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上回咱聊到晋灵公作死被弑,赵盾背了“弑君”的黑锅,春秋的君臣大戏那叫一个跌宕起伏。
今儿咱换个主角,聊聊一位把“仁义”挂在嘴边,打仗时放敌人渡河、等敌人列阵再打,最后输得腿被射穿的霸主。
这主儿是宋国国君,一辈子追着霸主梦跑,却因为太讲“老规矩”,成了历史上最具争议的盟主之一。
有人说他是真君子,有人骂他假仁义真迂腐,他到底是哪号人?咱慢慢唠。
先得说说宋国的特殊身份,这地界儿可不是一般诸侯能比的。国君是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的后代,说白了,是正儿八经的殷商遗民。
周灭商后,周天子没赶尽杀绝,把商丘这块肥地封给微子启,让他祭祀商朝祖先。
这种“前朝后裔”的身份,让宋国人骨子里就带着股傲气,总觉得自己根正苗红,比那些“暴发户”诸侯有底蕴。
到了宋襄公他爹宋桓公在位时,宋国靠着中原腹地的好位置,日子过得挺滋润,还跟当时的霸主齐桓公拜了把子,成了齐国的“铁杆小弟”。
宋襄公名叫兹甫,打小就跟别的公子哥不一样,满脑子都是“仁义”二字。
![]()
他爹宋桓公病重那阵,兹甫是正儿八经的太子,按理说就等着接班了,可他倒好,跑到爹跟前“扑通”一跪:“爹,我哥目夷比我聪明能干,您把太子位让给他吧,他当国君准比我强!”
这事儿在春秋时期简直是破天荒,那会儿诸侯们为了抢王位,亲兄弟都能抄刀子互砍,兹父居然主动让贤,一时间成了诸侯圈的“道德模范”,名声传得老远。
不过宋桓公没同意,还是让兹甫继位了。宋襄公一上台就兑现承诺,直接任命目夷为相,把国家大事全交给他打理。
这目夷确实有两把刷子,《史记·宋微子世家》说他“明智善断”,在他的治理下,宋国粮仓堆得满当当,军队也练得有模有样。
要是宋襄公一直听目夷的,踏踏实实当他的“守成之君”,说不定能落个“贤君”的好名声。可坏就坏在,齐桓公一死,他的野心就像野草似的疯长了。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去世,齐国立马乱成一锅粥,五个公子抢王位,把朝堂搅得鸡飞狗跳。齐桓公生前曾拉着宋襄公的手,托付他照顾好自己的太子昭。
如今太子昭在齐国待不下去,连夜逃到宋国,哭着求宋襄公帮忙。
![]()
宋襄公一听,眼睛都亮了:这可是齐桓公亲口托付的事,要是能帮太子昭复位,自己不就能借着这个名头,接过齐桓公的“霸主接力棒”了吗?
目夷一看这架势,赶紧劝他:“主公,咱宋国的实力比齐国差远了,这浑水咱蹚不得,小心把自己淹了!”,可宋襄公这会儿满脑子都是“霸主”二字,根本听不进去。
他硬着头皮召集了几个小诸侯国的军队,带着太子昭杀回齐国。
没想到齐国那几个争位的公子是草包,居然被宋襄公打得落花流水,太子昭顺利复位,成了齐孝公。
这一下,宋襄公飘得没边了,连齐国的王位都是我定的,这中原盟主之位,除了我还有谁配当?
公元前639年,宋襄公在鹿上(今安徽阜阳南)摆了桌“鸿门宴”,邀请齐孝公和楚成王来赴会。酒过三巡,他直接开门见山:“我想当中原诸侯的盟主,你们俩表个态呗?”
齐孝公刚复位,欠着宋襄公的人情,只好点头。
楚成王心里冷笑,表面上却装得挺痛快:“行啊,我没意见!”
目夷在旁边看得直皱眉,会后偷偷拽住宋襄公:“主公,楚国是南方的大国,兵力比咱强十倍,他们肯定不甘心屈居人下,这事儿要出乱子啊!”
宋襄公却拍着胸脯说:“放心,我以仁义服人,他们不敢乱来!”
果然,这年秋天在盂地(今河南睢县)的盟会上,楚成王当场翻脸。
![]()
他早就埋伏好了刀斧手,宋襄公刚唾沫横飞地说完“我宣布,从今天起我就是盟主”,就被楚成王的人按在地上捆了起来。
楚成王还押着宋襄公,带着大军直奔宋国都城商丘,想趁机把宋国吞了。
幸亏目夷早有防备,召集全国兵力死守商丘,楚成王打了半个月没打下来,又怕其他诸侯偷袭,只好不情不愿地把宋襄公放了。
按说吃了这么大的亏,宋襄公该长记性了吧?
