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夜
笑/泪
生/死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
伤痛会不会远离
人生无常 以爱之名
8099999特别策划 ——《云云众生》

云云众生:大山里的“顶梁柱”
在禄劝翠华镇,一个群山环抱的小村落里,泥土的芬芳与劳作的身影是日常的底色。一双膝盖承载的不仅是身体的重量,更是一个家庭的生活重担。当疼痛从田间蔓延到生命的每一步,一位普通农妇的坚韧与牵挂,让我们看到平凡人生中不平凡的重量。
![]()
幽静的山村浸在午后的静谧里,青壮年都躬身田间忙碌,村巷里鲜有人影,只有钟大姐的身影缓缓挪动。对靠山吃山的村民而言,无法下地劳作已是生活的窘迫,可在她心里,能迈开脚步走上几步,早已是满心感激的幸运。
钟大姐:“现在稍微好点了,以前(没做手术)的时候连走路都是疼的,现在做了手术,脚、膝盖这些很不疼了。”
![]()
生于山野、长于田间的孩子,似乎生来就与农活绑定。十三岁的钟大姐,便已成了家里的“小劳力”,锄草、耕种、翻土,样样熟练利落。长大后,勤劳的她嫁到邻村,与丈夫并肩耕耘,侍弄庄稼、喂养牲畜,把日子过得踏实红火。家里的一儿一女懂事得早,小小年纪就学着帮衬家务,钟大姐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总是把重活累活都往自己身上揽,只盼着能让家人轻快些。可日复一日的操劳,却悄悄透支着她的身体,让她的膝盖渐渐不堪重负。
![]()
钟大姐:“十多年了,不怎么疼的时候是要干活的,就是背的少点就行了,后来慢慢的就严重了,就没法干活儿了。”
![]()
膝盖,是支撑人体行走与负重的“顶梁柱”,常年劳作的村里人,大多都有过关节隐隐作痛的经历。刚过四十岁,钟大姐的膝盖也开始时不时“闹脾气”,可她总觉得是累出来的小毛病,没当回事,依旧扛着沉甸甸的农具、背着装满收成的背篓,在田埂间穿梭。就这么硬撑了两三年,疼痛越来越剧烈,她也只是找些民间偏方,敷上草药、按揉几下,想着能捱过去就好,实在不行,就上社区医院打上一针。

钟大姐:“以前就是膝盖有点疼,疼了去打玻璃酸钠,打完就是慢慢的好一点就干一下活计。后来慢慢的就变形了,(膝盖)变形就没法干活儿,变形的(膝盖)就歪出去了,走路都困难(然后还)不能种地,不能种就在家吃点药,(平时就)买点止疼药吃,维持到去年就没办法了,(直接)就走不动了。”
可疼痛终究没能“善罢甘休”,渐渐从“偶尔作祟”变成了“时时作痛”。她不仅再也扛不动重物,连走路都变得步履维艰,家里的农活彻底成了“力不从心”的奢望。可即便如此,钟大姐心里惦记的从不是自己的疼痛,而是怕自己成了家里的“累赘”——她干不了的活,终究要落到丈夫和孩子肩上。每当看到家人分担本属于她的农活,愧疚便如藤蔓缠绕心头。
![]()
钟大姐:“以前可以干活(的时候),他们年轻的(儿女)就不(用)辛苦,我老伴也不用很辛苦。后来我干不动的时候,他们就忙一点多干一点。”
钟大姐的小家,向来是和和美美、互相分担。可自从她彻底没法下地,丈夫的脊背更弯了,儿女的脚步更急了,一家人的担子骤然重了许多。而她能做的,只有守在灶台前,为忙碌归来的家人做上一顿热饭。
钟大姐:“脚疼了就只有在家里煮饭给他们吃,重活儿就没办法做了,只能喂鸡, 牛都没办法喂,牛吃得多提不动。”
回忆起从前在田间地头忙碌的日子,钟大姐常常不自觉地笑出声,可那笑声里,藏着的不是甜蜜,而是对家人深深的愧疚,和对现实的万般无奈。因为这双疼痛的膝盖,她再也不能和丈夫并肩站在田地里挥洒汗水,再也不能踏上路途,去昆明看看远嫁的女儿,更不能帮着儿子抱抱年幼的孙女。

