,态度柔软,用过于丰盛的同理心在顽石与波涛之间导航,用顺从和退让稳住倾颓的高楼。于是一切每每归于平静,而很多时候我如此投入当下的生活,甚至忘记它们曾发生过。

开闸泄洪,或者远走高飞,缓的只是一时之兵,但毕竟是缓了。我在这段关系中找不到出路,又留恋于好境况下的那一点甜,苟延残喘地靠这点甜延续着生。他不是一个本性坏的人,他绝对不是刻意想伤害我,情绪稳定时,他也有可爱的一面。我在和他共处的那些简单的快乐里触摸到生,是那种脚踏实地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身体的快乐——我们一起跳舞,锻炼,大块吃肉,在广漠无人的公路上飙车,看情节套路化、节奏拖沓的国产电视剧,边刷搞笑短视频边无脑傻笑……他好像是我不曾有过的另一种人格,是与我截然相反的存在。我羡慕他身体的自在、畅快和无拘。他不忌讳也不在乎陌生人的目光,敢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用奇怪的方式表演和摆动身体、大声歌唱、放肆舞蹈。那些好的时候,我的笑也是真的。

奇怪。为什么那个沉默愤怒的他,竟然寄居在这同一具自在快活的身体里呢?如果那个放肆自我释放的身体才是他的天性,那在个体成长与社会化的过程中,又是什么扭曲和遮盖了这具身体?

至于我。破罐子破摔,瞎XX人生瞎XX过吧。那几年见老友时,我不自觉地对他们这样说。

只有极少数人知道我表象之下的痛苦。他们摇头,用那样不置可否的眼神看我。别吧。你还是再考虑考虑吧。

可我的回答永远一样:我真的没有力气再承受一次分手了。我们好的时候真的很好。

我尚且没有力气靠自己站起来,又如何能找到出路?

现在想来,和那个人结婚那一年也是我和文字分手的一年。我开始质疑文字,进而否定与文艺相关的一切,认为它们最擅长的不过是虚空浮华、不接地气的伪装,正如我在草率进入这段闪婚闪离的关系前,那个与我相处近四年,因对文艺的共同爱好走到一起,最后以“激情和爱情消失了”为由分手的前男友。那一年,我确信文字和艺术只是虚空的巧言令色,就像林奕含在《房思琪的初恋乐园》里写的那样。我和前男友分手,也决心和那个文艺的自己分手——在气愤和复仇心态之下,我迅速找了一个与前男友截然相反的人。

彼时我没意识到,那也意味着,我找了一个与自己截然相反的伴侣。我和前男友,能无波无澜、和平地共度四年,说到底,因为我们是同类人。那段关系几乎是一段“花束般的恋爱”,我们因三观、兴趣和性情的相似而走到一起,沟通时彼此不费力地就能互相理解。一切特质,是礼物,也是诅咒;可反之亦然。

我几乎是下定决心,无论多么不合适,我也要努力让眼下这段新的关系经营下去,并信誓旦旦地宣称这是“可以闪婚的真爱”。我拎着头皮,想把自己从分手痛苦的深渊里拔出来,以为把自己淬炼成一个新人,一切痛苦的挣扎就都值得。多幼稚。真正的“真爱”,哪需要这样虚张声势的声明和佐证呢?越发想要证明的东西,只是因为越发心虚罢了。

我心里其实一直是清楚的。那两年,我不再像过去那般频繁地用长篇文字记录感情中的里程碑事件。有的只是发在深夜里少有人能看见的零碎痛呓,大多醒来就会被删。在背弃文字的同时,我也害怕面对文字的诚实。我不知道自己会写出什么不愿面对的真相,而那些真相,又会对现实里那段我彼时拼命想要经营和维系的关系扔下一颗怎样的炸弹。我甚至在领证前不久某一次深夜的争吵后,找了做占卜八字的朋友付费咨询,对外开玩笑说只是想找个吉日。你应该会和属x的人结婚。眼下这个人就是。按理说你的姻缘20xx年就出现了,不知道为什么没修成。今年也有姻缘的体现。和这个人结婚,可能会浪费三四年时间……我迅速把那份电子占卜文件看了两遍,确信不过是一些怎么解释都行得通的概述,然后抱着不想因为记住某些细节而在今后的人生选择中被影响的心态,随意放进了某个文件夹。

他笑我,我也笑自己的病急乱投医。要有多不确定、多不心安,才会放任自己的命运在神秘学的图谱里找答案呢?我想在紫微斗数和星宿图里找到的,不是命运的密码,只是逃离眼下困境的遥远的希望。

