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跟孩子生气,他脑子还没长好
那个周二的黄昏,厨房里的砂锅正冒着热气。
我守着这锅山药排骨汤已经三个小时,看着汤汁从清变浓,香气从厨房飘到客厅。
墙上的挂钟指向七点,电话响了。
儿子在电话那头喘着气说:“妈,临时要改方案,今晚回不来了。”
我握着电话愣了一会,砂锅里的汤还在咕嘟咕嘟地冒着泡。
一、当期待撞上现实
深夜十一点,钥匙转动的声音格外清晰。
儿子拖着步子进门,看见我坐在沙发上,他愣了一下。
他的白衬衫领口有些皱,眼里带着血丝。
“妈,您怎么还没睡?”他的声音很轻,带着疲惫。
我原本想说的话突然就说不出口了。
这个画面让我想起三十多年前,我也曾这样深夜归家。
那时我刚参加工作,经常加班到很晚。
母亲总是坐在那张旧藤椅上等我,桌上的菜用纱罩盖着。
她从不说什么,只是默默地去热菜。
现在轮到我了,才懂得当年母亲的心情。
二、成长的时差
阳台上的三角梅是去年种的。
整整一年,它就那样半死不活地耷拉着叶子。
邻居老周看见,笑着说:“这种花就是这样,头一年长根,第二年才开花。”
果然,今年开春后,花苞一个接一个冒出来,现在开得正热闹。
这让我想起儿子上初中的事。
有段时间他迷上拆东西,收音机、闹钟、手表,见什么拆什么。
我气得要揍他,他爸爸却说:“让他拆,这是在长见识。”
果然,现在家里什么东西坏了,都是他第一个发现并修好。
后来我看书才知道,人的大脑要到二十五六岁才完全发育成熟。
特别是控制情绪和判断力的那部分,发育得更晚。
所以有时候,不是孩子故意气你,是他的“设备”还没完全到位。
三、换个方式说话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换了一种方式和儿子相处。
他加班晚归,我不再追问原因,只是在厨房留一张纸条:“汤在保温盒里。”
有时会在旁边画个笑脸。
渐渐地,他开始主动给我发消息:“妈,今晚别等我吃饭了。”
有一次他带同事来家里,那个年轻人看着我们之间的互动,羡慕地说:“要是我妈也能这样就好了。”
儿子拍拍我的肩,那动作很轻,却让我心里暖暖的。
我现在说话会注意把“你怎么又…”换成“是不是…”,把“你应该”换成“你觉得”。
这样小小的改变,反而让儿子更愿意和我交流。
四、先把自己过好
刚退休那半年,我整天围着儿子转。
直到有一天,他很认真地对我说:“妈,您能不能找点自己喜欢的事做?”
这句话点醒了我。
我开始去老年大学上课,学书法,参加社区的活动。
慢慢地,我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子,生活充实起来。
说来也怪,当我不再整天盯着儿子,我们之间的关系反而更轻松了。
他熬夜追剧,我在旁边看我的书;他点外卖,我偶尔也尝尝。
我们像两棵并排生长的树,各自有各自的空间。
五、时间给的答案
上周我们一起整理旧照片,儿子指着小学毕业照说:“妈,你看我那时候多傻。”
我笑了,想起他上五年级时,为了不留平头和我闹脾气,现在却会主动问我:“妈,这个发型怎么样?”
时间真的能改变很多。
现在的日常里,他在厨房洗碗,我会递过洗洁精;我看电视时,他会自然地把靠垫塞到我背后。
这些细微的互动,比什么大道理都让人温暖。
养孩子的过程,其实也是我们自己成长的过程。
我们教他们认识世界,他们教我们学会等待。
少一些急躁,多一些理解,时光自然会沉淀出最好的模样。
窗外夜色渐深,儿子还在书房工作。
我端了杯热茶放在他手边,他抬头对我笑了笑。
这个普通的夜晚,因为彼此的体谅而显得格外温馨。
或许,这就是最美好的相处之道:在岁月的长河里,我们互相理解,共同成长。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