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了一份文件,部分二级及以下医院要转型成康复医院、护理院。消息刚出来,不少人心里就犯嘀咕:医院都改行了,以后生病找谁看啊?
其实这次调整背后,我国65岁以上老人已经达到2.2亿,占总人口的15.6%,咱们国家已经正式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了。这么多老人需要康复护理服务,可传统医院还在忙着抢救、治疗急性病,需求和供给根本对不上。
那么,这场变革到底图个啥?老百姓以后看病会更方便,还是更麻烦呢?
![]()
医院为啥要转型?
想弄明白医院为啥非要转型,我们先从账本说起。2020 年全国 20 个省份的公立医院都出现了亏损,这个比例超过六成;就连 753 家三级医院里,也有 43.5% 在亏钱。
民营医院的情况更糟,2021 年全国 2.35 万家民营医疗机构加起来亏了 1300 亿,平均每家要亏 553 万。这几年受疫情影响,已经有 2000 多家民营医院没能撑下去。
![]()
亏损背后有大环境的影响,但更关键的是医院自己没找准定位。过去十几年,医院一直在疯狂扩张床位,到 2023 年全国医院床位已经突破 800 万张,比前一年多了 17 万张。可床位多了,政策却在变,取消了药品加成、带量采购、医疗反腐接连推进,医院以前靠财政拨款和那些不正规收入过日子的时代,早就过去了。
还有个重要原因是人口结构变了。现在全国 60 岁以上人口超过 3.1 亿,占总人口的 22%。这些老人更需要的是康复、护理、慢性病管理这类服务,可医院至今还在用治疗急性病的老模式。一边是老人想住院做康复却找不到床位,一边是医院病房空着没人住。这种资源错配再不调整,医院真的只能等着倒闭。
![]()
医院怎么改?
这次改革不是一刀切,而是分三个层次调整。简单说就是,基层医院管日常看病,二级医院走特色路线,三级医院专攻疑难杂症。
先从基层医院的变化说起。以前,社区医院在大家眼里就是“开点感冒药的地方”,没啥大用处。现在政策要求,社区医院必须配齐诊疗常见病、慢性病的设备。血常规检测仪、超声设备、心电图机这些,都得有。而且家庭医生团队要实现全覆盖,让居民身边都有医生。
![]()
更实在的是,大医院每年必须派专家到社区坐诊,次数不能少于40次;基层医生每年也要去大医院进修,时间不低于200学时。这意思很明显,就是要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上病,而且能看得好。
医保政策也在帮着引导大家去基层看病。在社区医院看病,报销比例比在大医院高5%-10%。要是得了慢性病,一次能开3个月的药,不用每个月都跑医院。
更关键的是,检查结果能互认——在社区做的检查,到大医院也能直接用,不用重复花钱做检查。对老百姓来说,测个血压、调调药量、开点常用药,在社区医院就能搞定,又省时间又省钱。
![]()
我们接着看二级医院的出路。过去,二级医院特别尴尬,大病看不过三级医院,小病又比不过社区医院,患者没多少,资源也浪费了。这次改革明确了,二级医院要走“专科化”路线。要么变成康复医院、骨科医院这类有特色的机构,要么重点做老年病、儿科这些比较短缺的专科。
医院转型不是空话,举个实际例子。东莞南城医院以前是当地最小的镇街医院,后来找准方向专攻肝胆专科,还挂上了 “东莞市肝胆医院” 的牌子,成了全国第四家公立肝胆医院。现在 40% 的患者都来自外市甚至外省,高难度手术的占比也从 2022 年的 46.77%,涨到了 2024 年的 62.04%。
![]()
还有些二级医院把重心放在康复和老年病上。上海虹口区有家老二甲医院,转型成三级康复专科医院后,建了 3000 平米的康复中心,搞起 “临床 + 康复一体化” 服务。没想到才转型 3 个月,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就下降了 10%。
再说说三级医院的调整。大医院里,30%以上的患者都是来看感冒、拉肚子这些小病的,这严重占用了宝贵的医疗资源。政策要求,从2025年起,三级医院普通门诊量占比要降到40%以下,把号源留给肿瘤、心外科、器官移植等专科的患者。
![]()
同时,三级医院要牵头组建“医联体”,和周边的医院组成医疗团队。要是你在社区医院查出肺结节,社区医生能直接联系大医院的专家远程会诊;需要做手术,就能优先安排床位;手术后,再转回社区医院做康复。这样一来,既不浪费大医院的资源,老百姓也能享受到连贯的治疗服务。
转型能带来啥?
这场改革不只是医院换个牌子那么简单,还有些“看不见的好处”正在慢慢落地。
![]()
第一个好处是医生能更专心看病了。上海、江西等地已经在裁减医院的行政后勤人员,裁减比例达到 30%。而且全国都在推广三明医改模式,一线医护人员的绩效最高能翻 1.4 倍,晋升不卡行政级别,更看重临床能力。医生收入上去了,晋升也公平了,自然能把心思都放在给患者看病上,不用分心搞行政、拼业绩。
第二个好处是医养结合更方便了。政策要求,从 2025 年起,二级及以下医院可以直接转型为康复医院、护理院;二级以上医院必须开设老年医学科。这些科室里,不仅有专业的医疗设备,还装了轮椅坡道、辅助洗浴设备,真正实现了 “看病 + 养老” 一站式服务。
![]()
第三个好处是数字化服务能省不少时间。所有医院都要开通线上服务,在线问诊、预约检查、药品配送这些功能必须配齐。现在不少地方已经能实现医保线上支付,看完病在手机上点几下就能缴费。慢性病患者需要的药,医院能直接寄到家里,不用专门跑一趟医院。对上班族和行动不便的老人来说,这些数字化服务能省不少事。
![]()
改革会不会走样?
可能有人会说“现在社区医院还是看不了大病”“有的二级医院设备还是跟不上”。这里要提醒一句,改革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下子就完成。卫健委已经定了时间表,2025年完成基层医院的能力提升,2026年实现二级医院专科转型全覆盖,2027年建成完善的分级诊疗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投入也在跟上。对基层医院,财政会补贴设备更新和医生培训的费用;对二级专科医院,会给运营补贴和科研支持。东莞南城医院就是靠政府支持,建成了院士工作站、胆石研究所等六个创新平台,科研水平大幅提升。这些投入会慢慢转化成老百姓能实实在在感受到的变化。
![]()
这次医院转型,本质上是让医疗资源用在刀刃上。以前是“不管啥病都往大医院挤”,既累了自己,又浪费了资源。
以后就是“小病去社区、专科病去二级医院、大病找三级医院”,每类医院都有自己的专长,老百姓看病能少走弯路、少花冤枉钱。
家门口的医院能办的事越来越多,挂号不用熬夜抢,检查不用重复做,看病花的钱也更透明。只有让医疗服务真正贴近普通人的需求,这场改革才算真的成功了。
信息来源:
新华网-《守护“夕阳红”!我国开展为期3年的医养结合促进行动》
国家卫生健康委网站-《关于开展银发医养行动的通知 解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