说到底,愚蠢的是自己,那不过是愤怒之下对自己的背叛和惩罚。而那个婚礼上在众人面前扮演新郎角色的他,是无辜地被我牵连进这场漩涡的人,是一个传统意义上对家庭忠诚的孝子,也是一个在父权制的、忽视情绪的社会成长环境下,恰好有着许多普通人也会有的“男性气概”的人。

只是我曾那么真诚地、天真地以为我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和改变影响彼此,在关系里得到幸福。

我的确曾触摸和看到过改变。我也天真地以为,原生家庭的介入总归只是一时的,忍一忍很快就能恢复平静吧。

只是我尚未意识到,我所秉持的关系理念,需要双方拥有多少对自己与原生家庭关系的自觉和自省能力;更何况,他所忠诚的阵营,并不是和我并肩。

可我用革命般的决心蒙蔽了自己对当下痛苦的感知。

“爱情是一场最小型的革命,”我曾在自己准备的婚礼发言上这样写道,“我们如此不同,却在一次次磨合中找到相处的平衡。我记得曾经去采访杀马特教父罗福兴时,他背了一个帆布袋,上面用钢笔写着‘革命的一天’。我问他这是什么意思,他说一个人,只要他自己在今天做出了改变,它就是一场个体的革命。我想,在努力相处的每一天里,我们都在投入这场小型革命。”

婚宴的那天,我捏着这张叠成小方块的发言稿,哑然地发现司仪竟然完全跳过了双方誓词的环节。明明和司仪对过流程的。是司仪忘记了吗?还是司仪只把话筒递给了男方,让他简单说两句呢?我只记得自己拼命用眼神示意同在台上的新郎,希冀他加上一两句话扭转局势,自然而然地添加环节,却被他摇头无声地否决了。又或许他根本没懂我的示意,和过往很多次一样。

不重要了。那场婚礼像一个仓促的暗示,那些话,从来没有被说出和听见,像投进深水湖后尚未激起波澜就沉入湖底的一颗石子,像历史里向来被沉默的女性。

作者简介


非虚构作者、青年研究者、舞者、三明治非虚构短故事导师、绘本译者、前媒体人。

英国剑桥大学教育系全奖博士生,关注身体、情感与教育,创办身体·舞动·写作工作坊。曾任《南方人物周刊》资深记者,在多家媒体发表非虚构作品近百篇。翻译出版绘本《爷爷有个魔法指南针》等。著有《剑桥一年:关于爱与拥抱的自我民族志》。用舞蹈和文字与世界打交道。

图书简介

《剑桥一年:关于爱与拥抱的自我民族志》是一部关于精英教育思考与女性情感成长的非虚构文学作品。故事以作者收到剑桥录取通知书与决定离婚这两件几乎同时发生的事为起点展开,主要记录她在剑桥一年的求学生涯,由此回溯其怎样来到英国,走进剑桥,并引申出其背后的人生经历与蜕变。

在剑桥的学习中,作者不但感受到丰富的剑桥文化、体验独特的工作坊式课堂教学、与拥有各式各样人生的同学有趣交往、第一次勇敢尝试说脱口秀、把自己的爱好街舞写进论文、参加毕业舞会等,而且还从自己身上挖掘出千千万万女性在传统性别权力结构下的亲密关系里长久被忽视和被压抑的情绪和需求,记录下一个曾在关系的无力感中挣扎的女性逐渐找回力量的过程,展现其跌跌撞撞但仍然坚持不断前行的成长之旅,以及对爱与拥抱的学习,包括如何爱人爱己、拥抱他人与拥抱自我。





大师工作坊

虚构写作

非虚构写作


剧本创作


诗歌

里所诗歌工作坊


每日书

7月共写班(每月开展)

7月自由书写班(每月开展)

English Daily Writing(每季度开展)

点击查看更多


在地写作

写作生活节

点击查看更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郑功成:应以逐步缩小养老金待遇差距为重要任务

郑功成:应以逐步缩小养老金待遇差距为重要任务

中国经营报
2025-11-10 09:03:17
莫雷托:那不勒斯将与孔蒂会谈,讨论是否以及如何继续合作

莫雷托:那不勒斯将与孔蒂会谈,讨论是否以及如何继续合作

懂球帝
2025-11-10 22:33:09
一场3-0赢球虽好,但朱婷赛后言论引人深思,全运会助力成长

一场3-0赢球虽好,但朱婷赛后言论引人深思,全运会助力成长

小潌拍客在北漂
2025-11-10 23:43:04
”经济学家吴晓求教授说:“老百姓都没收入了,还在刺激消费!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经济学家吴晓求教授说:“老百姓都没收入了,还在刺激消费!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张晓磊
2025-11-07 11:34:05
新加坡已经预测中美冲突:一旦爆发,美国称中国不能攻打美本土

