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新分类法破解ALK融合预测难题,为肺癌精准治疗提供关键依据。
随着精准医学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中的深入应用,ALK融合已成为继EGFR之后又一重要的治疗靶点。尽管ALK抑制剂已显著改善患者预后,但如何准确预测ALK融合在RNA水平的表达仍是当前临床检测中的关键挑战。发表于
Scientific Reports的一项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 DNA与RNA二代测序的二级分类策略 [1] ,通过结合断点类型与阅读框状态,显著提升了 ALK融合转录本功能的预测准确性,为临床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研究背景
肺癌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NSCLC占绝大多数。传统治疗手段如手术、化疗和放疗在晚期患者中疗效有限,且伴随明显毒副作用。靶向治疗的出现为携带特定驱动基因突变的患者带来了希望。ALK融合作为NSCLC中重要的致癌驱动类型,尤其在年轻、非吸烟的肺腺癌患者中较为常见。
目前,ALK融合的检测方法包括荧光原位杂交、免疫组织化学、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以及二代测序等。其中,DNA NGS因其高灵敏度、广覆盖性和对未知融合的识别能力,已成为临床检测的重要手段。然而,ALK基因断点分布的复杂性——包括内含子与外显子区域的多样性——使得仅凭DNA水平的断点信息难以准确预测其在RNA水平的表达情况,进而影响治疗决策的制定。
研究方法与样本特征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在中国多家医院收集的131例经DNA NGS检测为ALK重排阳性的NSCLC患者样本。所有样本均进行了DNA与RNA的NGS同步测序,其中99例为经典的EML4-ALK融合,32例为与其他伙伴基因形成的罕见ALK融合。
DNA提取自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组织,采用覆盖825个癌症相关基因全部编码外显子及44个常见重排基因内含子的靶向panel进行测序。RNA测序则采用包含395个常见融合基因全长转录本的FusionCapture panel,通过Illumina NovaSeq 6000平台完成。融合事件的识别要求至少存在4对跨越断点的独特读段支持。
![]()
图1 DNA NGS和RNA NGS的ALK融合筛选流程
研究结果
ALK融合的转录本表达情况
在同时完成DNA与RNA测序的样本中,经典ALK融合的RNA水平阳性率为88%,而罕见ALK融合的阳性率为75%。这一结果提示,尽管DNA NGS可有效识别融合事件,但其在RNA水平的表达存在一定不确定性,尤其在非典型融合中更为明显。
断点分布特征
进一步分析显示,ALK驱动基因的断点分布具有明显的类型特异性。在经典ALK融合中,86%的断点位于内含子19,其余分布于内含子16–18、20–21及外显子19–20。而在罕见ALK融合中,除内含子19外,还出现了内含子1–3、6、9等独特断点,提示其融合机制更为复杂。
染色体分布分析表明,ALK融合以染色体内重排为主,82%的伙伴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包括EML4、DCTN、STRN等,进一步支持了空间邻近性在融合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
图2 ROS1基因重排断裂点的分布模式
(A)ALK融合的断裂点分布模式 (B)典型ALK融合的断裂点比例 (C)罕见ALK融合的断裂点比例。
二级分类策略提升预测准确性
为提升RNA水平表达的预测准确性,研究者提出了一种二级分类方法:第一级根据ALK断点是否为常见断点(如内含子19)进行分类;第二级则进一步根据融合结构特征分为以下四类:
单纯互斥融合:ALK仅位于5’端;
阅读框内融合:断点位于内含子且保持阅读框完整;
阅读框移位融合:内含子断点导致阅读框破坏;
外显子断点融合:断点位于外显子区域。
研究结果显示,在经典ALK融合中,仅使用常见断点分类时,转录本预测准确率为90%;若结合常见断点与阅读框内特征,准确率可提升至95.4%;而结合常见断点与外显子断点时,准确率可达100%。对于罕见ALK融合,结合常见断点与阅读框移位或单纯互斥类型时,预测准确率同样可达100%。
![]()
图3 经典ALK融合中转录本预测的准确性
讨论与临床意义
本研究通过系统分析ALK融合的断点分布与结构特征,构建了一种可显著提升RNA水平表达预测准确性的分类模型。该策略不仅弥补了DNA NGS在功能预测方面的不足,也为临床提供了更具操作性的检测与判断流程。
技术优势与临床适用性
与传统FISH和IHC相比,DNA NGS具有更高的通量与灵敏度,能够同时检测已知与未知融合。然而,其局限性在于无法直接反映融合基因的转录活性。本研究通过引入RNA NGS作为验证工具,并结合断点与阅读框的双重分类,有效解决了这一瓶颈问题。特别是在罕见ALK融合中,该策略将预测准确性从45%提升至100%,显示出强大的临床转化潜力。
对治疗策略的启示
根据本研究提出的算法,临床检测中可优先使用DNA NGS进行初步筛查。若检测到常见断点,通常可直接视为可行动变异;若为罕见断点,则需进一步结合二级分类判断其功能性。例如,在经典ALK融合中,若为阅读框内或外显子断点类型,可推荐使用ALK抑制剂;若为阅读框移位,则提示融合可能无功能,需谨慎用药。
此外,本研究还发现,单纯互斥型ALK融合(即ALK位于5’端)在RNA水平的表达率较低,提示该类融合可能不具备驱动能力,或需通过RNA测序进一步确认。这一发现对既往以3’端ALK为治疗靶点的传统认知提出了补充与修正。
局限与展望
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样本来源单一,且使用的参考基因组为hg19,未来研究应采用hg38以提升结构变异的注释准确性。此外,不同伙伴基因对ALK抑制剂疗效的影响尚未完全明确,仍需前瞻性研究进一步验证本分类策略在多样化人群中的适用性。
尽管存在上述局限,本研究首次系统性地将断点类型与阅读框状态相结合,构建了一套可广泛应用于临床的ALK融合功能预测体系。随着多组学检测技术的普及与精准医疗的深入推进,该策略有望成为ALK阳性NSCLC患者个体化治疗的重要工具。
结语
本研究证实,通过联合DNA NGS与RNA NGS,并结合基于断点与阅读框的二级分类策略,可显著提升ALK融合转录本功能的预测准确性。这一综合方法不仅优化了ALK融合的临床检测路径,也为精准筛选适合ALK抑制剂治疗的患者提供了科学依据,进一步推动了肺癌精准医疗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Yang Q, et al. Combined utility of genomic breakpoints and frame is a reliable predictor of ALK transcript function. Sci Rep. 2025 Mar 11;15(1):8437.
*此文仅用于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平台立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