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西安南郊的秦始皇祖母夏太后陵园内,一段跨越两千年的生物密码被现代科技成功破译。2025年11月8日,中国科学院付巧妹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细胞》发表突破性成果:通过古DNA测序技术确认,陵墓第12号陪葬坑出土的长臂猿遗骸属于冠长臂猿属的全新物种,这一发现为东亚灵长类演化史补上了关键拼图。
2004年的考古发掘中,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夏太后陵东南侧12号坑发现了令人惊异的动物殉葬群。与常见的陶俑不同,这个长7米、宽2.4米的陪葬坑内整齐排列着豹猫、猞猁、亚洲黑熊等珍奇异兽的骨骼,其中一组保存完好的长臂猿骸骨尤为特殊。考古人员同时发现了青铜铁链和精美食具,暗示这些动物生前曾被精心饲养。2018年,中英联合研究团队通过骨骼形态学分析,将其命名为"帝国君子长臂猿",认为这是长臂猿科的新属新种。
![]()
古DNA技术的突破让研究迎来转机。付巧妹团队从长臂猿臼齿中成功提取出距今约2200年的古DNA,通过新一代测序技术获得全基因组数据。比对结果显示,这种体长约70厘米的灵长类并非独立新属,而是冠长臂猿属下的新物种。基因组分析揭示了重要细节:其遗传多样性极低,暗示种群规模较小;与现存冠长臂猿的分化时间可追溯至约180万年前,正值第四纪气候剧烈波动时期。研究人员推测,秦岭以北的栖息地萎缩可能是导致其灭绝的关键因素。
这项发现改写了中国灵长类分布史。现代冠长臂猿仅分布于云南、广西等北回归线以南地区,而帝国君子长臂猿的出土证实,战国末期关中地区仍存在适宜长臂猿生存的生态环境。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吴东东研究员指出:"渭河流域当时可能覆盖着亚热带森林,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2-3℃,这与《诗经》中'终南何有?有条有梅'的记载相互印证。"更引人深思的是,该物种在秦汉之际突然消失,恰与关中平原大规模开发的时间重合,为研究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提供了典型案例。
从考古学视角看,12号陪葬坑堪称战国时期的"皇家动物园"。山东大学考古学家教授分析:"青铜锁链证明这些动物属于驯养个体,丹顶鹤象征长寿,猛兽彰显权力,而长臂猿可能因其聪慧温顺成为宫廷宠物。"出土器物上的铭文显示,夏太后生前建有专门饲养异兽的"灵囿",这种将宠物殉葬的习俗,与《周礼》记载的"刍灵"制度一脉相承,体现了"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值得注意的是,同期的河南永城梁王墓也出土过类似猿类骨骼,暗示驯养灵长类动物或为当时贵族阶层的新风尚。
技术层面,该研究创造了多个"首次":首次对东亚地区两千年前灵长类动物进行全基因组测序,首次建立古代长臂猿的分子系统发育树,并为古DNA污染防控提供了新范式。研究团队采用"分子手套箱"技术,在负压洁净环境中完成样本处理,将现代DNA污染率控制在0.03%以下。中山大学李仕琼教授强调:"牙齿釉质的保护使DNA片段保存度超预期,我们甚至能检测到毛色相关的MC1R基因变异,推测其毛发呈浅灰色。"
该成果引发国际学界强烈反响。剑桥大学古生物学家特丽莎·斯蒂尔评价:"这如同打开时空胶囊,不仅发现新物种,更揭示了人类文明扩张与物种灭绝的深层关联。"美国《科学》杂志在专题报道中指出,中国团队开创的"考古基因组学"方法,为研究博物馆藏品中的疑难标本提供了新思路。随着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启动新一轮多学科合作研究,更多湮灭在历史长河中的生物密码有望被破解。
站在科技与人文的交叉点,这项研究的意义远超生物学范畴。帝国君子长臂猿的悲剧命运,既是环境变迁的见证,也是文明演进的注脚。当现代人凝视这些曾跳跃在宫墙柳枝间的灵长类骸骨时,或许能更深刻地理解《孟子》"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的生态智慧。正如论文通讯作者付巧妹所言:"古DNA就像时光机器,让我们得以与灭绝物种对话,这种对话最终指向的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恒命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