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最近的一句话,将中美关系又一次推到舆论风口。他对媒体说,中国是“不可靠的贸易伙伴”,并警告如果北京在稀土等关键问题上倒退,美国已准备好拿出“最强大手段”,再次加征关税。
几天前,特朗普还在公开场合高调宣称与中方达成重大共识,称两国关系正走向更好。一周内,美方的2种口径,暴露出的不是中国有什么问题,而是美方在对华政策上的自相矛盾与工具化心态。
在10月30日,中美元首在釜山举行会晤,双方就贸易、稀土、农产品采购和控制禁运问题达成一系列临时安排,随后美国宣布将把整体对华关税从57%下调到47%,并就某些出口控制与稀土问题“暂时搁置”协商通道。
如今11月5日,中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公布,自2025年11月10日起,暂停实施此前加征的24%对美附加税一年,但保留10%的加征税率,并同步对部分美农产品实施关税减让或调整。
![]()
与此同时,美国财长在多次采访中反复表示,若中国“没有兑现”稀土出口方面的承诺,美国可能会重新上调关税,并称美国已准备好使用“最大杠杆”。这些事实,不是抽象指责,而是可以核验的行动与表态。
所以到底是谁“不可靠”?贝森特把“不可靠”的帽子戴在中国头上,本质上是在以美国的片面担忧为由,维持其对华施压的正当性。
可我们回看过去一年多,美国对中国政策本身波动极大,威胁加征高额关税,随后与中方向谈判妥协再做局部让步,之后又以“国家安全”、“供应链风险”为由拟定新限制。
换言之,美国把“可靠”与“不可靠”的标准,设定在自己可随时改变的政策尺度上。这种以自我为标尺、随意改判对方的做法,才是真正的不可靠。
还有就是稀土问题的本质。稀土并非中国的私人“王牌”,而是全球产业链中不可替代的环节。中国确实在采选与深加工方面有先发优势,但这并非是“要挟”而是市场结构与长期产业积累的自然结果。
![]()
美国现在一方面承认不想脱钩,另一方面又企图通过威胁关税和所谓“最强手段”,来硬性重塑供应链,这本质上是希望把“竞争”变成“选择对手必须承担成本”的单边游戏。这不是在降低风险,而是在把风险转嫁给世界其他国家。
在釜山会晤之后,中国正选择以务实步骤回应双边共识,比如暂停部分对美附加税、调整农产品关税、并保持对话渠道开放;这些都是可核查的兑现。美国方面则频繁以“如果”、“可能”来进行威胁和恐吓
事实告诉我们,在国际关系里,长期稳定不是靠口头威胁堆砌出来的,而是靠可执行的措施与制度约束逐步建立起来的。中国用行动回应合作意愿,美国用口吻维护谈判姿态,两者的可靠度谁更强,显而易见。
![]()
贝森特的表态和警告,不过是政治话术的国际表演。美国内部有两股力量在博弈,一派强调务实、保住供应链与市场稳定,另一派倾向于以国家安全为名推行脱钩和施压。
贝森特的表态,是后者逻辑的新闻化延伸,把复杂的战略竞争简化为“对方是否守诺”的道德判断,进而为后续更强硬的经济措施寻找话语基础。问题在于,若“守诺”只由单方面担忧来裁定,那任何国际协定都难以长期生效。国际合作的前提,是双方都能在制度里找到约束,而不是靠一方的单方面恐吓与口头悬崖勒马。
我们也不要忘了一个现实,美国自身在能源、原材料、关键零部件等领域并未建立完全替代的体系。所谓“去风险化”,在学术上听起来高大上,实际操作上却意味着大量的政府补贴、企业重组和长期成本。美国一方面搞“去风险化”,一方面又在靠市场与盟友多年积累的供应链上继续受益。
![]()
这种“唱不穿的两面曲”,恰恰是其所谓“可靠”的矛盾证据。中国既不是“不可靠”的变量,也不是愿意承担所有不确定性的对象;中国要做的,是既合作也防护,合作以开放的市场与承诺,防护以法律与制度的底线。
最近中国暂停部分对美附加税、继续保留10%税率并在农产品上做出调整,既表明了中国在贸易领域的诚意,也显示出在利益分配上的理性,在不牺牲国家长远利益与制度主权的前提下,愿意以务实举措回应合作呼声。
最后,嘴上喊着“可靠伙伴”,动辄以关税、制裁为筹码的那方,才更值得怀疑。中国用行动回应合作,美国若想重建长期信誉,必须从停止随意贴标签、回到规则与制度性协商开始。谁更可靠,时间与市场早已给出答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