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几乎被人遗忘的战争,没有硝烟,却持续了整整二十年。
从巴西到澳大利亚,从南非到几内亚,全球铁矿石的航线,像是无形的锁链,套在我国钢铁行业的脖子上。
每一轮价格波动背后,仿佛都有看不见的手操控,买方始终处于弱势,被动、压抑、无奈。我们真的注定要在矿业巨头主导的游戏中永远扮演“出价者”吗?
![]()
2022年夏天,一个名为中国矿产资源集团的庞然巨兽悄然现身,钢铁产业的格局开始动摇;再到2025年,随着几内亚西芒杜铁矿尘封已久的矿脉被唤醒,中国的角色似乎正在发生历史性转变。
一场围绕资源、定价与话语权的博弈正悄然展开,我们能否打破长期受制于人的命运,真正拿回属于自己的铁矿石定价权?
![]()
漫漫寻“铁”路,钢铁巨人的“阿喀琉斯之踵”
中国地大物博,但铁矿资源禀赋却不尽如人意。
国内的铁矿石普遍存在“贫、细、杂”的特点,即品位低、需要精细加工、伴生元素复杂,开采和选矿成本高昂。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远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和巴西,坐拥着得天独厚的富铁矿资源,这些矿石品位高、杂质少、易于开采,具备天然的成本优势。
因此,随着我国钢铁产能的爆炸式扩张,从海外大量进口高品质铁矿石,成为了一条不得不走的道路。进口依赖度从最初的不起眼,一路攀升至惊人的80%以上。
![]()
在这样的格局下,全球铁矿石市场逐渐演变成了由少数几家矿业寡头主导的局面。来自澳大利亚的必和必拓、力拓、福蒂斯丘金属集团以及巴西的淡水河谷这“四大矿山”如同四座难以逾越的高峰,共同占据了全球海运铁矿石贸易的半壁江山,形成了事实上的供应端垄断。
与供应端的高度集中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我国钢铁行业长期以来的“多、小、散”格局。
![]()
尽管经过多年的产业整合,行业集中度有所提升,但直至2021年,国内前十大钢铁企业的粗钢产量合计占比也仅为41.5%,与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的高度集中相比,依然存在巨大差距。
![]()
这种“集中的卖方”对阵“分散的买方”的结构,使得市场的天平从一开始就严重倾斜。
定价权,这个商业世界里最核心的权力,被牢牢地掌握在了“四大矿山”及其背后的金融资本手中。
![]()
他们联手废除了实行了数十年的、相对公平的年度长协定价机制,转而推广与金融市场紧密挂钩的普氏指数作为定价基准。
而普氏指数的编制方式、数据采集样本以及其背后的股东构成,都充满了西方资本的影子。
![]()
这使得铁矿石价格不再单纯反映供需基本面,而是越来越多地受到金融炒作、市场情绪甚至地缘政治博弈的影响。
价格时而如脱缰野马般飙升,时而又非理性地波动,让下游的我国钢企苦不堪言。
每当铁矿石价格上涨,钢企的利润空间就被急剧压缩,辛辛苦苦炼出的钢,其大部分利润都被上游的矿山以原料成本的形式攫取。
![]()
在极端年份,甚至出现了“矿山吃肉、钢厂喝汤”甚至“亏本赚吆喝”的窘境。
我国钢铁行业,这个支撑起国家基建半壁江山的庞大产业,其盈利能力长期受到压制,仿佛一个被无形枷锁束缚的巨人,空有一身力气却难以施展。
![]()
面对此情此景,我国并非没有尝试过反击。
早在本世纪初,以宝钢为代表的我国钢企就曾联合起来,试图在年度价格谈判中与“四大矿山”掰一掰手腕。
由于内部步调难以完全统一,加之矿山方面时常采用“分而治之”、“各个击破”的策略,这些努力大多收效甚微。
![]()
中钢协也曾多次组织协调,但作为一个行业协会,其缺乏直接的商业约束力,在强大的资本寡头面前显得力不从心。
每一次谈判,几乎都演变成一场艰苦的拉锯战,而最终的结果往往难以令人满意。
![]()
利剑出鞘,中国矿产资源集团破局而生
在经历了长达二十年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后,我国终于决心从国家战略层面彻底解决铁矿石定价权这一“卡脖子”问题。
2022年7月25日,一个注定要载入我国工业史册的日子,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正式揭牌成立。
![]()
这家简称“中矿集团”的庞然大物,并非寻常的中央企业,它被定位为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独资公司和国家授权投资机构,其成立的使命清晰而坚定:整合国内铁矿石需求,统一对外进行采购谈判,增强我国重要矿产资源的供应保障能力。
![]()
中矿集团的诞生,是被称作“基石计划”的宏大战略中最关键、最核心的一环。
“基石计划”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牵头提出,并得到了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多个部委的联合支持。
该计划围绕资源安全性、经济性、市场化及绿色化四大原则,旨在通过增加国内铁矿勘探开发、推动海外权益矿项目、优化审批流程等多重手段,从根本上重塑我国的铁矿石供应格局,彻底打破外部垄断。
