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大妈今年76岁,退休后一直在社区做志愿者,闲暇时经常和老姐妹们一起讨论健康秘诀。
每次体检,身边总有人拿着自己的体重单反复琢磨:“是不是瘦点才长寿?”“胖一点是不是更有福气?”
一天,许大妈的老邻居王叔突然说:“你看我儿子天天给我减肥,其实我觉得太瘦反而没劲。”旁边的医生听后微微一笑,问:“你们觉得,75岁以上,到底什么体重最健康?”
![]()
这样的争论,大多数上了年纪的人都经历过。但问题的答案,远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有的人瘦小精干,行动轻快,却常常生病;有的人微胖,看起来反倒精神好。体重真的是“长寿的风水线”吗?
医生和权威研究又会给出怎样的答案?或许,关于多大年纪配多少斤体重,你的认知今天要被颠覆了。
75岁以后,体重究竟有多重要?答案隐藏在一组组数据背后,也藏在无数老年人的生活细节里。有人说过胖不健康,有人说过瘦难长寿,可专家强调,“标准体重”其实随着年龄悄然变化。本文将带你掀开谜底,尤其是第3点,常被大家忽视。
很多人一说到健康,脑海中总浮现年轻时的“理想体重”:BMI维持在18.5~24细腰长腿最健康。但步入老年,情况发生了变化。
权威期刊《柳叶刀》(The Lancet)曾发布一项涉及32万余老年人的专项研究,发现上了75岁,体重偏低(BMI<20)的老人,因慢性病和并发症致死的风险竟然高出正常体重群体约32%。
而适度超重(BMI23~27)的人,疾病风险反而下降,但BMI超过30则心血管病风险又会上升。
为什么会这样?专家解释,随年龄增长,脂肪和瘦体重逐渐下降,骨质疏松、肌肉减少,都让身体变得脆弱。
![]()
如果体重过低,哪怕只是普通的感冒、腹泻,都会引起体力大幅下降,恢复慢,甚至更容易诱发衰竭。而适度脂肪储备,能在疾病、应激时为身体“兜个底”,也有助于免疫力维持。
更值得关注的是,北京协和医院老年科团队针对我国50岁以上老人的随访结果显示,体重指数(BMI)在24-27区间的老年人,死亡率最低,且生活自理能力更好。远超常见“年轻标准体重”的那一档。所以,别再一味追求瘦,这恰恰不是长寿的密码。
步入老年,身体各项机能出现自然变化,合理体重就是稳定健康的“压舱石”。美国医学会在一项历时10年的随访研究中发现,75岁以上适度超重的老人,因疾病导致住院、跌倒、骨折的概率分别降低13.8%、14.9%和9.7%。
维护合适体重,可以为老年人带来:
更高的免疫力。脂肪虽不是越多越好,但BMI在24~27的人群,免疫相关疾病发病率下降了约17%,面对感染恢复力更强。
降低全因死亡风险。据日本厚生劳动省专项报告,BMI在“老年宜居区间”的老人,5年生存率高达92%,高于偏瘦和严重肥胖者。
![]()
减少跌倒和骨折。BMI过低,肌肉量减少,平衡能力下降。体重在科学区间的老人,跌倒导致严重骨折的概率会低得多。
保持足够体能和生活质量。体重过轻的人,往往伴随蛋白质摄入不足,难以负担日常活动,长期容易出现衰弱综合征。
值得一提的是:体重过重也不能掉以轻心。BMI超过28、腰围异常增加(男性≥90cm,女性≥85cm)则提示中心性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风险就会上升。
医生建议,75岁以上老年人以BMI(体重kg/身高米²)计算标准。最宜在24~27之间,如身高1.60米,体重应该在61.4公斤~69.1公斤左右。比年轻人宽松,但不应下探到20以下,也不宜超过27。
想要维持在最佳体重区间,这3招很重要:
适度补充优质蛋白:如鸡蛋、瘦肉、豆制品、奶类,每天摄入总量不得低于1-1.2克/公斤体重,老年人更需关注蛋白质吸收,预防肌肉流失。
![]()
均衡饮食不节食:粗细搭配、四季有鲜、主食不过度精细、餐餐供能充沛,避免长周期单一饮食和盲目清淡,必要时由营养师制定食谱。
坚持适量运动:快走、广场舞、健身操,每周不少于150分钟有氧运动,结合弹力带训练防止肌肉萎缩,适当晒太阳维持骨密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