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来谈谈交易策略。本文我将分享5个我自己正在用或曾经用过的交易策略。每一个策略都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相互结合使用。
每个交易策略都由多个“共振因素”组成,用来提供更稳健的交易信号。当然,你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添加更多触发条件或筛选标准。
交易策略#1:均线交叉系统(带RSI辅助)
第一个策略是一个“均线交叉系统”,并结合RSI指标作为趋势过滤。
我通常使用20周期和40周期的SMA(简单移动平均线),不过你也可以尝试其他组合。以下是一些参考:
![]()
我使用14周期的RSI指标作为趋势方向的辅助判断。当RSI高于50水平线(橙色线)时,只关注看涨信号;当RSI低于50水平线时,只关注看跌交叉信号。
让我们看下面的示例图,我将通过4个要点来说明这一策略的运作原理:
1. 短期均线向上穿越长期均线时,出现看涨信号。这代表短期价格开始高于长期价格,意味着市场动能转强。
2. RSI此时位于50线上方,说明当前趋势确实偏强,这时可以顺势跟进看涨信号。如果均线交叉显示做多,但RSI仍低于50,那么就不应进场。RSI在这里起到一个过滤作用。
3. 接下来,在图中出现新的看跌交叉。尽管之前均线有靠近但未真正交叉的时刻,交易者必须耐心等待确认的交叉信号。
4. 当这次均线完成下穿时,RSI也同时跌破50,这进一步确认了看跌信号。
当然,你还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增加更多条件。比如:交易者可以添加趋势线突破或水平支撑/阻力突破的确认。或者再加一条更长周期的均线,用来判断整体趋势方向。这样的组合能让策略更加稳健,也更符合不同交易风格的需要。
![]()
我在下面为你整理了更多的交易案例研究。
在点(1)处,均线出现了看涨交叉。虽然在此之前,价格已经在均线上方运行,但你必须等待均线真正发生交叉。当均线完成交叉时,RSI指标也已经位于50水平线上方,从而确认了这一看涨趋势信号。
到这里,你应该已经能理解系统的逻辑,并明白在点(3)和(4)是如何形成看跌信号的。
不过,我并不建议你直接盲目地开始用这个方法实盘交易。相反,应该先在模拟账户上测试,去体会这个系统的不同组成部分是如何协同工作的。你可能会想要对参数做一些调整,或添加其他技术工具来完善这一策略。
![]()
交易策略#2:毛刺与缺口
我以前经常交易“价格毛刺”策略。为了识别这种形态,我会将布林带的标准差设置为2.5倍,从而形成一个更宽的价格通道。通道越宽,价格突破带外时的信号就越有意义,也更具代表性。你甚至可以将标准差设为3倍,这样能过滤掉更多噪音,只关注更强烈、更罕见的价格毛刺。
不过,仅凭“尖刺”本身还不够,我建议在此基础上加入K线形态过滤。当价格尖刺伴随出现吞没形态或Pin Bar形态时,通常会构成更可靠的交易信号。
在下面的例子中,价格出现了明显的向上尖刺,突破了布林带上轨,但随后迅速回落并收回通道内。价格重新收回通道内这一点非常关键。因为在强趋势行情中,价格有时会持续收在布林带外或贴近外轨运行,那种情况下要避免入场,而是要等待一次明确的反转拒绝。
在这个案例中,尖刺形成了一根Pin Bar,因此出现了两个共振信号:
![]()
在下面这个情形中,我们可以看到价格毛刺、pinbar,以及前期支撑区域的共振信号。
在使用多个共振因素时,最困难的部分其实是学会放弃那些只差一个条件的交易机会。举个例子:假设你看到一个非常漂亮的尖刺形态,但没有出现其他共振信号。在这种情况下,你必须果断放弃这笔交易,即使它看起来再诱人也不行。
如果你的交易系统规定,入场必须同时满足额外的共振条件(例如:K线形态确认 + 位于前期支撑/阻力位附近),那么你就必须严格遵守规则,错过就是错过。这一点是很多新手交易者最难做到的,他们总想“动手试一试”。但实际上,只有在所有信号完整出现时才交易,这才是长期成功的关键。
因此,把你的交易规则写下来,贴在你能随时看到的地方,在交易时不断提醒自己,你要等的是什么样的信号。
![]()
交易策略#3:动能背离
“背离”是我最喜欢的交易工具之一,我已经在多种策略中使用它很多年了。在其他文章中,我也详细讨论过背离的概念。