曾经热热闹闹的日子变得单调,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小,直到前两年,她几乎彻底无法行走,只能终日躺在床上。家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始终找不到能缓解她痛苦的办法。
钟大姐:“年轻时候40-50斤重(的东西)随时都背得动。后来就背不动了,上(台阶)比较受罪,坐下起来的时候也很受罪,想着出去医(治),也找不到医院。”
![]()
直到去年,在家人的坚持下,55岁的钟大姐被送往在骨科领域享有盛誉的云南中德骨科医院。经过系统检查,医生发现了她膝关节严重病变的真相。
云南中德骨科医院 关节科 副主任医师 史云:“出现内翻畸形就是脚都变形了,走路的时候都是一瘸一拐的,上下坡不行,蹲起很困难一走路就很疼痛,就是都影响生活了。关节疼、关节炎都是分期的,就是一期、二期、三期、四期,四期就是最严重的。我们照片子一看,(她属于)骨性关节炎的四期,里面的整个软骨都磨坏掉了,关节间隙都明显的变窄(有)大量的骨赘。活动的时候就(是)软骨磨坏掉了后,骨头跟骨头就硬磨在一起,所以患者就很痛苦。”
![]()
人的膝关节由股骨、胫骨、髌骨以及半月板、交叉韧带、滑膜等结构组成,主要承担着支撑身体重量,实现下肢屈伸和旋转的重要功能,是人体最复杂也最“辛苦”的关节之一。而钟大姐常年负重劳作,让这双“负重前行”的膝盖,早已不堪重负,出现了严重的病变。
云南中德骨科医院 关节科 副主任医师 史云:“这是一个正常的关节,正常的关节你看它表面是有一层软骨的,这个软骨它表面它是很光滑的没有神经,所以说我们正常人活动的时候,是软骨跟软骨之间的摩擦,那个时候不会疼。软骨磨坏掉了后,软骨下骨它就露出来,软骨下骨上面有丰富的神经,只要一碰到软骨坏的这个地方,它就会有痛感。随着年龄增加,这个骨性关节炎就会越来越重,它不是一天(形成的)它是积累很长时间。”

医生解释,女性本身就是骨关节炎的高发人群,绝经后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加速关节软骨的退化。再加上长期负重干农活、体型偏胖等多重因素影响,关节磨损程度远超常人,炎症也随之加重,最终只能通过手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云南中德骨科医院 关节科 副主任医师 史云:“关节炎四期最理想的一个治疗方案就是人工关节置换,因为其它的治疗方案对她肯定短期内会有一点效果。但是长期都还是反反复复的疼痛,所以跟患者家属沟通了以后,还是考虑建议她做人工关节置换这个手术比较好,对(减轻)她后期的疼痛,做完(手术)以后生活质量都会高一些。”
![]()
云云众生:农妇的"智能换膝"重生路
对于钟大姐这样常年与土地为伴的农妇来说,一双能支撑劳作的膝盖,便是生活的“顶梁柱”。当传统的偏方治不好多年的旧疾,当行走从日常变成奢望,她未曾想到,困扰自己十余年的病痛,最终会被一台“智能机器人”温柔化解——从大山深处的质朴村落,到精准高效的智能手术室,医疗技术的进步,正为患者重塑出行走的希望,让更高质量的生活触手可及。
山里的雨淅淅沥沥,打乱了田间劳作的节奏。钟大姐的丈夫趁着空闲上山捡菌,远嫁昆明的女儿不在身边,儿媳带着两个孙女在镇上上学,家里只剩下钟大姐和儿子在厨房忙碌,准备着简单的午饭。对钟大姐而言,家里的电饭煲、电磁炉、冰箱、洗衣机,便是她生活中能接触到的最先进的“电子产品”。

这个离禄劝翠华镇都还有半小时车程的小山村,没有一键开合的智能窗帘,没有自动清扫的扫地机器人,没有便捷的指纹锁,更没有省力的吸尘器,一切都还保留着最质朴的生活模样。

