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专题
2024年12月,中央社会工作部印发关于开展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的通知,要求各地坚持党建引领,把社区作为志愿服务的主阵地、主场景,聚焦基层治理、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探索“专业社工带领志愿者、志愿者协助专业社工”的融合发展模式,推动志愿服务在助力基层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全国各地纷纷展开相关探索,成效显著。
和众泽益特推出“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专题,为大家分享我们在落地过程中的实践经验与创新案例。
全国各地积极探索开展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试点工作。成都市聚焦“社区工作者+专业社工+志愿服务”三支队伍协同,旨在通过整合不同主体的优势,提升社区服务精准度和治理效能,不断回应新时代基层治理的新任务与新挑战。为摸清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志愿者队伍协同现状,有效提升基层治理工作效能,和众泽益在成都市彭州市社会工作部的指导支持下,开展专项调研。
本次调研,涵盖涉农村庄、城镇社区、园区型社区等多元形态,调研对象主要为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骨干、社会组织专业人员等。聚焦融合发展,重点厘清当前社区动员协调方法、各自分工角色、服务内容及擅长领域等,汲取基层激励的有效手段、向外链接资源的途径、动员撬动群众参与有效经验等。和众泽益将深度梳理基层的“土方法”“金点子”,总结提炼有效协同模式、机制,以期为基层力量参与社会治理提供参考借鉴。
农村地区受限于地理区位、资源匮乏、人员单一等,如何孵化培育内生力量,探索内生式“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路径与模式尤为重要。金城社区地处成都市桂花镇西北部山区,面对山区资源有限、治理需求增长、服务能力不足等突出困境,社区以“同在屋檐下”同心同向同行为核心理念,注重通过“传帮带”机制,坚持内生驱动,积极孵化培育本土组织,发挥社区社会组织、志愿者、社区企业等多元主体的互补联动作用,形成“社区统筹引领+社会组织专业赋能+志愿者执行参与”的协作链条,筑牢“人人有责、人人担责、人人尽责”的社区共同体。
首先,党建引领强化社区统筹管理,搭建治理“中枢引擎”。
为破解群众公共事务参与低,凝聚辖区多元力量,集聚众人智慧,由社区牵头,汇聚党员、社区社会组织、义工队伍等力量,搭建协商共治发展共谋平台。探索“党员献言+乡贤谏言+群众发言”的“三言”模式,寻求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的“治病良方”。
如何汇聚力量?
党建引领,以经济突破为撬动。从村民最为关切的经济议题出发,紧抓龙门山•柒村”精品民宿产业园及湔江河谷功能区打造机遇,成立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社区产业。以“村集体+村民+社会企业”的合作模式,成立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按照市场化运营管理逻辑,配齐资产管理公司、运营公司、劳务公司、服务组织等,组建成都方塘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彭州小石劳务服务有限公司、彭州市小石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形成经济发展体。通过系列举措,目前集体经济资产超亿元,人均增收2000余元,全村共享集体产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村民真切感受到腰包鼓起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村民、企业、能人队伍等力量自发凝聚在社区周围,形成中枢雏形。
如何存续力量?
线上+线下,搭建平台形成机制。1.搭建线上线下平台。开发“同在屋檐下”小程序,小程序内植入便民服务、志愿服务、就业信息、金城旅游、社区产业等板块,社区发布社区动态、活动信息、服务任务等,方便多元力量了解参与社区事务。线下依托阵地空间,定期召集多元群体参与发展共谋。
2.培养形成议事习惯。定期开展议事交流会、企业听声会,集聚智力,共同探讨社区发展思路,不断完善相互协作、主动补位、及时沟通工作体系,每个季度形成报告。按年度举办本社区乡村发展论坛,汇聚社区内外新老乡贤、精英代表等,社区总结社区年度工作内容及成效,共商共议来年发展规划。截止目前,已开展7期,齐聚100余名专家、青年人才等,超800人次青年参与。
如何发挥作用?
订单式服务,完善流程形成闭环。由社区指导社区社会组织、义工队伍等日常收集群众诉求,形成议题。按照“问题收集—多元认领—精准供给—定期反馈”工作流程,开展订单式服务。结合订单内容,行政性事务由社区安排社区工作者、协调资源等进行跟进解决,服务性事务由社区社会组织协调义工队伍等进行处理。按照诉求销号两周内“清零”KPI指标,实现“工作安排有人办、服务群众有人干”,及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先后组织发动党员群众投工投劳近30万元、3000余人次,带动社区群众开辟荒山80余亩,修建游步道1500余米,广泛征集社区治理、乡村振兴等方面意见建议上百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事项300余件。
其次,坚持内生孵化社区专业组织,补齐服务“人力支撑”。
由于社区面积广,人员分散,社区服务人手有限,有限的社区服务与多样化的居民需求之间始终存在着矛盾和局限。
如何提升服务专业度?
