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最近,“医保卡薅羊毛”一词在社交平台迅速走红,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上涌现出大量所谓“医保支付日用品攻略”,内容五花八门,传播速度惊人。
这些看似精明的“省钱妙招”,实则牵涉一条完整的违规利益链条。从知名连锁药店到生产企业,各方默契配合,将普通生活用品包装成医疗器械,通过备案漏洞让其进入医保结算系统,一步步把本应用于医疗支出的医保卡,变成了可以随意消费的“万能购物卡”。
医保基金是覆盖14亿人口的互助共济机制,承载着全民健康保障的核心功能。每一笔资金都凝聚着参保人和国家财政的共同投入,每一分流失都在削弱这个体系的稳定性。而当前这种钻制度空子的行为,正在悄然侵蚀公众医疗保障的根基。
接下来,小李将深入剖析这场“医保卡变购物卡”骗局的操作逻辑,揭示背后的灰色产业链条,并探讨它对每一位普通民众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
![]()
把救命钱当零花钱花
近期不少网友反映,在短视频和社交平台上频繁刷到“如何用医保卡买日用品”的教程。这些由博主发布的“实战经验贴”,不仅详细展示操作流程,还公开鼓励大众脱离医疗用途使用医保账户余额。
有用户表示,看到的内容涵盖牙线、牙刷、洁面巾等清洁用品,甚至包括面膜、护肤精华、防晒袖套等非医疗产品,都被标注为“支持医保支付”。更有甚者整理出所谓的“全国通用医保日用品清单”,诱导人们将个人账户视作可自由支配的现金账户。
此类视频通常配有实地拍摄画面,清晰记录进店选购、与店员沟通、刷卡结账全过程,步骤细致入微,例如提醒观众注意查看商品是否带有“医用”标识、如何确认收银系统显示“医保可用”,极具引导性和模仿性,引发大批网友效仿尝试。
![]()
这类“薅羊毛”行为的关键,在于利用部分药店将日常消费品伪装成医疗器械进行销售的监管盲区。
视频中明确指出:无需提供诊断证明或医生处方,只要找到贴有“医用”标签的商品,即可直接刷医保卡完成支付。
比如推荐购买名为“牙科用毛刷”的产品,实际就是市售普通牙刷;所谓“牙科洁治器”,本质上等同于家用牙线;宣传中的“医用敷贴”“术后修复套装”,打开一看不过是常规护肤品组合。
更令人震惊的是,某些攻略竟宣称美瞳隐形眼镜、防晒冰袖也能通过医保结算,完全无视基本医疗保险的资金使用范围和政策边界。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二十八条明确规定,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仅限用于支付参保人员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任何非医疗用途的资金支取均属违法行为,这是不可逾越的法律底线。
网络上流传的这些“医保卡使用技巧”,实质是在教唆他人非法挪用公共医疗资源。参与其中的消费者虽然短期获得了些许便利,但已实质性违反医保管理规定,一旦被查实,可能面临账户冻结、信用记分处罚乃至取消医保待遇的风险。
尽管多地医保管理部门早已发布警示公告,严禁将医保卡当作商超购物卡使用,然而此类违规信息仍持续泛滥,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灰色生态。
![]()
知名药店+企业联手造假
央视记者实地调查四川、河南、甘肃等地发现,海王星辰、大参林、张仲景大药房、佛慈大药房、泉源堂大药房等多家全国性连锁药企门店,普遍存在将日用品冒充医疗器械销售的现象。
在海王星辰锦绣半岛分店,一款标称为“牙科用毛刷”的第一类医疗器械,经工作人员亲口承认,其实就是普通牙刷,更改名称仅为满足医保报销条件。
大参林银湾店所售“牙科洁治器”,实际材质与功能与日常牙线无异;郑州张仲景大药房出售的“医用敷贴”,店员坦承其效果与市面上普通面膜一致,之所以冠以“医用”头衔,目的就是为了纳入医保支付范畴。
![]()
更为严重的是成都泉源堂大药房的情况——原本不在医保目录内的美瞳隐形眼镜,竟能顺利通过医保卡付款,且收费项目编码显示为“000”,明显不符合国家医保信息系统标准编码规则。
记者就此向四川省医保局求证,相关工作人员明确回应:美瞳不属于医保报销范围,该操作属于典型违规行为。
药店之所以能够实施此类操作,背后离不开生产企业的主动配合。河南省超亚新材料有限公司将普通的防晒口罩、防晒袖套重新命名为“医用隔离垫”,申请第一类医疗器械备案。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明文规定,“医用隔离垫”专指医疗机构内用于病床防护的护理耗材,与户外防晒产品毫无关联。
![]()
该公司负责人坦言,第一类医疗器械风险等级低,无需开展临床试验,只需提交资料备案即可获批。正是看中这一审批宽松环节,企业便借此机会为日用品披上“医用外衣”,使其具备进入医保结算系统的资格。