可谁也没想到,就是这样一个与“现代化”看似脱节的村落,这样一位普通的农妇,最终却在科技的助力下,通过“CORI全智能骨科手术机器人”,迎来了膝盖的“新生”。
云南中德骨科医院 关节科 副主任医师 史云:“一开始做的(右肢)没有什么痛感了,她是2月份又来做了(左肢),做了一次以后我们现在来复查(发现),(她)屈伸活动是可以的,但是她的肌肉有点萎缩有点疤痕粘连。患者在屈伸活动的时候,外侧还有一点痛感,我们也要指导患者做一做康复训练,然后就是做肌肉的协调性的训练,做一做可能痛感还会慢慢有所减轻。”
![]()
相较于传统人工关节置换术,CORI机器人系统有着独特的技术优势。作为专为骨科手术设计的智能设备,它无需术前影像,能通过红外线追踪技术,实时捕捉患者骨骼轮廓,为钟大姐量身定制精准的手术方案,让原本依赖医生经验的操作,变成了“精准到毫米”的智能协作。
![]()
云南中德骨科医院 关节科执业医师 王培:“机器人它比传统的手术有更高的精确性,而且对患者的出血、患者的术后的并发症有更确切的效果,所以我们引进了这个机器人来完成一些比较复杂的,或者一些老年人本来身体素质不是很好的这些患者,我们就会用机器人来完成这一类手术。
![]()
因为有一类的机器人它是需要一些影像学的支持,会导致患者出更多的费用,检查时间延长,它这个是在术中定位,术中通过运动下肢关节,最终通过大数据和电脑的AI算法来导出它的结果,厚度和最终的参数。而且我们医生还可以在这个过程, 还可以再进行微调,它的微调度数是非常的小的,在一个毫米0.5度左右。”
![]()
2024年中旬,云南中德骨科医院正式引进了“CORI全智能骨科手术机器人”系统,而钟大姐,幸运地成为了医院首位接受该机器人辅助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尽管是“首例”,但医院的医护团队早已完成了系统的培训与实操演练,手术中,机器人与医生默契配合,从精准定位、实时测量到动态调整,每一步都流畅自如,完美避开了人工操作可能出现的误差。
![]()
云南中德骨科医院 关节科执业医师 王培:“在这个病人身上其实很顺利,这套机器人在还没有进入医院之前,(我们)已经进行了大范围的常规、长时间的培训。每一个医生(哪怕是)那些没有上手术的医生,他们都知道整个原理,怎么截骨他们都操作过。像我们的真正上台的医生,在上海医院已经在人体上和那些专家跟他们配台,已经进行过这一类的手术了,所以我们觉得在我们这里引进,开始第一台使用的时候很顺利,跟我们预想的可以说是一样。”
![]()
手术后,钟大姐回到熟悉的家中休养。半年时间里,在家人的照料和坚持康复训练下,她的右腿渐渐有了力气。今年2月,恢复良好的钟大姐再次来到医院,顺利完成了左腿的膝关节置换术。如今又是半年过去,到了复查的日子,钟大姐在家人的陪伴下,再次走进医院,脸上满是期待。
云南中德骨科医院 关节科 副主任医师 史云对话钟大姐:
“慢一点慢一点,我们做屈曲。她这个屈曲活动还可以,我们看看另外一边,这边慢慢的,这样疼不疼?”
“不疼。”
“屈曲的功能还恢复得还可以,我稍微用一点力你抬起来看一看,力量上还是差一点,来这边用力,用力抬起来,这边力量就可以。这边股四头肌的这一个有点软力量不够,就股四头肌还有点萎缩,回去以后 一定要练这个股四头肌,肌肉的这个力量。”
![]()
医生仔细检查后强调,膝关节置换术虽替换了病变关节,但术后的肌肉功能康复同样关键。只有坚持科学的康复训练,才能让新的关节更好地适应身体,恢复正常的行走功能,这也是确保手术效果,延长假体寿命的重要环节。
云南中德骨科医院 关节科 副主任医师 史云:“还要再练一练,你那个肌肉现在是有点萎缩,然后有疤痕粘连,一定要练好,可以随时跟我电话联系。”
对钟大姐来说,“机器人”曾是只在电视里听过的新鲜事物,从未想过会与自己的生活产生交集,更没想到,困扰自己十余年的膝盖疼痛,最终会在机器人的辅助下迎刃而解。而目前,已经有一百多名像钟大姐一样的患者在机器人的辅助下完成了手术。

如今的钟大姐虽还在恢复期,暂时不能干重活,但眼里早已没了往日的无奈。她盼着,等彻底康复的那天,能重新拿起锄头帮丈夫分担农活,能亲自去昆明看看女儿,更能抱着年幼的孙女,在村口的小路上慢慢散步——这平凡的愿望,因为科技的温度,正一步步照进现实。
![]()
来源:8099999《街头巷尾》
记者:王婧 摄像:刘长所
编辑:李莹娜
编审:林帅超
终审:李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