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商场如江湖,能笑到最后的,从来不是最能“吹”的那一个。
上世纪90年代,河北出了个传奇人物,他是记者出身,却靠嘴赚到几十亿。
他喊出“别墅只要1588一平”,一天就收回200万。
他连拿四届河北首富,被媒体捧为“中国最敢说的地产商”。
![]()
可就在众人还在传他传奇的时候,他却带着儿子走进公安局,亲口说出那句:“我来自首。”
从辉煌到坠落,这位“满嘴跑火车”的大佬,给所有想一夜暴富的人,上了一堂残酷的现实课。
01
1952年,杨卓舒出生在河北一个普通教师家庭。因父母仰慕苏联英雄卓娅和舒拉,所以才给他取了“卓舒”这个名字。
不过,那时候的家庭条件,穷得要命,父亲因为种种原因被批斗,家里七八口人常常揭不开锅,饭桌上能有盘咸菜就是奢侈。
母亲一边带孩子,一边靠缝缝补补维持生活。杨卓舒的童年,是在饥饿和书本之间摇摆着长大的。
不过他脑子好,读书也拼,后来考进了河北师范大学。
毕业后进了报社,当上了记者,当时他可是拿到了“铁饭碗”,每月有稿费、有编制、有地位。
![]()
但杨卓舒不甘心。
他见惯了社会百态,也看透了当记者的天花板,他说:“再能写,也只是打工人。”
1993年,他咬牙辞职,借遍亲戚朋友,凑了十万块钱,决定创业。
有人笑他疯,说他“半老下海”,迟早折进去。
他却反问:“别人能发财,凭啥我不行?”
就这样,一个中年记者,踏入了地产江湖。
02
杨卓舒干的第一单,就惊掉了同行的下巴。
那年河北的房价,一般住宅都得两千多一平,别墅更贵。
可他偏偏反着来,打出的广告是,不收中介费,不搞抽奖,别墅只要1588元/平米,先到先得!
这一广告一登,全城沸腾,售楼处被挤得水泄不通,老百姓排队交钱。
短短几天,账上就进账200多万,一个月下来集资超4000万,这相当于他用十万本金,换来了几十倍的现金流。
![]()
可当房子建好,买家们傻眼了。
他们以为买的是独栋别墅,结果一看,是十几层的楼、普通户型,连院子都没有。
业主们围堵要说法,他却一摊手说:“合同上写的花园别墅,有‘别墅’俩字就行。”
这句话,直接成了他的招牌语,别人盖房,他盖噱头,别人看图纸,他看人心。
靠这套操作,杨卓舒一战成名,房地产圈多了一个“能把天聊塌”的狠人。
03
有了第一桶金,他的胃口更大了。
房价是浮动的,舆论是可以操控的,他懂公关、懂媒体,这让他在房地产江湖越混越顺。
1990年代末,卓达集团横空出世。项目一个接一个,房子还没建完,广告就铺满河北。
在“嘴强王者”杨卓舒的带领下,卓达的业务从石家庄扩到三亚,甚至打到北京周边。
2001年,他第一次登上《福布斯富豪榜》之后连续四年蝉联“河北首富”,巅峰时期个人资产高达47亿。
![]()
那时候的他,出门十几辆车开道,家里光保姆就雇了27个,九个伺候爹,十八个伺候妈。
公司秘书多达12人,出行排场比电影明星还大。
可他的野心,远不止于赚钱,他开始讲“梦想”。
在一次公开演讲中,他放出豪言,要把河北打造成超一流城市,还说要盖能容纳800万人的新区,要让中国人都住得起别墅。
然而,疯狂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04
杨卓舒有两个绝招,一个是忽悠投资者,另一个是笼络人心。
他懂得包装自己,要“正面形象”,要“社会责任”,要“慈善大佬”的名头。
于是每次出事,他都先捐钱。
地震灾区、助学项目、扶贫基金,都有他名字。
媒体一搜,中国十大慈善家、儿童公益奖、爱国企业家等头衔,可谓是铺天盖地。
但其实,他是表面风光,实则内里空转。
工人反映拖欠工资,供应商反映货款难要。
更糟的是,他搞出了一种融资套路,公司A抵押资产给公司B,再由公司B以名义项目向外融资。
实则左手倒右手,用“资金游戏”填旧坑。
![]()
他最疯狂的一次,是在山东某盐碱滩上搞“香水海度假村”项目。
那地连树都活不了,他偏说要建“东方迪士尼”。
广告打得比电影还热血,投资香水海,四年回本,还送房一套,还能助力中国梦。
结果无数普通人倾家荡产投入,有人卖房投资,有人借钱入局,最后连地基都没看见,钱就蒸发了。
2015年开始,欠债、停工、讨薪的新闻层出不穷。
银行起诉、法院执行、员工上访,一夜之间,河北首富变成了“老赖”。
但杨卓舒还在装镇定,甚至对外宣称:“我和俄罗斯签了6000亿大合同!”
这话说出去,全国都乐了,早知道,当年中国GDP才几十万亿,你一个民企签6000亿?
到2019年,连他自己都编不下去了。
在媒体追问、资金链彻底断裂后,杨卓舒带着儿子,主动走进公安局,递上自首书。
河北首富,从此沦为阶下囚。
05
杨卓舒的故事,看似荒唐,其实是中国企业史上一面真实的镜子。
他有过拼劲,也有过才华。
一个中年记者,能白手起家做成省首富,不可否认有能力。
但他的致命问题是,他把“营销”当成了“实业”,把“话术”当成了“实力”,把“泡沫”当成了“财富”。
在中国的房地产黄金年代,几乎所有人都在赌:赌地价、赌房价、赌时间,可杨卓舒赌的是人性。
他赌老百姓爱听“低价神话”,赌投资人相信大佬的慈善,赌银行、监管不会真查到底。
![]()
可最终,泡沫破裂,神话碎成尘埃。
他留给后人的教训很简单,靠忽悠起家的财富,终究会被现实收走。
你可以靠嘴赚第一桶金,但要想一辈子不倒,得靠良心和底线。
正如那句老话:挣钱的本事是天赋,不骗人则是修养。
杨卓舒有天赋,却忘了修养,他的故事,也许该被更多人记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