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的中国农村,想找个识字的人都难。
很多学校没有正经校舍,夏天师生蹲在树荫下上课,冬天挤在太阳地里听讲,粉笔头都得捡着用,谁也舍不得浪费。
![]()
这就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教育的真实模样,放在今天简直难以想象,但当时的人们,就是在这样的窘境里,开启了一场注定艰难的教育普及战。
教育对国家有多重要?看看历史就知道了。
中国曾错过两次工业革命,近代又因特殊时期痛失发展机遇,这些挫折的背后,都藏着教育滞后的影子。
技术的诞生和普及离不开教育,没有教育,再先进的技术也落不了地。
![]()
当时的中国太清楚这一点了,所以哪怕穷得叮当响,也没敢放弃教育。
看看那些发达国家的路数,就能更明白教育的关键。
19世纪中后期,德、英、法、美、日这些国家,都通过立法普及了义务教育。
日本拿甲午战争的赔款搞教育,新加坡弹丸之地靠教育实现人均GDP领先,这些例子都在说明,教育是后发国家崛起的密钥。
![]()
中国不想再错过机会,普及教育成了必须打赢的硬仗。
全民上阵:扫盲与建校的热血时光
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八成以上人口是文盲,农村更是高达九成五。
青壮年里很多人不识字,种田看不懂农药说明,出门认不得路牌,根本没法适应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建设。
扫盲成了第一步,也是最紧迫的一步。
![]()
1978年,国务院出台了扫盲指示,一场全民扫盲运动在全国铺开。
乡镇组织群众入学,学校负责教学,干部盯着落实,“夫教妻、子教父”的场景到处都是。
本来想,扫盲已经够难了,没想到普及小学教育的难度更上一层。
当时全国中小学危房占比很高,很多地方的师生在牛栏、猪圈里上课,每年都有学生因为校舍倒塌受伤。
![]()
没钱、没校舍、没设备,怎么办?答案是靠全民。
河南百姓用十多年时间,筹措了上百亿教育经费,完成了国家拨款五十年都未必能实现的目标。
甘肃会宁的村民,拿出盖房、娶媳妇的钱,肩挑驴驮把建材运到山顶,建起了村里第一所小学。
湖北竹溪的村民,自己凿石头、伐木材、挖泥巴制砖,硬生生背出了一所新学校。
还有那些让人泪目的普通人。
![]()
河南的唐前程老夫妇,为了建校捐出了自己的寿材,学校大门上“勤奋学习,振兴中华”八个字,成了最动人的注脚。
73岁的白方礼老人,蹬了十五年三轮车助学,住铁皮棚、吃馒头咸菜,把攒下的35万都捐给了学生,直到88岁还在坚持。
这些普通人的付出,才是中国教育普及的基石。
![]()
西部决战:啃下最后一块硬骨头
扫盲和初步建校完成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了新目标。
1986年,义务教育法正式实施,“两基”攻坚被提上日程。
但到了2002年,西部还有四百多个县级单位没实现“两基”,人均受教育年限只有六年多,这里成了最后一块硬骨头。
![]()
西部的难,超乎想象。
地广人稀,很多地方是高原荒漠,办学成本比其他地区高得多。
不少地方贫困根深,还有少数民族聚居区,语言不通、观念差异让招生和教学都很困难。
但再难也得干,2003年,国家出台了西部“两基”攻坚计划,总理强调这是本届政府的重大目标。
中央砸下真金白银,投入三百亿兴建改建寄宿制学校,九十亿推进远程教育,还招募了三万多名大学生到西部当特岗教师。
![]()
2006年,西部率先实行“两免一补”,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让贫困家庭的孩子也能安心上学。
各级政府层层签军令状,一把手亲自抓,这场攻坚战打得格外坚决。
独龙族的改变最有代表性。
这个曾靠刻木结绳记事的民族,之前没几个人能读完小学。
![]()
老师讲课要经过三道翻译,学生学起来费劲,辍学率很高。
干部们冒着生命危险,在陡峭的山路上寻找辍学学生,找到一个送回一个。
边防官兵在村里义务执教四十年,带着村民建校办学。
到2007年,独龙族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百分之百。
![]()
2007年底,西部“两基”攻坚计划如期完成,人口覆盖率从77%提升到98%。
中国用几十年时间,甩掉了“文盲大国”的帽子,办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义务教育。
这场奇迹的背后,是国家的坚定决心,是政策的持续发力,更是亿万人民的无私奉献。
教育普及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从国家层面看,充足的高素质劳动力,把人口压力变成了人力资源优势,为“世界工厂”的崛起打下了基础。
![]()
从个人层面看,教育让无数人走出大山、摆脱贫困,学会了敬畏、善良和勇敢,也找到了安顿自己的方式。
当然,义务教育普及不是终点,教育公平、教学质量提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回望那段穷到没粉笔,却硬是让数亿孩子免费上学的岁月,我们总能感受到一种力量。
![]()
这种力量,来自“再穷不能穷教育”的信念,来自全民托举的坚守。
毫无疑问,这场跨越数十年的教育突围战,注定会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厚重、最动人的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