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美国、日本与荷兰的算盘彻底落空,原本企图联手遏制中国科技进步的步伐,却未曾料到,中国在多重围堵中非但没有退缩,反而强势崛起。
有人说最精彩的爽文是中国的发展历程,这话一点不假。越是遭遇打压,越能激发出惊人的突破能力。曾经被视为顶尖技术象征的进口光刻机,如今在中国自主创新面前,可能只剩下“废铁”的命运。
我们究竟是如何让这些高价设备失去战略优势的?美日荷三方又为何在这场科技博弈中节节败退?
![]()
时间回到2019年的中国,5G技术迎来爆发式增长,华为手握全球近四成的5G标准必要专利,成为行业领头羊。
其高端智能手机销量迅速攀升至全球第二,通信设备与终端产品双线告捷,眼看就要在全球科技版图上占据主导地位。
![]()
这一势头立刻触动了将科技霸权视为核心利益的美国神经。美方迅速以“国家安全”为由,对中国半导体产业链发起全面打击。
数十家关键科技企业被纳入“实体清单”,禁止美国公司向其出售芯片或转让核心技术,直接切断了华为的核心供应链。
![]()
不仅如此,美国还积极游说盟友构建封锁联盟,意图从源头掐灭中国在高端制造领域的希望。
到了2023年,一个针对中国的“半导体封锁三角”正式形成——由美国主导、日本和荷兰协同执行,目标直指半导体制造的核心命脉:光刻机。
三方分工明确,精准打击中国迈向先进制程的关键环节。
![]()
其中,荷兰ASML是全球唯一能够生产7纳米以下EUV光刻机的企业。它于当年3月宣布管制计划,并在6月全面实施,彻底停止向中国出口EUV设备。
即便是相对成熟的DUV光刻机,出口审批也被层层加码,不仅流程拖沓,还要求提交详尽的用途说明和最终用户承诺书。
![]()
多年以来,国内多家晶圆厂面临有钱买不到设备的窘境,不少项目因设备不到位而被迫延期。
缺少EUV光刻机意味着中国企业无法涉足5纳米、3纳米等尖端工艺节点,只能长期停留在28纳米及以上成熟制程领域。
与此同时,国际领先企业已实现3纳米芯片的大规模量产,技术代差一度被迅速拉大。
![]()
在荷兰出手的同时,日本则牢牢掌控着半导体材料的供应通道,对光刻胶、电子级高纯硅、氢氟酸等关键原料实施严格出口限制。
当时全球超过90%的高端光刻胶、70%以上的电子级高纯硅以及80%的电子级氢氟酸产能集中在日本信越化学、JSR等几家企业手中,国内厂商几乎没有替代选择。
![]()
2022年,长三角地区一家主流晶圆厂因日本断供光刻胶,当天便被迫关停两条28纳米生产线。
库存仅能支撑十天,为了应急,企业不得不通过中间商以原价三倍的价格采购原材料,单月损失超过两亿元人民币。
这场危机让整个行业深刻体会到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痛苦。
![]()
美国自身也在不断升级技术壁垒,频繁修改芯片设计规范、测试标准和认证流程,步步紧逼,试图彻底封死中国通往先进制程的道路。
他们的逻辑非常清晰:只要控制住光刻机这类核心装备和关键技术,中国就只能停留在中低端市场,永远无法实现超越。
![]()
然而,封锁越严密、压制越强烈,中国自主研发的动力就越旺盛。
2025年5月,一则重磅消息震动全球半导体界:中国自主研发的28纳米DUV光刻机成功交付中芯国际。
这不仅一举粉碎了“中国造不出高端光刻机”的谬论,也为全国晶圆厂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更使得美日荷苦心经营的封锁体系瞬间变成一张脆弱的“纸网”。
![]()
目前,该型号光刻机已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月产量达到15台。
首批20台设备一经下线即被抢购一空,长江存储计划用其扩产3D NAND闪存芯片,华虹半导体的订单已排至年底。
![]()
这种“中国速度”引发了荷兰半导体行业的剧烈震荡。ASML联合荷兰半导体设备协会向政府提交报告,呼吁放宽对28纳米及以上制程DUV设备的出口管制。
