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硅谷的办公室或伦敦的地铁里,细心的人会注意到一个变化:印地语交谈声此起彼伏,印度特色餐馆遍地开花。
这些新移民不再只是短暂停留的过客,他们购置房产,将子女送入本地学校,在社区中心举办传统节日庆典,形成了自成一格的生活圈。
![]()
美国H-1B工作签证每年超过70%授予印度籍专业人士,硅谷科技公司的员工名录显示,印度裔工程师占比超过30%,部分企业的技术团队中这一比例甚至更高,并且这些工程师的平均年薪较同等资历的本地员工高出约五分之一,老员工还常会推荐同乡入职。
这种迁移模式不仅限于高科技领域,迪拜的工地上,数十万印度建筑工人用汗水筑起城市天际线,他们将收入的六成以上汇回家乡,悉尼最新人口普查显示,印度裔居民数量突破25万,在当地创办的企业数量五年间增长了三倍。
![]()
印度去年接收的海外汇款达到创纪录的870亿美元,相当于该国软件出口总额的八成,这些资金直接流入普通家庭,用于建房、教育和医疗,激活了乡村经济,印度政府为此专门设立了海外侨民事务部,推出多项便利汇款和投资的政策。
文化融合的痕迹同样随处可见,伦敦的印度灯节巡游吸引了数十万观众,悉尼的排灯节庆典已从社区公园移师市政厅广场,本地商户纷纷推出应季商品,不过这种变化也引发讨论,某些区域的居民抱怨传统街景正在改变,但更多声音认为,这种文化交融丰富了城市内涵。
![]()
上世纪犹太移民通过知识积累在欧美社会站稳脚跟,如今印度群体正走着相似道路,从谷歌CEO桑达尔·皮查伊到微软掌门人萨提亚·纳德拉,越来越多印度裔精英执掌跨国企业,他们创办的初创企业近年来融资额年均增长40%,展现出非凡活力。
英国最近提高了技术移民签证门槛,澳大利亚对临时工作签证进行配额调整,部分本地团体认为外来人才挤压了就业空间,但经济学者指出,印度移民创办的企业在过去五年创造了超过十万个工作岗位。
![]()
而英国剑桥大学近三年录取的印度学生数量翻番,这些学子多数选择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专业,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数据显示,印度裔研究人员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论文发表量位居移民群体首位。
医疗行业也见证着这种变化,纽约长老会医院目前有12%的医师拥有印度医学背景,他们往往愿意服务医疗资源匮乏的社区,加拿大温哥华近年新增的诊所中,三分之一由印度裔医生创办。
![]()
这种全球性迁徙背后是多重因素的推动,印度本土每年产生80万工程毕业生,但国内市场无法完全吸纳这些人才,英语教育背景、适应性强、重视社群纽带,这些特质使印度移民能在新环境快速立足。
班加罗尔的科技园区与硅谷建立直连通道,海得拉巴的医学院与欧美医院达成人才输送协议,这种双向互动带来技术交流与市场拓展,创造着多赢局面。
![]()
面对这个趋势,各国正在寻找平衡点,新加坡推出针对性人才签证,德国简化了技术移民认证程序,这些政策在保障本地就业的同时,也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伦敦的印度主妇们创办了融合英印风味的烘焙工坊,旧金山的印度程序员开发了连接故乡与侨民的社交平台,这些创新既保留文化根脉,又实现本土化转型。
![]()
随着远程办公普及,第二代印度移民开始探索跨国创业模式,他们在家乡设立研发中心,在欧美负责市场拓展,这种新型商业架构正成为全球化新注脚。
了解了事情之后,网友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
“有啥好说的?人家印度人就是团结肯干!一个带一个,互相帮衬,咱们有些人自己内斗厉害,还总瞧不上别人,结果人家都当上CEO了,这不是聪明,是人家生存和发展的智慧。”
“别光看表面,印度人成功,是因为他们目标明确,就是要在外面扎根,教育上舍得投入,专业选工程、医学,一代人吃苦,下一代就能彻底翻身,这种长期规划,值得我们很多家庭学习。”
“全球化都多少年了,还分什么本地人外地人?有本事在哪都吃香,没本事在哪都抱怨,排灯节挂个灯怎么了?春节国外不也庆祝吗?文化多元才是大城市的魅力。”
您怎么看这件事?您是更欣赏印度移民的拼搏团结,还是更担忧其对本地带来的影响?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真实想法!
信源:环球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