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宣布了一个“大消息”:每个美国人至少能拿到2000美元——当然,高收入人群除外。用他的原话说,就是“一言不合就发钱”。听上去令人振奋,但钱从哪里来?特朗普理直气壮地回答:来自关税。他说,反对关税的人都是傻瓜,因为关税让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富有、最受尊敬的国家,通胀几乎为零,股市创下历史新高,每年收入数万亿美元,甚至很快就能开始偿还37万亿美元的巨额债务。用特朗普的话说,关税万能,美国的钱多得用不完。听起来很美,但现实可能并不这么简单。
为什么要发钱?原因至少有两个。首先,这是向美国最高法院传递信息的信号。最高法院正在审理关税案件,特朗普对此焦虑万分。他早就直言,这次裁决关系美国“生死攸关”。胜诉,特朗普关税就合法,财政和国家安全局势稳固;失败,美国面对长期“占便宜”的其他国家就会毫无抵抗力。尽管最高法院大多数法官偏向共和党,其中三名还是特朗普提名的,但关税争议太大,法律依据不足,总有被叫停的可能。特朗普的发钱动作,显然是在向最高法院施压:你要是挡关税,这2000美元就拿不到了。顺便,他还在推文里质问:总统可以停止与外国贸易,却不能征收关税保护国家安全?美国建国先贤们到底是怎么想的?
![]()
第二个原因,是安抚国内民众。美国政府停摆已超过一个月,每天刷新航班延误记录,工厂停工,公务员无薪上班,很多人已经陷入生活困境。2000美元的刺激支票,至少可以缓解部分压力,让民众觉得“国家还有钱”。这不仅是经济手段,也是政治手腕:用发钱稳民心,同时让民众向民主党和最高法院施压,如果阻挡特朗普关税,2000美元就泡汤。
美国人的态度分裂明显。支持者欢呼雀跃,觉得特朗普有手段,一言不合就发钱;反对者则冷静甚至愤怒,纷纷在社交媒体下留言:谎言,谎言,谎言……有人质问关税的钱从哪来,美国人民承担了成本,这根本不是额外的财富。也有人批评特朗普混淆视听,想用经济刺激的名义增加财政赤字,却曾批评拜登这样做会加剧通胀。历史的讽刺感显而易见:批评别人的剧本,自己重复上演。
![]()
不得不承认,特朗普有几项特点让人不得不佩服。首先,他懂新媒体。每一次重大消息,都能精准引爆舆论,流量杠杠的,比传统主流媒体强得多。英国BBC曾因剪辑特朗普新闻误导民众,老板被迫辞职,他还不忘痛批“特别不诚实”。其次,他会玩手腕。面对国际盟友、国内对手,甚至最高法院,特朗普总能通过推文和行动施压,制造心理影响。最后,他够拼。将近80岁的人,每天几乎都有记者会,几十条推文连轴转,高尔夫球场上生龙活虎,让美国政府停摆的现实与他的精力形成鲜明对比。
发2000美元,不只是简单的经济行为,更是权力游戏的心理战。悬而未决的承诺,比言语更具压迫力,把最高法院架在火坑上,也让民众和对手都在等待中焦灼。特朗普懂得制造焦虑,也懂得抓住每一次舆论机会,这种能力让人不得不承认:无论爱恨,他都是美国政治舞台上最独特的存在。
在美国,政治已越来越极化,事实往往让位于立场。支持者觉得特朗普做得对,反对者觉得一切都是胡搞。然而,不管你怎么看,特朗普的社交媒体天天在怼天怼地怼全世界,也怼民主党、怼拜登、怼最高法院,他用极端方式掌控舆论节奏。2000美元的刺激支票,看似简单,背后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和经济双重手腕。
![]()
特朗普的策略也透露出一种美国政治的常态:无论政府停摆多严重,无论经济形势多糟糕,政治人物总会用大新闻、大动作,吸引眼球、稳住支持者、施压对手。发钱、放推文、打高尔夫,这些日常操作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种奇特的政治景观。美国人民在欢喜与质疑之间摇摆,而特朗普在风口浪尖上,一如既往地掌握节奏。
发钱,是安抚,也是施压;是政治表演,也是经济操作。特朗普把关税、最高法院、政府停摆、民众期待都揉在一起,用推文和承诺撬动全局。历史会记住,这样的总统,既是舆论大师,也是权力游戏的高手。美国社会或许对这种行为褒贬不一,但在全球眼中,这样的操作无疑让特朗普的名字,每隔一段时间,就再次霸占头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