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才诗骨陈子昂
李敦茂
![]()
金华山鸟瞰图
陈子昂(公元659年—700年),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金华镇武东村)人。唐代著名文学家、诗人、诗歌理论家、初唐诗文革新代表人物。陈子昂开创了唐代诗文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先河,是唐诗变革的风向标,被誉为“海内文宗”“唐诗之祖”。元初朝廷追谥“灵佑文惠侯”,赐号“英显”。2020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陈子昂为“四川历史名人”,评价其“风骨嶙峋,文坛雄杰”。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高峰,陈子昂就是站在高峰挥动唐代诗文革新大旗的旗手,更是站在高峰为民鼓与呼的文坛雄杰。
![]()
陈子昂汉白玉像
陈子昂的“安人”政治思想
与诗文革新理论
唐文明元年(684),陈子昂登进士第,逢高宗崩,奏《谏灵驾入京书》。武后奇其才,召见金华殿,占对慷慨,乃敕曰:“梓州人陈子昂,地籍英灵,文称伟烨。”拜麟台正字,后升右卫冑曹参军,再擢右拾遗。陈子昂一生忧国忧民,直言敢谏,主张“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王政之贵,莫大乎安人”"国之政要,兴废在人”,体现出强烈的安人政治思想。一是关注流民,解决民生。针对唐初土地兼并愈演愈烈,无地农民逃亡与日俱增,奏《上蜀川安危事三条》,认为蜀中诸州逃户三万余,实缘官人贪暴,人不堪命,结伙成盗。主张招抚逃户,发展生产,除屏贪残,公私俱宁。二是措刑尚德,反对滥刑。针对告密之风和滥施酷刑严重,连上《谏用刑书》《谏刑书》,指出“百姓安则乐生,危则思变”,主张措刑尚德,安人息边,严诛酷吏,咸服天下。三是任用贤良,明德慎罚。武后诏问为政之要,奏《答制问事八条》,主张严格官员德行,广纳贤才,信任贤臣,用明德慎罚、宽缓之法治国。四是忧济民生,共赴国难。高宗崩将迁梓宫长安,奏《谏灵驾入京书》,认为天子以四海为家,圣人包六合为宇。今内忧外患,须关注国家安危,忧济民生疾苦。五是注重安边固防,反对穷兵黩武。武则天计划开雅州道讨生羌以袭吐蕃,上《谏雅州讨生羌书》,认为雅州边羌未尝一日为盗,今无罪受戮其怨必甚。吐蕃黠狯多奸谋抗,兵袭不可幸之。
陈子昂除了主张安人政治,更在初唐诗文革新中倡导“风雅兴寄”“汉魏风骨”的现实主义文风,成为唐代诗文革新的代表人物。他在《修竹篇并序》中指出:“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主张将“风雅兴寄”“汉魏风骨”作为诗文内容革新的目标和方向。“兴寄”就是诗歌要发扬批判现实的传统,有鲜明的政治倾向,“风骨”就是诗歌要有高尚充沛的思想感情,刚健充实的现实内容。诗歌创作必须反映现实生活,揭露社会矛盾,讴歌进步理想,达到进步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统一。有“正始之音,建安风骨”“光英朗练,有金石声”。他将诗歌革新理论与创作实践结合,所作的《登幽州台歌》,骨气端翔,音情顿挫,成为中国诗歌的千古绝唱。《感遇》三十八首五言古诗奠定了“盛唐之音”的发展基础,对诗人张九龄、李白、杜甫产生深远影响。在散文革新上,主张“文林大器,质匪雕刻,学术钩深,风鉴诣极”、“以风雅革浮侈”,有博大气象和丰富内涵。在散文思想内容方面,倡导现实主义文风,有兼济天下忧国忧民的优良品质。散体形式扩散到疏奏、碑志和书启文中,变骈为散或骈散结合。语言使用通俗易懂,练达平实,意旨丰赡,掷地有声。
陈子昂“忧济天下”
从“海内文宗”到“灵佑文惠侯”