![]()
中矿集团的成立,立即在全球矿业界引发了剧烈震动。以必和必拓、力拓为首的“四大矿山”对此反应复杂,表面上表示欢迎合作,但私下里却充满了警惕与抵触。
他们以“市场化”为名,质疑中矿集团的集中采购模式会扭曲市场信号,破坏自由贸易原则。
![]()
面对巨大的外部压力和内部整合的挑战,中矿集团仅仅扮演一个强大的买家,还不足以让卖家真正感到敬畏;只有当买家自己也开始变成一个不容忽视的卖家时,力量的天平才会发生实质性的倾斜。
就在这关键时刻,一个远在西非几内亚、沉睡了近半个世纪的世界级宝藏——西芒杜铁矿,被历史性地推到了聚光灯下。
![]()
西芒杜铁矿,被誉为“矿业皇冠上的明珠”,是全球尚未开发的储量最大、品质最高的铁矿。其探明储量超过百亿吨,矿石平均品位高达65%以上。
这座宝藏的开发之路却异常坎坷,因几内亚政局不稳、基础设施匮乏以及开发权属纠纷等问题,项目被搁置了数十年。
![]()
正是我国的战略决心和强大的基建能力,为唤醒这座沉睡的宝藏注入了决定性的力量。
通过复杂的国际商业谈判和高超的外交智慧,我国企业深度介入了西芒杜项目的开发。
![]()
项目的股权结构设计得尤为精妙:其南北两个区块,均有我国企业以控股或重要参股方的形式存在。
这种深度参与,确保了我国从源头上就拥有了对矿产开发、产量规划和产品流向的实质性话语权。
![]()
西芒杜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海外资源,而变成了我国可以深度影响和掌控的“准权益矿”。
与此同时,被视为开发最大瓶颈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在“中国速度”面前迎刃而解。
![]()
连接矿区与港口的全长超过600公里的铁路,以及年吞吐能力上亿吨的深水港,在我国基建团队的手中,正以惊人的速度从图纸变为现实。
力拓高管克里斯·艾奇森在现场看到一座307米长的铁路桥仅用一个多月便拔地而起时,也不禁感叹:“中国已经建立了西方所没有的技能,这是我们看得到的好处。”
![]()
当西芒杜项目逐步从概念走向现实,当中矿集团的整合力量日益显现,我国手中终于握住了两张王牌:一张是“需求整合”牌,另一张是更具威慑力的“供应替代”牌。
2025年,当新一轮的铁矿石采购谈判拉开帷幕,面对依旧态度强硬的必和必拓,我国钢企在中矿集团的协调下,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团结与坚定。
![]()
这一次,我们不再只是被动接受报价,而是基于对全球供需格局的精准判断,特别是对西芒杜未来产能的预期,提出了自己的合理价位。
当谈判陷入僵局,我国果断地、部分地暂停了对澳大利亚高价铁矿石的采购。这一举动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它可能导致国内钢厂停产。但现在,西芒杜项目即将投产的预期,给了我们这份底气。
![]()
这记响亮的“耳光”让矿业巨头们猛然惊醒:那个曾经予取予求的时代,似乎真的要结束了。
美国彭博社的敏锐观察与潘穆尔利伯勒姆公司商品策略主管汤姆·普莱斯的那句评论——“中国从未拥有过这般程度的海运铁矿石定价权,可以预计,中国将开始在这里掌控局面”——正是在这个历史性的转折点上,对正在发生的一切做出的最精准注脚。
![]()
新格局奠定,从规则适应者到规则影响者
2025年,力拓合资运营的西芒杜南部区块如期实现了首次矿石产出,虽然初期的产量尚不巨大,但这第一船运往我国的、闪耀着金属光泽的高品位矿石,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的供应量。
根据权威机构标普全球的测算,当西芒杜在2030年左右全面达产后,其海运至我国的全维持成本预计将落在每吨55至60美元的区间。
![]()
这个成本虽然略高于澳大利亚老牌矿山的现金成本,但它的战略价值在于精准地卡在了全球成本曲线的中低端位置。
这意味着,一旦西芒杜的亿吨级产能全面释放,将有效拉低全球铁矿石价格的长期均衡中枢。
![]()
标普全球的分析模型甚至预测,西芒杜的加入可能会将铁矿石价格的长期支撑位锚定在87美元/吨附近。
在这个价格水平上,全球范围内将有接近2.7亿吨的高成本矿山产能面临亏损甚至被挤出市场的风险。
这其中,就包括了部分澳大利亚、巴西的次级矿山,甚至是一些新兴矿业国的项目。
![]()
面对这一不可逆转的趋势,“四大矿山”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而深刻的转变。
他们从最初的抵制和观望,逐渐转向了务实与合作。必和必拓和力拓开始更加积极地与中矿集团进行高层对话,探讨建立新型的、更具弹性和稳定性的长期合作机制。
![]()
他们甚至开始主动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和定价策略,以适应我国对高品质、绿色矿石日益增长的需求。
过去那种动辄以中断供应相威胁、单方面撕毁协议的傲慢姿态,已然收敛了许多。
市场的力量是最终的裁决者,当买方手中握有可信的替代选项时,卖方就必须学会尊重与平等。
参考资料:「深度」争夺铁矿石话语权,中国矿产资源集团准备好了吗?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