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3月,纽英伦州的残雪尚未化尽,一场极简的小型婚礼在波士顿郊外的木质教堂里完成,见证人只有不足五人,新娘张爱玲三十五岁,新郎赖雅六十五岁。
这对新人年龄差三十载,加上一个来自上海弄堂、一个出身麻省书香,光是站在一起便能制造话题。婚礼当天,附近报纸甚至没有给出只言片语,邻居只模糊记得“那位中国女作家好像嫁了个老美国人”。
![]()
要说为什么会走到一起,得将时针拨回三十年前的上海。1927年,十三岁的张爱玲在静安寺路的祖宅里偷偷读《红楼梦》,外间是父亲的鸦片烟味和继母高声训斥。缺席的母爱与摇摆的父爱,让少女过早相信“安全感只能靠自己”。
1939年,她漂洋到香港求学,炮火骤起又倔强写作,以笔锋筑起自保的堡垒。三年后,《倾城之恋》横空出世,她的名字从报纸副刊跳到弄堂口,被称作“海上才女”。
1943年冬,她在鼎新路一间咖啡馆里遇见胡兰成。男人西装笔挺、笑里带着狡黠,自称“人情练达”。张爱玲被那份世故吸引,两个月后写下句子:“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
半年便闪电订婚,可闪电也会击毁屋顶。胡兰成在南京、苏州频频沾花惹草,甚至对张爱玲摆出“仙境与尘境”的诡辩。1947年,上海邮局送去一封薄薄的信:“我已经不喜欢你了。”张爱玲干脆利落切断这段荒唐姻缘。
离婚后的她,携行李去了香港,又辗转美国。1955年,她住进波士顿查尔斯河边一栋褪色公寓,靠翻译稿费和旧稿版税维生。有意思的是,她常在超市减价货架前犹豫,却仍愿花十美元订寄上海来的《小说月报》。
也就在这一年,赖雅出现在同一条街。老人曾是百老汇编剧,年轻时挎着剧本闯好莱坞,事业没到巅峰便被中风击倒。医生劝他“换个清静地方”,于是搬来纽英伦。
![]()
赖雅火热外放,张爱玲冷静内敛,两人第一次交谈是在图书馆门口。赖雅用带鼻音的中文说:“听说你写故事?”张爱玲抬眼,“写一点。”短短四个字,却让赖雅拍手大笑:“好,咱们交换作品。”
之后的日子,老人隔三岔五带着热派或朗姆酒走进张爱玲的公寓,两人把沙发当评书台,谈川剧、谈契诃夫,也谈美国西部片。赖雅直率,张爱玲暗里欣赏这种不绕弯的性子。
![]()
感情升温得很快。1956年初春,赖雅提出结婚:“我老了,可我真心想给你一个家。”张爱玲沉默半晌,只轻轻点头。
婚后第三个月,一个午后,赖雅看见张爱玲窝在沙发上研究美国通俗小说,突然打趣说:“你读的都是垃圾!”语调里并无恶意,更像顽皮挑衅。张爱玲放下书,反嘲一句:“你写的西部片也没高到哪里去。”两人隔着茶几相视而笑,尴尬被幽默化解。对话短促,却被后来媒体无限放大。
遗憾的是,赖雅的身体仍在走下坡路。1960年,他第二次中风,左半身失去知觉。张爱玲把时间从文字挤出来,学习换药、喂食、抬扶,每夜守到凌晨。她曾给友人写信:“写作是救命稻草,可眼下有人比稿纸更需要我。”
![]()
医药费像漏水的水龙头,版税远远填不满。1961年,张爱玲只好答应台北出版商邀请,南飞半月讲学。那趟行程,她带回三千美元,也带回一身疲惫的咳嗽。
1967年冬夜零点,赖雅停止呼吸。邻居说看见张爱玲从病房走出,头发灰白,却没掉一滴眼泪。她把遗体交给殡仪馆后,回到房间写下长信,末行只一句:“此后静好。”
此后,她搬到洛杉矶,过着更隐匿的日子。稿子依旧写,却不再频繁发表,她对出版社说:“作品留着,将来有人会看。”
![]()
1995年9月8日,公寓管理员发现张爱玲倒在房内,推测去世已两日。桌上是半杯牛奶和一本摊开的《金瓶梅》。
从绣花绣到刀锋的上海姑娘,到波士顿冬雪下的沉默妻子,张爱玲用一次又一次选择回应世界。有人说她错嫁美国老头,有人说她被命运作弄,但无论外界如何评论,她始终在字里行间保留清醒:爱情易散,文字难朽。
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