陈子昂一生忠诚为民,直言敢谏,曾三次受到武则天召见,“以王霸之术说武曌”“子昂之于言其聋瞽欤”。他的许多政论奏疏,“辞婉意切,其论甚美”,表现出洞察国家安危的远见,关怀人民疾苦的热情,贯穿儒家“仁政礼治”思想,系统反映了陈子昂的政治智慧。其疏奏内容被《资治通鉴》引用六处之多。陈子昂开创初唐诗文革新先河,奠定了“盛唐之音”基础,著有《陈伯玉集》10卷、诗127首、文110余篇,流行于世,其中十首诗作收入《(唐诗)正声》之中。诗圣杜甫称他“有才继骚雅,名与日月悬”,唐代文学家韩愈赞其“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中唐诗坛盟主白居易评价“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陈子昂因此被誉为“海内文宗”“唐诗之祖”。
陈子昂曾两次出征边塞,“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来”,希望以功立名。虽有宏图大志,却事与愿违。万岁通天元年(696)十月,陈子昂随建安王武攸宜出征平定契丹叛乱,敕参谋帷幕。军次渔阳,前军败没,三军震恐,武攸宜无将略。陈子昂进谏,严立法制,以长攻短,乞分麾下万人为前驱破敌。武攸宜视其书生不纳,他日再谏,被贬军曹。英雄失路,满怀悲愤,登上曾为燕昭王招贤黄金台的幽州蓟北楼,孤身伫立,极目远望,仰天泫然涕吟《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歌声感天动地,空灵寒荒。悲叹社会不公,鞭笞官僚丑恶,呼唤政治清明,表达怀才不遇,难见明君的孤独悲凉感慨。实为一首跨越千年时空,呼唤社会正义的生命壮歌。圣历初以父老,上表解官归里。武周久视元年(700),陈子昂被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害,冤死狱中,年仅41岁。一颗初唐文坛巨星陨落,安葬在射洪金华以东二十里独坐山(今龙宝山)下。
宋元时期朝庭为加强全国思想统治,对在思想文学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追加谥号。《钦定四库全书四川通志卷四十二·艺文志》载:“独坐之祠,昔封‘灵佑文惠侯’,额赐‘英显’。久为风雨飘摇,亦割俸,集士民新之,述其施设勤矣哉!”《清光绪射洪县志·舆地志》载:“陈子昂‘元初封灵佑文惠侯’,敕建英灵庙,乡人至今敬礼之。”依据《谥法》:“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元初朝庭跨越时代,给予陈子昂有着盖棺论定意义的“灵、佑、文、惠、侯”评价,结语依次为:“极知鬼神、庇护保佑、道德博闻、爱民好与”,是对陈子昂诗文革新贡献和安人政治思想的高度肯定和褒扬。“侯”为古代封建社会五等爵位中的第二等之义,仅次于王,亦可作为对士大夫的尊称。敕建“英灵庙”,即朝庭诏令建立具有政治与宗教意义的官方祭祀场所“陈拾遗祠”。赐号“英显”,为朝庭赐予陈子昂的庙号。表示陈子昂从唐代诗文革新代表人物(海内文宗),升格为受官方与民间共同尊崇的精神符号(灵佑文惠侯),彰显陈子昂超越时代的精神感召力与文化影响力。
![]()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精神的感召与影响
陈子昂因在初唐诗文革新中的开创引领作用,被尊为“海内文宗”“唐诗之祖”,元初被朝廷追谥“灵佑文惠侯”,射洪金华山陈子昂读书台的拜谒祭祀活动不断,祭祀场所逐年扩大。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十一月,诗圣杜甫杖策拜谒金华山陈公读书堂和武东山陈子昂故居,写下《野望》《冬到金华山得拾遗陈公学堂》《陈拾遗故宅》等多首缅怀诗。唐大历六年(771),监察御史赵儋撰《故右拾遗陈公旌德碑》文,东川节度使李叔明立旌德碑于射洪金华山陈公学堂,充分肯定陈子昂在初唐政治和诗文革新中的重要贡献。