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衢州市地处浙皖闽赣四省边际,历来有“四省通衢,五路总头”之称。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衢州医院(衢州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陈成水看来,衢州市人民医院也应通过加强自身建设,成为四省边际的中心医院,从而提升整个区域的医疗服务水平。
![]()
“这不仅是一个战略目标,还是医院发展所面临的现实课题。”陈成水认为,其中的关键在于建好医院诊疗服务的高地,形成核心能力,同时通过自身的高水平医疗技术,带动周边城市共同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能力。
![]()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衢州医院(衢州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陈成水
突出“为我所用” 发力人才团队建设
“人才是高地建设的核心。”陈成水说,“但求所用,不求所有。这是我们的用人原则。”
为吸引全国乃至国际顶尖人才,医院针对性地采取“柔性合作+全职引进”模式,先后引进32个高水平团队。“只要是能解决临床现实问题的人才,我们就全力争取与其达成合作,不要求其长期驻院。”陈成水解释道。
与此同时,医院同步发力自身人才团队建设,持续夯实内生动力。医院制定明确制度,要求中级及以上职称的临床医师每5年累计完成6个月以上进修,进修成果与职称晋升直接挂钩。
“我们会尽可能为医护人员争取到专业排名全国领先的医院进修的机会,进修期间院内待遇维持不变。”陈成水强调,这样的举措,正是希望保障人才基本生活、打通职业发展通道,切实激发医护人员的学习热情与创新动力。自2021年以来,医院累计引进具备硕士或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人才327人,这一数量已超过此前十年的总和。
![]()
陈成水书记带领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团队成员查房
专注技术提升 驱动服务能力跃升
“我们始终不愿看到患者因疑难杂症,不得不千里迢迢前往杭州、上海等地求医,所以希望把高精尖技术引进来、用起来。”陈成水坦言,对于衢州市人民医院而言,核心技术能力是撬动医疗服务水平升级的关键支点,更是将优质医疗服务带到百姓“家门口”,让本地患者免于奔波的根本保障。
为将技术提升从“零散探索”转向“系统推进”,医院构建了全链条工作机制。每两周定期召开的技术专题推进会,已成为医院医务部、科技处、信息与医学工程部等多部门协同联动的“议事平台”,会议聚焦疑难危重症诊治中的技术瓶颈,逐一明确突破路径。在此基础上,医院进一步完善“科室初审—专家评议—部门准入—临床应用—效果评估”的新技术管理闭环,确保每项技术从研发到落地都有规范可循、有质量可控。2020年至今,医院累计开展新技术、新项目300余项。自2021年以来,医院四级手术量从每年3000多例增长到每年8000多例,病例组合指数(CMI)值从0.89升至约1.2。
在整体技术水平稳步提升的同时,医院更注重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技术生态,以差异化优势满足患者多样化的医疗需求。2023年,医院成功获批建设“内窥镜器械与技术开发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将目标锁定在内窥镜领域的技术瓶颈突破上——不仅要建立工程化研究平台,更要构建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的高效机制,攻克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让科研成果更快服务于临床。“临床需求就是我们的研发指令,只要临床有需要,我们就能在一个月内拿出产品样品。”陈成水的介绍充满底气。
目前,医院正全力推进基于极限成像技术的细胞显微内窥镜研发,该技术一旦应用于临床,将大幅减少诊断所需的活检次数,不仅减轻患者痛苦,更能推动内镜诊疗模式从“传统活检”向“精准成像”升级,让技术创新改善患者就医感受。
![]()
衢州市人民医院与衢州资源化工创新研究院合作共建生物医用材料联合创新中心
实施“4+X”计划 建设特色学科群
为强化学科发展的差异化优势,衢州市人民医院以“打造特色学科群”为核心目标,构建“4+X”学科发展体系,“4”大核心学科围绕“看见心肺运动”精准布局——“看见”对应眼科,“心”聚焦心脏大血管领域,“肺”主攻呼吸危重症方向,“运动”覆盖骨科及康复医学科,形成定位清晰、优势互补的核心学科矩阵。
![]()
陈成水书记指导青年医师开展呼吸介入操作
在核心学科基础上,医院通过内部深化融合,进一步释放学科潜力:一方面针对临床诊疗需求细分疾病类型,开设心力衰竭门诊、慢性腹痛腹泻门诊、心房颤动门诊等专科(专病)门诊,实现精准诊疗;另一方面打破学科壁垒,探索以系统疾病为中心的多学科协作模式,成立脑科中心、心脏中心、肿瘤中心、创口创面修复中心等跨学科平台,为复杂疾病患者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同时,医院积极推动外部高水平协作,实施重点学科“尖峰登攀计划”,与国内顶尖医院建立“引领—协作”合作格局:眼视光学科牵手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集团,心血管内科对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联合中日友好医院,骨科则与北京协和医院开展深度合作。
以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为例,该科为医院引进多项国内领先水平的呼吸介入新技术,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建立“气道急症快速诊治”通道,同时承接慢阻肺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国家慢阻肺病基层健康管理试点项目。今年,该学科联合院内医学影像、康复医学科等各专科的12位临床专家组成的以构建慢阻肺病全程管理体系为目标的慢阻肺病呼吸困难团队,入选浙江省首批“小而强”临床培育创新团队。
![]()
文:孙艺
编辑:王祎然
审核:孙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