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理财周刊》
最近ETF大热,有朋友问FOF是不是和ETF同类的产品,如果自己想追求更稳健的投资,是不是选FOF更好呢?
从形式上来看,这两者确实有相似之处,ETF是挑选符合特定策略要求的股票打包组合成一个基金产品,而FOF是挑选符合要求的基金打包成的基金产品,所以后者又被称为基金中的基金。
如果按照投资的逻辑理解,FOF应该是收益更稳健的产品,但似乎它并没有像ETF产品一样受到市场的追捧。根据Wind数据,2025年以来进入清算程序的FOF共计有27只,清算原因是产品规模过低、进而触发基金合同终止条款。如今,市场上的FOF产品究竟表现如何呢?
122只FOF徘徊在清盘边缘
自2017年首批公募FOF成立至今,已经走过了8年,产品数量达到515只,从数量上看似乎形成了一定规模。但数量的增长并未带来规模的同步扩张,FOF的整体体量始终显得单薄。截至2025年9月底,515只FOF产品的平均规模仅为4.08亿元。
在所有产品中,规模最高的富国盈和臻选3个月持有达到117.59亿元,成为行业内的头部标杆,但这样的佼佼者只是个例。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122只基金的规模在5000万元以下,而公募基金行业内,若连续60个交易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就将面临清盘风险。这意味着超过五分之一的FOF产品正处于清盘警戒线附近,随时可能因规模不足而退出市场。
产品波动超预期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FOF主要分为六类,股票型FOF以股票型基金为主要投资标的,风险和收益潜力均较高;偏股混合型FOF侧重配置偏股基金,股票资产相关的投资占比高;平衡混合型FOF则在股债相关基金间寻求均衡配置;偏债混合型FOF以债券型基金为主,辅以少量权益类基金;债券型FOF专注于投资各类债券基金,追求稳健;目标日期型FOF则会根据预设的目标日期调整资产配置,随着到期日临近逐步降低风险。
从具体业绩来看,股票型FOF数量最少,仅有6只,业绩表现两极分化,3只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为正,3只为负,最高年化收益率达到7%,但最大回撤也高达44%,风险极高但收益率并不能匹配风险。
114只偏股混合型FOF中,整体表现同样不理想,15只成立于2021年和2022年的产品至今年化收益率仍为负数,如成立4年的“民生加银积极配置6个月持有”,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为-7.28%,最大回撤高达49%。
49只平衡混合型FOF产品本应展现出更均衡的特性,但实际表现同样波动较大。在成立3年以上的平衡混合型FOF中,有3只产品成立以来的年化收益率为负,最高年化收益率为9.25%,最大回撤普遍超过15%,股债平衡属性并未充分体现。
200只偏债型FOF中,12只产品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为负,年化收益率超过5%的只有30只,占比仅为15%,但最大回撤超过5%的产品却超过了50%,稳健定位与实际波动形成反差。
29只债券型FOF表现相对稳健,年化收益率均值为2.57%,最大回撤均值1%,符合低风险产品的定位。
117只目标日期型FOF年化收益率均值为6.22%,最大回撤均值21.59%,对于追求长期稳健的投资者来说,这样的波动幅度可能超出预期。
稳健定位与现实矛盾的困境
从产品设计逻辑来看,FOF通过专业机构筛选基金并进行组合配置,本应通过分散配置平滑波动,降低普通投资者的选基难度,但从上述数据不难看出,实际投资情况与设计初衷存在一定偏差,多数FOF产品的波动并不小,专家选基金的优势并未凸显出来。
此外,FOF通常设有3个月到5年的锁定期,这意味着如果投资者买入后,在短期内无法及时更换或退出,流动性受到一定限制。同时,FOF还有一个明显的弊端,就是两次收取费用。投资者在购买FOF时,需要支付管理费和托管费;而FOF所投资的底层基金本身也会收取管理费和托管费。这种双重收费结构无形中侵蚀了产品的实际收益,尤其是在收益本就不高的情况下,费用对净回报的影响更为显著。
基于以上原因,目前FOF并没能获得市场认可,并不是无迹可寻。产品规模普遍偏小、业绩分化明显、流动性受限以及费用较高,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FOF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略显尴尬。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在考虑是否入手时,或许需要更加审慎地评估其风险收益特性及个人投资需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