北宋嘉佑年间,邑令庞子明在金华山陈公学堂旧基建立拾遗亭。皇祐进士太常博士文同作《拾遗亭记》,对陈子昂的政治才能和诗文革新贡献,纪其功,正其名,示后人景仰之。元代延祐二年(1315)监县廉燕山,重建陈子昂读书台,新建明远亭。谯希亮作《明远亭记》:“治多日暇,尝游是山,介然以唐贤拾遗为念。特修筑屋宇,塑其遗像,彩绘一新。乃构亭于书台之侧,凡崇祀礼毕,则燕醮休息于其上,匾曰‘明远’。”明嘉靖右副都御史、山东巡抚谢东山任云南右参政,暇日在昆明滇池高峣村拜会明代状元杨慎时,与眉州逸人萧旭与东相遇,偶见与东收藏的陈子昂遗像大喜,当即请其临摹一副,并亲自为遗像作跋。后携归射洪,“命工刻石金华山先生读书台上,庶几少慰后人景仰之。”清道光十一年(1831),邑令汪澍移陈子昂读书台于岭后梧岗,形成今日规模之基础。随着祭祀场所和祭祀活动的不断增加,射洪金华山成为川中精神圣地和文化高峰,陈子昂的精神感召力和影响力越来越深入广泛。
北宋时期四川境内一些地方开始建立陈拾遗祠,祭祀海内文宗陈子昂。北宋叶梦得《蒙斋笔谈》载:“阆州(今阆中)人祠子昂。有陈拾遗庙,有祷亦验。”元初陈子昂被朝廷追谥“灵佑文惠侯”,敕建“英灵庙”,不少地方纷纷修建陈拾遗祠、射洪祠、射洪庙祭祀。《四川通志卷四十五·艺文志》载:成都有过纪念陈子昂的射洪庙,又叫射洪祠。“射洪祠,在北门外驿旁。传云,明蜀献王(朱元璋第十一子朱椿)初之国,梦有神冠冕来谒者。王问为谁?对曰:‘陈子昂也,今为射洪土神。王驾过护送至此。’王因问其地,立祠祀之。世因谓子昂为蜀土神。”明《天启成都府图》有“射洪庙”标示。现代作家卢一萍《永不消散的诗情》曰:“南江县东南隅有公山,绝顶有张康侯庙。陈子昂因反对武则天侫佛受到排挤,以丁继母忧归乡,在集州游历时,就隐居张康侯庙数月之久。后人为纪念他,将张康侯庙改称射洪庙,并为陈子昂塑了金身。”清道光《通江县志》载:“射洪庙。治南南寺沟上有射洪庙,神是唐之陈子昂,称射洪者以县名。”由于明蜀献王的立祠祭祀影响,明清时期陈子昂作为一种民间信仰的精神符号,其感召影响力不断增强。
宋元开始朝廷注重学校的儒学教化,诏令各地重修或兴建书院、文庙、乡贤祠,对有功德于民者,祭祀祈祷,典礼事之。元至正九年(1349)知县周镐在金华山建金华书院,独坐山建陈拾遗祠,位子昂先生像于中堂。元延祐进士文礼恺作《金华书院记》:“至正改元冬,监县柏延建言,请择地创建拾遗书院。又援墨池、草堂、眉山例,请建山长一员以职教祀”“先生以一秘书正字悼人之冤,闵国之危,以崇德缓刑,抚慰宗室。著雄深雅健之文,至杜子美、韩退之继作,咸推服为先。倡其有补于名教,如此崇而祀之,礼也。”《清·历代射洪县志汇编·学校志》载:明成化二十二年,知县郭镗在城南县儒学建陈拾遗祠,立陈子昂像祀之。“每月朔望日,山长率肄业生童,恭谒子昂神座,行四拜礼,师生行三揖礼。凡肄业及取准附课之人,是日务期齐集,毋得一人不到。”清康熙己丑年(1709)知县李瑞建,在县东二十里独坐山下重建陈拾遗祠和墓。四川巡抚能泰作《重修陈拾遗墓记》:“陈拾遗首倡高雅冲淡之音,扫六代之纤弱,直与黄初建安相絜量。嗣后,太白、子美诸公踵武继起,上掩风骚。开唐雅之风气之者,谓公非豪杰之士欤?”每年春秋季节,不少文人、雅士、学子前往金华山陈子昂读书台或独坐山陈拾遗祠,上香祭拜,祈求“灵佑文惠侯”,启智慧,开龙门,灵佑学业进步,金榜题名,仕途顺遂。陈子昂在人们心目中,俨然成了文昌帝君。据史料统计,唐宋元明时期射洪县共考取进士32人,其中杨澄家族和谢东山家族各4人。《清光绪射洪县志·艺文志》载:“考吾邑有子昂,号‘海内文宗’,事后英才代起,至有明杨、谢诸公,尤称极盛。”
陈子昂之所以受到各地官方和民间建祠立像,尊崇祭祀,形成长久的精神感召力与影响力,究其原因,主要是陈子昂政治上直言敢谏,忠心为国,真诚为民,诗文上勇于创新,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人民心声,是一个风骨嶙峋的清官和雄杰形象,因而受到普罗大众的爱戴和崇拜。真所谓安人者安天下,为民者民尊之!
