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国空军还在为NGAD项目首飞时间表争论不休时,中国西北大漠的4998米跑道上,歼-36与歼-50正以超音速巡航划破长空。这两款采用截然不同气动布局的第六代战斗机,不仅打破了西方"六代机只能单一路径"的认知惯性,更用三发飞翼与双发紧凑的同框画面,宣告中国航空工业进入"双赛道领跑"时代。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image
全球航空史上从未出现过如此场景——成飞的歼-36采用三台发动机驱动的无垂尾飞翼构型,翼展超越F-111却能在罗布泊超长跑道上轻盈起降;沈飞的歼-50则以Lambda机翼与双发布局演绎着另一种隐身美学。这种"左手画圆右手画方"的并行研发模式,背后是两项关键技术突破:其一是超音速巡航与短距起降的完美平衡,其二是不同气动布局下的全向隐身共性解决方案。
罗布泊基地的选择本身就暗藏玄机。这个毗邻核试验场的绝佳试飞场,不仅拥有足以起降空天飞行器的跑道长度,更构建起包含先进无人机在内的未来空战测试生态。歼-36在此进行的长时间超音速巡航测试,验证了其三轴承旋转喷口带来的1.6马赫持续飞行能力;而歼-50的锯齿状翼缘设计,则在沙漠强风环境中接受了最严苛的隐身效能检验。
![]()
image
更令外界震惊的是两款机型近乎同步的研发节奏。2024年12月26日这个注定载入航空史的日子,歼-36与歼-50竟选择同一天完成首飞。如今转场罗布泊开展同步试飞,表明中国六代机研发已突破方案论证阶段,进入多方案比对的工程化快车道。这种"技术验证不怕冗余"的底气,源自中国军工独特的竞争机制——成飞与沈飞各自探索不同技术路径,最终由实战需求决定优胜方案。
美国《战区》网站最新卫星图像显示,这两款六代机原型机已开始进行编队飞行测试。歼-36庞大的飞翼机身与歼-50精干的三角翼构成强烈视觉反差,却共享着相同的作战网络节点。这种"形异神同"的研发思路,恰恰印证了中国六代机"体系化突破"的核心逻辑:气动布局可以多样,但脑机接口指挥无人机蜂群、RBCC变循环发动机等颠覆性技术必须实现代际跨越。
![]()
image
当西方军事观察家还在争论六代机应该侧重隐身还是智能时,中国用双机型同框测试给出答案——全都要。从歼-36的"空中堡垒"式重装突防,到歼-50的"幽灵刺客"式高速猎杀,再到西工大神秘验证机的舰载适配设计,三种技术路线在罗布泊的苍穹下已勾勒出未来空战的完整拼图。这种多线程并进的研发策略,或将使中国在2027-2028年就建立起全球首个六代机作战体系。
沙漠深处的轰鸣声正在改写航空史。两款六代机同场竞技的壮观场景,不仅意味着中国首次在战斗机代际更替中实现全面领先,更揭示出深层研发哲学:当对手还在纠结技术路线时,我们早已用实体飞机占满所有跑道。这种饱和式创新的威力,远比单一机型突破更具战略威慑——毕竟,能同时玩转两种未来空战解决方案的国家,注定掌握着规则制定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