新加坡已经预测中美冲突:一旦爆发,美国称中国不能攻打美本土

历史求知所
2025-11-09 07:05:05
扇耳光大赛倒地的中国选手公布病历!称看东西有重影需要手术

扇耳光大赛倒地的中国选手公布病历!称看东西有重影需要手术

南方都市报
2025-11-10 12:10:16
苹果官网标错价,用户疯狂薅羊毛

苹果官网标错价,用户疯狂薅羊毛

简科技
2025-11-10 18:02:46
中国10月经济数据将公布;2025年6G发展大会将举办丨一周前瞻

中国10月经济数据将公布;2025年6G发展大会将举办丨一周前瞻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0 08:32:04
陕西咸阳一男子打晕妻子误以为已死,将人扔下土崖致其死亡被公诉

陕西咸阳一男子打晕妻子误以为已死,将人扔下土崖致其死亡被公诉

上游新闻
2025-11-09 15:23:04
174 110斤漂亮是一种感觉

174 110斤漂亮是一种感觉

可乐谈情感
2025-11-08 10:26:22
哈弗茨妻子悼念失去的爱马:你将永远是我的灵魂伴侣

哈弗茨妻子悼念失去的爱马:你将永远是我的灵魂伴侣

懂球帝
2025-11-11 02:15:08
中医长高专家:家长用好4个方法,男孩超1米8,女孩将近1米7

中医长高专家:家长用好4个方法,男孩超1米8,女孩将近1米7

菁妈育儿
2025-11-07 11:29:57
4种鱼已被列入致癌名单,吃多了会致癌?医生劝告:尽量少吃

4种鱼已被列入致癌名单,吃多了会致癌?医生劝告:尽量少吃

39健康网
2025-11-04 10:31:31
12岁的乔治王子现身帅到认不出!身高1米75快要超过妈妈凯特王妃

12岁的乔治王子现身帅到认不出!身高1米75快要超过妈妈凯特王妃

温读史
2025-11-09 09:25:54
遭四川双塔碾压出局!北京揪最大战犯,5战拉4场,拿球只会无脑冲

遭四川双塔碾压出局!北京揪最大战犯,5战拉4场,拿球只会无脑冲

后仰大风车
2025-11-10 17:59:36
陈赫生日合照 鹿晗"黑脸" 张子萱稳站C位 除五哈以外无明星到场

陈赫生日合照 鹿晗"黑脸" 张子萱稳站C位 除五哈以外无明星到场

史行途
2025-11-10 08:31:14
朱元璋为啥不愿传位给朱棣?史学家:其实谁都可以,唯独朱棣不行

朱元璋为啥不愿传位给朱棣?史学家:其实谁都可以,唯独朱棣不行

掠影后有感
2025-11-10 08:02:51
炸裂!副院长出轨眼科主任,17分钟不雅视频流出,女方甜美丰腴

炸裂!副院长出轨眼科主任,17分钟不雅视频流出,女方甜美丰腴

公子麦少
2025-11-06 14:22:30
拦婚车索要50条香烟的3人,已社会性死亡,结局舒适,评论区炸锅

拦婚车索要50条香烟的3人,已社会性死亡,结局舒适,评论区炸锅

观察鉴娱
2025-11-10 10:17:17
为何有那么多人不愿意再看新闻联播了

为何有那么多人不愿意再看新闻联播了

霹雳炮
2025-10-09 23:03:44
2025-11-11 03:07:00
三明治 incentive-icons
三明治
非虚构生活写作孵化平台
4365文章数 525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艺术要闻

看!这百张中国传统纹样,让你大开眼界!

头条要闻

德军司令:柏林已做好与莫斯科开战的准备

头条要闻

德军司令:柏林已做好与莫斯科开战的准备

体育要闻

重返诺坎普!梅西:希望有一天能回来

娱乐要闻

51岁周迅的现状 给中年女性提了个醒?

财经要闻

北大医药董事长被抓 巨额资金去向不明

科技要闻

荷兰“玩脱”后,大众本田终于拿到芯片了

汽车要闻

智能又务实 奇瑞瑞虎9X不只有性价比

态度原创

数码
游戏
时尚
健康
艺术

数码要闻

苹果服务主管Eddy Cue:Apple TV暂不会推出“带广告的订阅服务”

游戏喜加一 / Steam 商店页面 UI 全新上线

女人过了40岁穿衣别老气横秋,看看这些日系穿搭,得体又显瘦

超声探头会加重受伤情况吗?

艺术要闻

看!这百张中国传统纹样,让你大开眼界!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