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闻
2025新质汽车发展峰会暨第十一届中国汽车“金轱辘奖”颁奖盛典即将于11月20日举办!()
![]()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车圈营销的“吹牛竞赛”该消停了!
撰文丨ZW
责编丨MANGO
设计丨PinZow
大家发现了吗?“上市1小时订单破万”“某周订单冠军”等等这些抢眼的车企订单销量海报,好像一夜之间消失了。因为,政策终于要出手了,最近据多方消息证实,市场监管总局正在研讨“虚假营销认定方法”,专门针对汽车行业泛滥的夸大宣传、数据造假等乱象下手了。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车圈营销的“吹牛竞赛”该消停了!
![]()
1
虚假营销突破底线
汽车圈的营销数据做手脚早就不是新鲜事了,在燃油车时代,经销商躺着都能赚钱,厂家也不差钱,因此会通过压库存提升批发量,去营造稳定蓬勃的发展景象,并且通过成熟的监管体系,形成了一种调控手段。
但在极度内卷的新能源时代,经销商不倒闭已经很难得了,压库存这一词在近些年也逐渐销声匿迹了。于是厂商的目光纷纷投向了订单量,利用羊群效应激活消费者的从众心理。
然而,随着近年来互联网企业全面入侵汽车圈,将互联网的营销套路发挥得淋漓尽致,对订单量的玩法也达到了新的高度。
在这些互联网玩家眼里,汽车不是精密制造产品,而是流量变现的快消品,“造车不如造势”成了他们的生存逻辑。
于是有人抓住了监管漏洞,有的企业强制员工虚假下单冲业绩,有的找公关公司用系统批量生成假订单,甚至开发算法动态篡改数据,监管巡查时切换真实数据,宣传时就放大泡沫。
这些操作不仅误导消费者,更搞乱了整个行业生态。比如电池供应商跟着虚假订单扩产却遭遇产能闲置,零部件企业因需求误判造成库存积压,坚守技术的车企反而被虚假声量挤压生存空间,劣币驱逐良币的乱象愈演愈烈。
更严重的是,一旦从订单造假发展到碰撞测试造假,消费者的生命安全还如何得到保障?
因此监管部门加快完善规则,用制度给行业“止血”迫在眉睫。此次关于“虚假营销认定方法”研讨的推进,无疑是推动汽车行业竞争回归本质的重要一步。
2
“不虚假”更该管管
不过要说最让消费者头疼的,其实并非这些明着造假的操作,而是那些“不虚假”的擦边式营销。
比如有品牌宣称“同级唯一搭载XX功能车型”,细究却发现“同级”被限定为“15万级纯电两厢车且不含入门版”;企业标榜“续航超700公里”,实则仅为“等速续航”数据,真实工况下折损近30%,但这行关键提示被印在宣传页最最角落,字号小到需放大镜辨认。
更令人担忧的是,概念造假正在混淆技术认知。明明是L2级辅助驾驶,却被包装成“准L4级自动驾驶”;用“自动泊车成功率99%”的实验室数据,掩盖真实路况下的频繁失效;将行业通用的“热泵空调”改名为“超低温热泵热管理系统”,便宣称实现“技术突破”;甚至有车企把“可OTA升级”炒作成“整车智能进化”,却对升级需额外付费、部分功能落地遥遥无期绝口不提。
这些操作看似未触碰“虚假”红线,却通过偷换概念、模糊标准和选择性隐瞒,混淆消费者视听,甚至已经有消费者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而关键是,从市场反响来看,这样的浮夸、擦边营销确实有奇效,尝到甜头的企业谁还去花心思花资源投入技术研发和品质,还不如“比比谁更会说”。
不可否认,车圈营销乱象是当今时代的催生产物,尤其在如今短视频大行其道的信息爆发时代,谁能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抓住消费者的眼球,谁就是赢家。但绝大部分都只会沉没在信息洪流之中,这是一个真正的好酒也怕巷子深的时代。但汽车行业的未来,不该由营销话术操弄,而应被真实的产品力与用户价值定义。
![]()
车圈营销的“吹牛竞赛”,终要让位于制造业的本质规律。监管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已悬于半空,虚假营销的泡沫终将破裂,而那些坚守技术、敬畏用户、务实经营的企业,必将在更健康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My车轱辘立场】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