该企业进一步透露,今年已与国内头部连锁药店达成战略合作,推动这批“伪医疗器械”进入近两万家线下门店,单笔订单合同金额高达9000万元人民币。
湖南慕雪时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则将日常护肤品包装成第二类医疗器械“皮肤修复敷料”,备案用途为医美术后创面护理,但在市场推广和终端销售过程中,却完全按照美容护肤产品进行宣传,误导消费者以为可用于日常保养。
![]()
公司管理层承认,在甘肃佛慈大药房的合作渠道中,约六成销售额通过医保账户结算,仅此一项每年就有超过600万元医保资金被不当使用。
企业和药店之所以甘愿冒险,根本动因在于巨大的经济利益驱动。对企业而言,一旦产品被归类为医疗器械,不仅能打通医保支付路径,还可借“医用级”概念提升售价,增强市场竞争力。
对药店来说,传统药品销售利润空间有限,而这类“医保兼容日用品”毛利率更高,还能吸引客流进店,带动其他高利润商品连带销售。
由此形成的产供销一体化链条,使得违规套取医保资金的行为呈现出组织化、规模化特征。从产品命名、备案申报、渠道铺货到最终结算,每个环节都围绕“合法外衣下的非法变现”精心设计,是对国家医保制度的公然挑战。
![]()
医保基金是全民“救命钱”
必须清醒认识到,医保基金绝非个人储蓄账户,而是维系社会公平与健康安全的集体保障机制。每一分钱都来源于亿万参保人的缴费积累和政府财政补助,肩负着应对疾病风险、防止因病致贫的重要使命。
无论是职工医保还是城乡居民医保,个人账户与统筹账户的资金均有严格用途限定,只能用于合规的医疗支出。设立这一制度的初衷,是在群众遭遇重大疾病或意外伤害时,提供必要的费用分担机制,筑牢民生底线。
数据显示,仅天津市依托智能监控系统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就成功追回各类违规使用的医保资金达3.15亿元。而类似超亚新材料、慕雪时代这样的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并非个例,每年因此流失的医保资金总量触目惊心。
![]()
更为深远的影响在于,此类行为严重破坏了医保体系的公平性。当大量资金被用于非医疗消费,真正需要治疗的患者可能面临基金紧张、报销比例下降等问题。
长期来看,这还将推高医保运行成本,可能导致未来参保费用上调、待遇水平缩水等一系列负面连锁反应。
同时,这种乱象也扰乱了医疗行业的正常秩序。一些企业不再专注于研发高质量医疗器械,反而将重心转向“包装术”和“备案技巧”,追求快速套现而非技术创新。
药店作为医疗服务的重要窗口,若逐渐偏离“治病救人”的核心定位,沦为变相销售日用品的零售点,不仅损害自身品牌形象,也让公众对医保制度产生误解和不信任。
此前,赣州某药店因串换药品品名、虚构诊疗项目骗取医保资金2万余元,最终被责令全额退还并处以4万余元罚款。此类案例反复提醒我们:任何侵占医保基金的行为都将付出沉重法律代价。
面对日益猖獗的违规现象,各地医保监管部门正不断强化打击力度。天津市检察机关运用AI建模技术,构建骗保识别算法,累计筛查出虚假偏瘫门特申报线索217条、团伙式骗保关联人员1517人,有效支撑医保部门追回巨额资金。
湖南省江永县医保局近期通报四起典型违规案件,针对医院存在的过度检查、重复收费等问题开出高额罚单。与此同时,多个省市开通医保违法举报专线,并实行奖励机制,最高可给予举报人数万元奖金,推动形成全民监督的良好氛围。
除了事后追责,源头治理也在同步推进。医保信息系统正在升级优化,引入人脸识别支付、药品全流程溯源追踪、定点机构信用记分管理制度等多项新技术新机制,全面提升监管精准度。
市场监管部门加强对医疗器械备案材料的实质性审查,严控“挂羊头卖狗肉”式申报行为,杜绝低门槛备案成为套利工具。
此外,相关部门也在加强对社交平台的内容监管,要求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及时清理涉及“医保卡买日用品”的违规笔记和视频,切断不良信息传播链路,遏制歪风蔓延。
![]()
结语
那些抱着“不用白不用”心态刷医保卡购买面膜、牙刷的人或许未曾意识到,眼前省下的几十元小利,实际上是在提前透支自己未来的医疗保障能力。
而企业和药店为了追逐短期利润,蓄意将普通商品包装成医疗器械,不仅是对法规的蔑视,更是对社会责任的彻底背离。这种饮鸩止渴式的牟利方式,终将动摇整个医保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基础。
唯有每一个人都自觉守住合规底线,拒绝诱惑,才能确保医保基金这口滋养全民健康的“公共水井”永不干涸,真正构筑起牢不可破的国民健康“安全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