陈子昂文化的继承与传播
陈子昂诗文革新理论和诗歌创作实践,开启了唐代诗文革新先声,奠定了“盛唐之音”基础,扭转了唐文化、唐诗词的绮丽颓靡之风。可以说,没有陈子昂《修竹篇并序》的呐喊和《登幽州台歌》“独怆然而涕下”的恸哭,就唤不醒唐代诗文革新的文化自觉,就没有盛唐诗歌散文的繁荣兴旺。唐代文学家卢藏用《陈氏别传》称,子昂“工为文,而不好作,其立言措意,在王霸大略而已”。《新唐书·唐拾遗陈子昂传》称:“唐兴,文章承徐、庾余风,天下相尚,子昂始变雅正。子昂所论著,当世以为法。”
盛唐以来,人们对陈子昂诗文革新理论、诗歌创作特色和安人政治思想均有不少研究和整理,传播甚广。由于时代久远,陈子昂诗歌、文集多有散失,难见典籍。明成化进士、都察院左检都御史杨澄,尝以陈子昂著作年久失传为憾,于宦游中着意搜集,并密访中秘藏书,抄得全集,版行于世,是为能见之子昂诗文集弘治版。明代状元、著名文学家杨慎对海内文宗陈子昂十分仰慕,在著作中列举“唐世蜀之诗人”,第一便是陈子昂。他在研究整理古代文学典籍时,在一小传中偶然发现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高度评价“其辞简质,有汉魏之风”,将之收录传世。射洪金华山自盛唐以来先后有杜甫、欧阳修、贾岛、李商隐、文同、杨澄、谢东山、杨慎、罗洪先、张澜等名宦巨儒前往拜谒,留下不少祭祀诗文,其他文人墨客也留下大量诗文、楹联、碑刻。杜甫在《陈拾遗故宅》中赞曰:“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杨慎在《登金华山玉京观中有陈子昂书台》其二中曰:“古调今寥落,令人忆拾遗。不图垂拱世,复睹建安诗。瑟在犹清廓,碑残尚色丝。紫阳留咏后,千载有钟期。”20世纪50年代开始,射洪县文物管理所加强对金华山陈子昂读书台的修缮保护,和对陈子昂诗文论著、文人墨客祭祀诗文及有关文献资料,进行了大量的搜集整理,为陈子昂文化的研究和传承作出了努力。2006年,射洪金华山陈子昂读书台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射洪龙宝山文宗苑
陈子昂去世后,部分子孙举家迁往外地开枝散叶,将陈子昂文化传播到四面八方。清道光《邻水县志》载:陈子昂辞官后,“曾迁居广安州之岳门镇,有读书台。因后人七世同居,建孝义台。后居邻,凿流杯池宴客,及父丧庐冢。”现在邻水县城南镇云安村流杯池湾,距杜工部“书岩”二里的溪流和石壁上,存有纵横丈余、波流委折、状若回文的“卍”字石刻和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镌刻的“曲水流觞”“茂林修竹”横幅。清乾隆十八年(1753)知县陈觐光作《邻阳四时赋》:“月魄澄宵,工部之书岩最胜;霜稀旭日,射洪之曲水多寒。”根据陈子昂生前行迹和陈子昂后裔迁往岳池、邻水记录,陈子昂迁居广安州一事失实,但此流杯池应为陈子昂后世子孙开凿,用于宴请文贤宾朋曲水流觞、小酌唱和之用。贵州《绥阳县志》载:绥阳县“城西25里蒲场镇民丰村邱家湾有‘陈子昂祠’,为陈子昂后裔陈昭远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有碑刻〈陈子昂祠堂记〉:‘拾遗祠之在吾乡者,专祀拾遗公,以继射洪之祠焉’‘拾遗在唐为一代文宗,工部诗曰: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由是观之其文其人,拾遗千古。”陈昭远性任侠,好古文词,工五七言。此地为陈氏世居,现被誉为“诗乡”,建有“绥阳大道”和“诗乡”牌坊。
1992年,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陈子昂研究会发起、四川省社科联与射洪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在射洪召开了“陈子昂国际学术交流会”。来自中国、日本、俄罗斯、乌克兰、美国、瑞士、缅甸、马来西亚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唐文化专家和汉学专家120人参加交流。会议收到论文81篇,组织选编出版《陈子昂研究论集》两辑,取得重要研究成果。2017年开始,先后成立射洪陈子昂研究会、陈子昂诗社等文化团体,加强陈子昂政治思想、诗廉文化、诗文革新理论和诗歌创作特色研究并融入到全国唐文化研究和蜀学研究之中,发表了不少高质量论文和诗词。国内一些专家学者编辑出版《陈伯玉文集》《陈子昂诗注》《陈子昂年谱》《陈子昂传》等多部著作。在金华山陈子昂读书台建立嵌入式“诗廉文化”基地,在龙宝山陈子昂陵园侧建立“文宗苑”,展现陈子昂生平事迹、清廉思想,与陈子昂读书台形成功能呼应。联合《诗刊》社设立陈子昂诗歌奖,每年举办一次国际诗歌周活动。在干部学生中开展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陈子昂文脉活动。
![]()
陈子昂文化研讨会
现在,陈子昂“安人”政治思想、诗文革新理论已在国内外广泛传播,其影响越来越深入。2025年的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二中,要求考生阅读宋之问《咏省壁画鹤》、陈子昂《咏主人壁上画鹤寄乔主簿崔著作》两首诗,完成其文言文赏析,以此考查学生对唐诗的理解鉴赏能力,鼓励更多青少年学生学习阅读陈子昂诗文,传承陈子昂文化。
来源:巴蜀文史
作者:李敦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