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公安部结合“阳光下的守护”法治公安主题宣传活动,联合中央宣传部部署开展了2025“最美基层民警”宣传发布活动,集中选树一批在全面实施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提升工程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
其中,来自北京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的民警张雷,入围2025“最美基层民警”候选人。
2023年底,#清华博士后当交警#的词条一夜之间冲上微博热搜,24小时在线讨论量达到1.5亿次,很多网友阅读文章后,不由得为这位“清华博士后”点赞。
![]()
张雷,男,1974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工学博士后,2008年参加公安工作,现为北京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事故处理支队交通事故鉴定中队警务技术三级主任。曾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个人三等功1次,获评“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人才”,当选2023“最美警察”。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故事......
>>起初至现在,一以贯之的抉择
时间倒回2008年。
作为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机械工程学科博士后的张雷,在出站前,收到过高校邀请他当导师、建实验室;也收到过汽车企业聘请他做高管、拿高薪……
但他都一一婉拒。
![]()
因为他了解到,北京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成立了当时全国唯一一家省级公安交通鉴定司法中心。张雷认为,科研来源于实战、服务于实战,只有到一线去、深耕基层工作,将新知识和新技术转化成为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才能发挥科研最大的价值!
于是他说:“我想去那里。”
对于张雷的选择,很多人并不理解。面对各种质疑,张雷的决心从未动摇过:“我知道,这个领域,大有可为。我要在实践中形成经验、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研发技术,从而反哺给社会。”
![]()
如今,张雷已经在他选择的岗位上,工作了17年。
这些年,他承担全国重特大交通事故的调查和认定工作30余例,参与调查全市各类交通事故3000余起,出具各类鉴定文书3万余份,主持和参与制定行业标准18项。其研发的新技术、新装备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和多项发明专利,享受公安部部级特殊津贴。
![]()
除了交警职业身份,他还担任中国合格评定认可委员会技术专家,科技部和公安部科技兴警智库专家,公安部部级专家人才库首批入选专家,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能力验证技术专家。
>>知行合一,投身基层的“交警博士”
交通事故现场情况复杂,事故鉴定涉及到的知识领域非常宽泛,张雷说:“只能在实践中通过搞案子‘恶补’,哪不行,就抓紧学。”
![]()
说到做到,他在之后的工作过程中,知行合一,充分利用多年所学,创新形成了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的综合调查取证模式,在交通事故鉴定的岗位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随着对工作的深入,他收获了更多的经验,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我是人民警察,我的工作不仅要对事故负责,还要对所有当事人负责。”
![]()
丰富的经验与学术知识,加之他对交通鉴定工作的深刻认知,使他在17年的交通事故现场勘查工作中,无一错漏!
一次,一位老人被发现倒在公路边,双腿被碾压,经抢救无效死亡。是什么车碾压了他?他是行走时被车撞倒,还是意外倒地后遭到碾压?
这些问题的答案直接影响事故性质和责任认定。属地交通支队经过前期工作,锁定了两辆嫌疑车辆,但由于长期在工地运营,两车车轮、车体磨损严重,未能提取到有效证据。找不到源头,责任认定成为难点……
![]()
接到案件后,张雷认真梳理现场大量信息,分析出两辆车车轮属于并装双轮,碾压后死者的生物检材很有可能附着在两个车轮的间隙中,而这个位置由于比较狭小、有一定纵深,证据不容易被发现……但也不容易灭失。
这个判断为办案民警打开了思路,办案人员很快从其中一辆车双轮间的缝隙里提取到了关键性证据,并根据证据特征,认定老人是在步行过程中,被车碾压造成失血过多死亡,真相由此大白。
![]()
在张雷的心里,用科研服务法治,是他作为科研工作者和基层执法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将知识、经验和技术全面应用到公安实践中,让每一位群众在每一起案件办理、每一次事故鉴定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就是我的使命和承诺。”
>>他是交警,更是穿警服的“科学家”
“要将知识转化成为实实在在的科技装备,才能解决问题、提升效能,从而惠及更多方面、更多人。”这是张雷始终坚持的观点,更是他开展创新研发的动力所在。
![]()
在重大交通事故中,车辆撞击的碎片、物体运动后形成的各种痕迹散落在大范围的路面上,一旦发生在城市交通主干道或者繁华的支线道路上,封锁道路开展现场勘查,在短时间内准确提取证据、快速恢复交通的压力十分巨大。
如何做到“快勘快撤”,最大限度保障城市运行畅通、减少因事故拥堵带来的间接经济损失,就成为张雷重点攻关的课题。
![]()
经过大量实践和深入思考,张雷认为现场勘查最为耗时的地方,在于使用传统工具对痕迹进行记录、绘制现场图这些环节上。
但只需将传统直线型标尺改良为平行四边形的标尺,在现场勘查过程中,把标尺摆在痕迹附近,拍摄后上传到“道路交通事故快速处置系统”内,便可自动生成所需的勘验要素,从而有效缩减现场勘查的时间。
![]()
一次,北京环路上发生了一起情况复杂的交通事故,当时正值晚高峰,交通压力不言而喻。张雷带队运用这项发明,将现场勘查时间,压缩到12分钟即全部、高效完成。这项发明在后续一系列交通事故现场勘查工作中被广泛应用,并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创新装备一个接着一个,张雷始终不满足。在他看来,新装备要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满足新形势、新要求。为此他带领团队开展研发,于2024年底推出了一款汽车取证装备。
![]()
这款装备一经“面市”,迅速在各地公安机关交管部门应用,实践证明,该设备可帮助民警快速查明事故过程和原因,为后期的责任认定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张雷常说:“不怕迈开的脚步小,只要我们通过创新解决好每一个小问题、处理好每一起事故,就能从量变转化为质变,甚至能推动一个行业的规范化现代化发展。”他相信运用所学持续研发新型警务装备,一定可以为首都公安交管系统乃至全国公安交管系统建设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建章立制,推进行业规范的“排头兵”
在创新新技术装备的同时,张雷非常注重将探索形成的新方法新手段新模式固化下来,推动行业规范和标准的逐步完善。