由社区孵化社会组织,专业的人做专业事。由于社区地处山区,吸引社会组织进驻服务较难,成本较高。因此,社区自主孵化成立小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培育本土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共12名,有效弥补社区工作者在社区治理供给服务的不足。为提升小石头社工机构能力,社区链接本土专业能力强的社工组织为其赋能培训,带领社工机构走出去学习先进经验,提升专业能力。
小石头成立后,充分发挥专业服务的“提供者”与“赋能者”作用,负责需求收集评估、活动策划设计、队伍挖掘培育、项目申请执行等事务。活用专业的手法与理论,为有需求的群众提供个性化、精准化服务,如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问题家庭的关系调适;链接外部专业资源,为社区提供专业培训指导;进行专业策划与执行,提升社区活动创意与品质。
如何满足群众多元需求?
由社会组织培育志愿队伍,补充力量注入活力。面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服务缺口依然存在。为进一步服务好社区内各类人群,满足群众多元需求。小石头联合社区搭建志愿服务中心,建立志愿服务管理制度,挖掘社区能人,登记个人特长,培育各类特色队伍。
组建爱心妈妈家政服务队伍,定期到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家庭进行家政服务;成立“技术能手”义工服务队,为村民提供技术指导、培训;
成立红白喜事乡帮客,开展喜事新办、厚养薄葬、丧事从简等移风易俗宣传,提供红白喜事办理帮助;
成立“社区小主任”、“银发学堂”、“红色帮帮团”等队伍,提供政策宣讲、便民服务、文化文艺、矛盾调处、环境整治等服务。
截止目前,志愿服务人数近400人。志愿服务中心接收到村民需求,由小石头进行需求研判及资源链接,协调志愿服务队伍进行服务,累计服务千余人次,群众满意度98%以上。为提升服务效能,小石头邀请外部专业师资,开展志愿服务培训。组织外出学习参访,了解优秀志愿服务队伍的服务内容、方式方法等。通过持续培育,社区志愿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社区志愿服务氛围越发浓厚。
最后,精准分类建设协同激励体系,激发循环“能量动力”。
为充分让社区各类主体在在社区治理中释放出更大合力,社区探索建立各类群体的考核激励机制,持续激发动能。
如何提升社区工作者效能?
创建立社区工作者考核体系。推行“强能力+每日晒+相互帮+每月评”干部“末位排名”素能提升机制,先后调整村组干部10人,持续优化队伍结构。实行“两委”成员“AB岗”轮岗制度,实行工作“日述制”,明确每日工作执行率100%、办结率95%以上的工作要求,提升干部发展治理效能和工作战斗力。
如何助推社会组织增效?
社区对本土社会组织进行分类监督管理。依照社区社会组织基本功能和性质,将目前金城社区社会组织划分为互利性和公益性,明确不同的工作服务范围,参与社区不同领域服务。为拓宽本土社会组织收入来源,社区内部形成循环体系,除政府购买服务的资金委托给本土组织承接外,社区鼓励引导产业、商户、集体经济等与本土组织合作,给予他们一定利益补偿和资金支持。如文化大院、银发课堂等空间运营、社区参观接待等。此外,社区积极将本土组织推向外界,承接邻近村、镇的相关服务。
如何营造人人志愿?
创新实施“全民积分制”。建立积分兑换机制,依托社区微基金与集体经济反哺,设立 50 万元专项积分池,激发村民志愿服务热情。年初,社区将50万元积分均分到村内每户,村民通过“劳动赚积分、积分兑收益”的方式,激活账户积分,进行兑换,兑换类别包括实物、岗位、服务等。除积分激励外,社区定期开展“好邻居”“最美志愿者”等先进典型评选,营造向上向善的良好社区氛围。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内在驱动力,真正实现“集体增收反哺社区,人人出力共建家园”的良性循环。
点评:在农村场域下,熟人社会的乡土治理逻辑在金城焕发新生。在这里“同在屋檐下,筑就共同体”成为汇聚多元力量协同发展的核心理念。在党建引领下,金城采用集团化、精细化、专业化的管理模式,探索引进来+走出去、市场+公益、社工+志愿、线上+线下等具体路径,在内生式的协同过程中,社区治理体系在重塑中得以不断完善,乡村振兴的发展动能持续释放。在诸多实践探索中“多元参与”不再仅仅是倡导,已转化为“协同联动”的丰富行动。
——和众泽益高级研究员张营
分享,点赞,在看;助力专业社工+志愿服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