可他偏不,觉得自己被楚成王欺负,是因为楚国“不讲武德”,他要报仇,还要用“仁义”的方式证明自己比楚成王强。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找了个“郑国投靠楚国”的由头,出兵攻打郑国。郑国赶紧向楚国求救,楚成王一听,正好借这个机会教训宋襄公,亲自带兵直扑宋国,你打我的小弟,我就端你的老窝!
宋襄公只好带兵回防,两国军队在泓水(今河南柘城北)遇上了。
宋军先到,在泓水北岸摆好了阵势,刀枪林立,士气正盛;楚军后到,乱哄哄地开始从南岸渡河。
这时候,宋国大司马固急得跳脚,跑到宋襄公跟前:“主公!楚军正在渡河,队伍乱成一团,咱们趁机冲过去,保管把他们揍趴下!”
![]()
宋襄公却摆摆手,一脸严肃地说:“不行不行,咱们是仁义之师,怎么能趁人家渡河的时候动手呢?这不符合规矩!”
大司马固急得直跺脚:“主公,打仗是要赢啊,讲什么规矩!”
可宋襄公就是不松口。
眼看着楚军全部过了河,还在乱哄哄地整理盔甲、摆列阵势,大司马固又赶紧凑过去:“主公,楚军刚过河,阵势还没摆好,咱们现在打过去,还有机会赢!”
宋襄公又摇头,一本正经地说:“君子不打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这是底线,不能破!”
就在宋襄公慢悠悠讲“仁义”的时候,楚军已经摆好了阵势。楚成王一声令下,楚军像潮水一样冲向宋军。
宋军本来就比楚军弱,加上错失了两次绝佳的进攻机会,瞬间被冲垮了。
乱军中,一支箭“嗖”地射过来,正好穿进宋襄公的大腿,鲜血直流,宋军将士一看国君受伤,更没心思打了,丢盔弃甲逃回了商丘。
回到宋国后,大臣和百姓都埋怨宋襄公:“主公,就是因为你太讲那些没用的仁义,咱们才输得这么惨!”
宋襄公却还嘴硬,捂着流血的大腿说:“你们懂什么?君子打仗是有规矩的!不打击受伤的敌人,不俘虏年老的敌人,不利用险要的地势,不打没摆好阵势的敌人。我虽然是殷商的后代,也不能坏了祖宗的规矩!”
这里咱得插句正史科普,宋襄公这套“打仗规矩”,在春秋早期还真不是他瞎编的。
那会儿的诸侯大多是周天子分封的贵族,打仗更像是“贵族之间的决斗”,有不少讲究:比如不杀国君、不打老弱、不趁人之危,甚至打完仗还要互相慰问。
《左传》里就记载过,晋国和秦国打仗,晋国俘虏了秦国将领,后来因为“两国是同姓,不能杀俘虏”,又把人放了。
只不过到了宋襄公这时候,“礼崩乐坏”,诸侯们为了赢早就不择手段了,只有宋襄公还抱着老规矩不放,就显得格外迂腐。
![]()
宋襄公的腿伤越来越重,加上打了败仗气不过,第二年就咽气了,他一死,宋国的霸主梦彻底碎了,原来投靠齐国的鲁、郑、陈、蔡等小国,纷纷转投楚国门下,楚国的势力一下子扩张到了黄河中游。
有人说,宋襄公是“假仁义真愚蠢”,把国家都坑了;也有人说,他是坚守贵族精神的君子,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守住了最后的底线。
其实咱客观分析,宋襄公的问题不在于“讲仁义”,而在于“不分场合讲仁义”。
他想当霸主,却没看清宋国和楚国的实力差距,宋国只是个中等诸侯,楚国却是南方霸主,根本不是一个量级。
他想以仁义服人,却不知道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仁义有时候就是笑话。目夷早就提醒过他楚国不可信,可他偏偏不听,非要用自己的“仁义”去赌,最后输得一败涂地,也算是咎由自取。
不过话说回来,宋襄公的“仁义”也不是一点用没有。
![]()
后来晋文公重耳流亡到宋国时,宋襄公虽然腿伤在身,还是拿出了大量的粮食和钱财招待重耳,还送给重耳二十辆马车。
要知道,在春秋时期,二十辆马车相当于现在的“豪华车队”,是极高的礼遇。重耳当时感动得不行,后来晋文公当上霸主后,还特意照顾宋国。
《史记·晋世家》里记载,晋文公在城濮之战时,就是因为“要报答宋襄公的恩惠”,才出兵帮助宋国对抗楚国,也算是宋襄公当年的仁义,给宋国留了条后路。
宋襄公死后,宋国就成了晋国和楚国争霸的“夹心饼干”,谁强就投靠谁,再也没机会争夺霸主之位了,而楚国虽然打败了宋襄公,却也引起了其他诸侯的警惕,尤其是晋国,在晋文公的带领下日渐强大,成了楚国最棘手的对手。
参考资料: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左传》,北京:中华书局,2018年。
李国章,赵昌平:《二十五史简明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尹小林校注:《二十六史:完本精校大全集》,微信读书,2025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