理由十分现实:“技术封锁已无法阻止中国自主发展,反而导致欧洲企业错失全球最大单一市场的商业机会。”
![]()
而光刻机的突破仅仅是起点,在半导体制造这条精密链条中,光刻胶同样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材料。
作为光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显影介质”,光刻胶如同光刻机的专用“油墨”。激光必须透过它才能在硅片上刻画出精细电路图案。
其纯度与感光性能直接影响芯片的精度与良品率,尤其是用于7纳米以下工艺的EUV光刻胶,需达到99.9999%以上的超高纯度,技术门槛极高,极少有企业具备研发能力。
![]()
在国产技术取得突破前,全球95%的高端光刻胶市场由日本JSR与东京应化垄断。
国内晶圆厂采购完全依赖进口,国产化率不足1%,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
转折点出现在南大光电的技术攻关中。
历经八年持续投入与研发,该公司成功实现两款ArF光刻胶的量产。其中一款适用于28纳米至55纳米逻辑芯片制造。
另一款更为先进,可满足128层3D NAND存储芯片的生产需求——这曾是日本JSR独家掌控的技术领域。
![]()
2025年,南大光电将年产能从20吨提升至50吨,扩产完成后立即接到大批订单。
中芯国际与长江存储联合订购30吨,订单已排至2026年夏季。
随着国产光刻胶批量供应市场,日本企业被迫下调同类产品价格15%至20%,过去“延迟交货、溢价销售”的强势姿态荡然无存。
![]()
在设备与材料双双取得突破的同时,中国开始在产业链上游掌握主动权,稀土成为反制外部压力的重要战略资源。
虽然稀土元素并不稀少,但在分离提纯与高端应用方面,全球仅有少数国家具备完整能力。中国承担了全球90%以上的稀土精炼任务。
![]()
ASML的EUV光刻机中,光学系统高速运行离不开特定稀土材料。加入镧、铈后,组件能量密度提升30%,并能承受高频振动,确保设备连续稳定工作72小时以上。
![]()
光刻机内部的精密传感器更是依赖铽、镝制成的磁致伸缩材料。这种材料可将微弱磁场变化转化为纳米级机械位移,帮助系统实时校准镜片位置误差,保障光刻精度达到0.1纳米级别。
可以说,若无稀土材料支持,ASML的EUV光刻机将无法维持各部件协同运作,沦为无法生产的“技术空壳”。
![]()
2025年10月,中国正式发布针对稀土、锗、镓等关键金属的战略出口管制政策。
政策效果立竿见影:ASML部分EUV光刻机产线因稀土供应短缺被迫推迟交付;日本半导体企业的原料成本上涨30%。
原本处于进攻态势的美日荷三国,开始陷入“有技术无材料”的尴尬局面,攻守之势悄然逆转。
![]()
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使中国半导体产业真正挺立于世界舞台。
中国连续三年位居全球半导体专利申请量榜首,在光刻、蚀刻等核心技术领域的专利占比突破25%。
如今,南大光电、上海微电子等企业的高端产品已进入台积电、三星的供应链体系,标志着国际认可度的全面提升。
![]()
面对现实,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一年内三次发声,呼吁调整对华出口限制政策。
甚至公开承认:“封锁未能遏制中国发展,反而催生了一个更具竞争力的技术对手。”
![]()
从光刻机到光刻胶,再到稀土战略调控,中国用十年时间完成了发达国家耗时三十年才走完的产业升级之路。
这场无声的“咽喉之战”证明:外部封锁或许能暂时延缓进程,但终究无法阻挡一个民族追求自主创新的坚定意志。
![]()
参考消息: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