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爆发:一场爱国流量的狂欢
6月17日福建舰下水后,"80后总建造师王硕威"的消息如同野火般蔓延。梅州地方媒体率先以"梅州骄傲"为题,将这位电磁兼容设计师包装成"三航母元老"。随后"985校友圈"等自媒体账号开始疯狂加戏,虚构出"25岁担纲辽宁舰改造"的传奇情节,硬生生把团队协作的军工成果压缩成个人英雄主义爽文。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image
这场造神运动的传播链条清晰可见:先是地方媒体为政绩贴金,接着自媒体为流量添油加醋,最后演变成全网狂欢。最离谱的是"星辰乱剪"发布的视频,直接把王硕威在山东舰的副总设计师经历移花接木成"福建舰总建造师",技术术语从"电磁兼容"偷换成"主导弹射系统"。
真相浮出:官方声明背后的三个关键事实
7月3日官方辟谣犹如一盆冷水,浇醒了这场持续两周的集体亢奋。701所公开资料显示三个铁一般的事实:王硕威实际负责的是电磁兼容设计;福建舰总设计师仍由院士级专家担任;现代航母建造是涉及上万人的系统工程。
![]()
image
军工系统的信息披露特点解释了为何辟谣会滞后两周——就像福建舰的电磁弹射器需要反复测试才能公开,涉军信息的发布同样需要严格审核流程。这种谨慎却被自媒体曲解为"默认",直到官方正式声明"王硕威同志不是福建舰总设计师"十二个字锤碎所有谣言。
谣言产业链:解密自媒体军工爆款的流水线
观察被点名的12个侵权账号,可以发现一套标准化的谣言生产流程。首先是标签拼接:"80后"+"三航母经验"+"寒门逆袭"的配方屡试不爽;其次是地域绑定,把国家成就转化成"梅州籍天才"的营销素材;最后是技术术语偷换,让电磁兼容设计师"跨界"成总建造师。
"名人故事"账号的标题堪称模板:《九年前发毒誓的男人,诺言兑现之日已到!》这种将科研工作戏剧化为个人复仇故事的写法,暴露出自媒体对军工题材的轻佻态度。更讽刺的是,真正承担福建舰电磁弹射系统研制的马伟明院士团队,在流量狂欢中反而成了背景板。
平台失守:军工信息传播的审核漏洞
算法推荐机制在这场闹剧中扮演了帮凶角色。平台对"最年轻总师"这类戏剧性标签的偏爱,使得"听风说梦话"等账号的标题党内容获得超额流量。审核系统只盯着"福建舰""电磁弹射"等关键词是否涉密,却对"25岁担纲改造"这种明显违背军工常识的表述放行。
被点名的"小林说历史"账号甚至发明了新文体:用"国宝级专家""发毒誓"等煽情词汇包装严肃军工报道。这种将科研人员偶像化的操作,本质上和追星打榜没有区别,只不过打榜对象从流量明星换成了军工专家。
反思启示:如何守护军工报道的严肃性
这场闹剧暴露出的三重矛盾值得深思:地方宣传需要政绩亮点与国家项目集体属性的矛盾;自媒体追求爆款与军工报道严谨要求的矛盾;公众渴望英雄叙事与科研工作平凡本质的矛盾。
当"重启吏史"等账号把航母研制简化为"寒门逆袭"的励志故事时,我们是否想过,真正的科研突破往往来自那些不会出现在热搜上的、数以万计的枯燥实验?或许该记住官方声明中的那句话:还军工科研工作者一个清朗舆论空间——这个空间不需要造神运动,只需要对每个螺丝钉价值的尊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