相关文章阅读:《全职旅居交易员分享:如何利用背离来交易?》、《简单且行之有效的策略:交易“隐藏背离”》、《如何确定RSI指标背离,攫取最大交易利润?》
在下面的图表中,价格在点(1)处出现了四重顶背离。价格连续形成4个更高的高点(2),但RSI却连续出现4个更低的高点——这说明价格在上升,而动能却在减弱。
截至目前,价格又连续创出更低的低点(3),而RSI却开始形成更高的低点(4),这表明当前趋势正在逐渐失去力量。
当然,仅凭背离信号还不足以直接入场。因为即便出现背离,价格仍可能在趋势中继续运行相当长一段时间。和所有交易策略一样,我们需要在背离系统中叠加其他共振条件来确认信号的可靠性。
![]()
下面的图展示的是同一个情景,不过这次我添加了一条40周期均线和趋势线;我们将在本文的策略#5中专门讲趋势线的用法。
这里,均线周期的选择非常关键。从图中可以看到,在左侧的上升趋势中,价格多次突破或下穿这条40周期均线,因此在这种波动较大的市场环境下,更长周期的均线会是更好的选择。
在点(1)处的趋势线表现很好,直到它被价格有效跌破后,趋势才真正转为看跌。
目前在点(2)处的趋势线尚未被突破,因此还没有出现看涨信号。如前所述,单靠背离本身并不是足够强的入场依据,而“趋势线共振”在这种情况下非常有效。现在,交易者只需耐心等待趋势线被强势突破,然后再寻找合适的做多机会。
![]()
交易策略#4:突破系统
水平突破是我最喜欢的交易概念之一。尤其对于新手或仍在摸索的交易者来说,识别水平价位通常更容易,因为它们非常客观。
一个良好的水平价位需要在第二次触及后才能被视为有效,而随着价格每一次的再次触及,这个水平位会逐渐变弱。
在下图中,位于点(1)的水平阻力位被触及了大约5次。这样的价位通常有较高的突破概率。更重要的是,在突破之前,价格一直“贴着阻力位”运行,这意味着卖方已无力再将价格压低,而买方力量正不断增强。
在我的交易体系中,我称这种现象为“低位回踩”,它往往预示着高概率突破的来临。
当价格真正突破盘整区间后,交易者应等待短暂的整理阶段,从而在高位画出新的水平线。在图中的点(2)与点(3)处就有很好的示例。这类整理阶段通常可用于趋势跟随交易的入场时机,我们曾在之前的《回撤交易策略:让你成为高盈利交易者的七个关键因素》中详细讲过这一点。
![]()
为了增强交易信号的稳健性,可以在图表中加入移动平均线作为过滤器,就像下面的图示那样。
移动平均线在这里充当趋势方向过滤器,交易者只需顺着均线的方向寻找交易机会。
在点(1),价格上穿移动平均线,交易者便开始寻找看涨(做多)机会。
在点(2)和点(3),价格进入短期盘整,并在顶部形成水平阻力位。这些盘整阶段为趋势跟随型入场提供了良好的时机,突破则意味着趋势的延续。
到了点(4),价格跌破均线,同时也突破了上升趋势顶部的水平盘整区间。这种形态往往是顶部反转信号,并且常常伴随动能背离。此时,交易者可以加入RSI指标作为第三个共振因素。
在点(5),价格在短暂盘整后跌破水平支撑位,并且价格位于均线下方,因此交易者只需关注看跌(做空)机会。
最后,在点(6),市场形成了一个底部形态,当价格突破水平阻力位的同时,也完成了上穿均线,产生了看涨信号。
![]()
交易策略#5:趋势线系统
与水平线相比,趋势线的主观性更强,但同样非常有效。
下图展示的是一个主要上升趋势,在这种趋势中,交易者应主要寻找买入机会。
借助趋势线,我们可以更高效地识别盘整区间。当你能连接3个或以上的高点,并在上升趋势中画出一条向下倾斜的趋势线时,一旦价格向上突破这条趋势线,通常意味着上升趋势的延续。
在下图中,所有三个标注点都显示了这种情况:价格在盘整阶段形成向下倾斜的趋势线,而每一次趋势线突破都预示着趋势延续信号的出现。
![]()
移动平均线是趋势线策略的理想辅助工具。均线最适用于趋势行情,而趋势线在这种行情下同样表现出色。
在下图中,我在图表上添加了一条40周期的移动平均线。对于这3次趋势线的突破,移动平均线同样确认了趋势方向。不仅在每次信号出现时,价格都位于移动平均线之下,而且移动平均线本身也呈向下倾斜,在趋势线被突破的同时确认了下行趋势。
![]()
最后,我依然不建议你盲目照搬这些交易策略。
请将它们视为灵感来源,在此基础上测试不同想法,看看哪一种最契合你的交易风格和个性。
只有经过实践和调整,才能真正打造出属于你自己的交易系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