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熊猫基地,除了备受瞩目的大熊猫,一群特殊的‘邻居’正演绎着生态和谐的动人故事。”新一期“蓉城‘五老’开讲啦”系列公益宣讲视频如期上线。本次宣讲嘉宾是蓉城“五老”宣讲员,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副研究员阙品甲,他带领蓉城青少年们来到了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实地探访大熊猫亲近的邻居——鸟类。
“这里凭借30年生态修复造就的多样化栖息地,已记录到262种野生鸟类,成为城市中名副其实的‘鸟类旅馆’。”阙品甲介绍,作为大熊猫的 “伞护种” 保护地,基地在守护大熊猫的同时,也为鸟类提供了理想家园。数据显示,夏季有16种鸟类在此繁殖,冬季78种鸟类前来避寒,春秋两季更有144种候鸟将其作为迁徙“服务站”,相当于成都每两种鸟类中就有一种曾在此安家或驻足。
其中,全球极危物种青头潜鸭的现身尤为引人注目。这种数量比大熊猫更为稀少的“潜水健将”,潜水时长可达十多秒,休息时保持睁眼警觉的独特习性。这种独特习性,彰显了青头潜鸭对栖息环境的苛刻要求,也因此印证了基地生态环境的优越。基地内还栖息着3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31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它们与大熊猫形成了奇妙的共生关系:小鸟叼走熊猫脱落的毛发筑“羽绒被”,捡食残留的竹叶和食物残渣充当“清洁工”,实现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作为鸟类专家,阙品甲给蓉城青少年们带来了实用观鸟指南。“你不需要专业的设备,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热爱自然的心就足够了。”他鼓励孩子们用观察日记记录鸟类的模样、叫声与行为,“多多留意身边的动静:水面的涟漪,树梢的颤动,空中的鸣叫......这些都可能是我们的鸟类邻居在向你打招呼。”
最后,阙品甲呼吁,观鸟时应身着素色衣物,保持安静,不打扰鸟类生活。保护鸟类无需宏大举动,多一份关注、少一份打扰,就能让成都的天空持续回荡鸟语花香。“让我们行动起来,一起守护这些会唱歌的邻居,让成都的天空永远充满鸟语花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