为了适应道路公共图像设备和车载录像设备广泛应用的新形势,张雷将多年来好的经验和做法进行固化,主持制定了公共安全行业标准《基于视频图像的车辆行驶速度技术鉴定》,成为全国交通事故车速鉴定的主要手段。
![]()
这些年,张雷准确把握道路交通安全事故处理国际前沿发展趋势和我国实际需求,先后主持和参与制定了《道路交通拥堵经济损失评估指南》《道路交通事故痕迹鉴定》等18项行业标准。
特别是作为科技部和公安部科技兴警智库专家,他率先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行业生产规范和准入制度等领域开展系统性研究,推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交通事故鉴定效能提升和行业规范化发展。
![]()
这些年,张雷累计参与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5项,有效解决了我国交通事故处理的一些重大关键性技术难题,为规范我国道路交通事故办案和司法鉴定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热爱永存,无畏病魔的“拼命三郎”
一项项科技创新、行业标准、工作规范、前沿研究,凝结着张雷的全部热情和毫无保留的付出。据张雷的同事回忆:“他经常在单位忙到半夜,白天出现场、检验鉴定,晚上起草行业标准、申报科研课题,忙得脚不沾地。”
![]()
忘我的工作给张雷带来的,除了在专业领域不可撼动的地位、强烈的获得感和自信心、不竭的创新探索动力,还有几近致命的“冲击”——他被查出患上了肺癌。
“当时大夫说情况不太好,让我尽快治疗,之前自己是有预感的,但是没有想到这么严重。”拿着诊断证明走出医院,张雷抬头看了看天空:“这件事对我来说不重要,我那时想,治好了接着干呗。”
![]()
张雷积极配合治疗,右侧三分之一的肺叶被切除,接受了自己也记不得几轮的放化疗,当所有人都以为张雷就此归于“沉寂”时,他又带着不曾有一丝磨灭的热情回归了岗位。

如今的张雷,凭借强大的意志力和积极面对的心态,已经恢复了健康。面对未来,他始终保持着追波逐浪的姿态:“进入新时代,我们也迎来了非常好的发展机遇,我要乘着这股东风,继续拓展研究方向,为公安交管工作现代化和城市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九层之台,写在最后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17年来,张雷在交通事故鉴定岗位上深耕细作,已经成为全国交管行业里的“警营科学家”。
![]()
在他一路走来的经历和故事里,蕴含着探究客观规律、专注于足下的真诚,闪耀着深植于科研人血脉的“工匠精神”,彰显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素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的品质和“劈波斩浪竞百舸”的力量!

他将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抛洒在热爱的岗位,用求真务实的研究、脚踏实地的行动、创新担当的勇气,助力首都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为服务城市交通建设、保障群众安全出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不忘初心,必得始终
来源丨正警事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