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场町的黄土丘上摆放的朵朵白花,见证了一位国民党主席对历史沉默的打破,耳边响起的“我们都是堂堂正正中国人”的呼喊,更在岛内政坛投下一枚震撼弹。
“我必须来参加。”中国国民党新任主席郑丽文站在台北马场町纪念公园的慰灵碑前,目光坚定。此时距离她当选党主席仅仅过去8天。
11月8日下午,这位国民党新任掌门人出席了由“台湾地区政治受难人互助会”举办的“50年代白色恐怖秋祭追思慰灵大会”。现场约百名参与者中,不少是白发苍苍的政治受难者遗属。
![]()
当台湾青年陈竹音高声宣读“安息吧,死难的同志,你们的理想终将在两岸统一的进程中得到实现”的祭文时,现场气氛达到高潮。这是国民党主席首次参加此类活动,打破了该党数十年来对白色恐怖历史的缄默。
历史性突破:郑丽文的马场町之行
郑丽文提前抵达会场,与政治受难者遗属一一握手致意。她谦和的态度获得了在场民众的认可,有人高喊“两岸一家亲,我们都是堂堂正正中国人,郑丽文加油”。
![]()
这场追思活动的主题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两岸同心、振兴中华”。主办方在慰灵碑前设置了缅怀墙,上面列有李友邦、钟浩东、吴石、朱枫等“牺牲烈士”的名字。
郑丽文在致辞中表示,她刚就任国民党主席不到一星期,就收到本次大会主办单位的诚挚邀请,“必须来参加”。她强调,国民党从前主席连战到马英九,一直坚定推动真正的“转型正义”、两岸和解、国共和解。
“希望用对话取代对抗,过去的历史悲剧绝对可以不再发生。”郑丽文这番话指向的不仅是历史,更是对两岸未来的期盼。参加此次活动前一日,面对记者关于追思对象包括吴石将军的提问,她已明确表示:“出席相关的祭悼活动,就是希望两岸和解、两岸和平。”
![]()
马场町纪念公园在台湾历史上有着特殊意义。20世纪50年代,这里曾是处决政治犯的刑场。当时白色恐怖笼罩台湾,许多怀抱爱国爱乡情怀、追求国家统一的两岸进步人士在此牺牲。
吴石将军的故事尤为引人注目。1950年6月,吴石在马场町英勇就义。近期大陆热播剧《沉默的荣耀》真实还原了吴石等隐蔽战线烈士的潜伏历程,让这段历史重新进入公众视野。
“台湾地区政治受难人互助会”总会长周弘奇在秋祭大会上表示,今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他强调应当铭记李友邦、钟浩东等进步人士,他们秉持欲救台湾先救祖国的理念,奔赴祖国大陆投入全民族抗战。
![]()
郑丽文在活动中表达了对白色恐怖受难者的缅怀之情。她指出,台湾历经了长年戒严,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让这段历史“从布满灰尘的暗河里重见天日”。但她同时批评,当前民进党执政下,“威权的幽灵、钳制言论自由的幽灵再次笼罩台湾”。
国民党的历史包袱与郑丽文的突破
国民党在台湾的戒严统治留下了深远的历史影响。1947年爆发的“二·二八事件”是台湾民众对国民党腐败统治的武装抗争,与当时大陆国民党统治区内的反独裁、反内战、反饥饿斗争同一性质。
![]()
事件以国民党当局的镇压告终,据估计数千台湾民众惨遭杀戮。而1949年5月19日公布的《台湾省戒严令》,更是开启了台湾长达38年56天的戒严时期,这是至今为止全世界施行时间第二长的戒严令。
在戒严体制下,特务横行,草菅人命。20世纪50年代初期,各类特工和情治人员达数万人之多,对台湾民众实行严密控制。据不完全统计,仅1949-1952年间,被台湾当局以“匪谍”“共党”名义枪毙的就有4000人左右。
面对这样的历史包袱,国民党高层长期以来对此保持缄默。即便是在马英九执政的八年期间,也未能真正直面这段历史。马英九虽然推动两岸和解,但在处理白色恐怖历史议题上显得顾虑重重。
![]()
郑丽文的举动打破了这一模式。台湾时事评论员王炳忠认为,郑丽文作为国民党主席参加秋祭,是对民进党歪曲历史的有力反击。他指出,民进党当局把进步人士的牺牲扭曲为与国民党斗争的政治资本,令人痛心。
国民党在台湾的统治历程充满争议。随着1949年在国共内战中的失败,国民党当局退踞台湾。面对当时台湾乱象,国民党将大陆统治的“一整套反人民反民主的专职机制”移植到了台湾。
戒严体制下,台湾人民的基本权利受到严重限制。根据《戒严法》《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惩治叛乱条例》等法规,台湾全面建立了戒严机制。30多种法令、法规和条例构成的严密律法,使民众的人权、自由、民主乃至生命都失去了保障。
![]()
白色恐怖时期,不仅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遭到迫害,普通民众也生活在恐惧之中。甚至阅读左翼书籍、批判政府,即使不是共产党员,也会被情治机构视为潜在敌人,以“叛乱罪”进行整肃。
这些历史问题在台湾社会积累了深重的怨气。1987年7月15日,《台湾省戒严令》宣布解除,但历史伤痕并未随之愈合。郑丽文此次参加秋祭活动,可视为对这部分历史积怨的回应。
从台南来的大学一年级学生蔡胜全在秋祭现场表示,他曾主动探寻这段被台湾主流叙事埋没的历史,如今更理解先辈舍己为人、追求统一的崇高信念。这表明年轻一代台湾人也开始关注这段历史。
郑丽文行动的政治意义与未来影响
郑丽文此次参加秋祭活动,在岛内引发了广泛关注。有分析认为,此举打破了国民党长期以来的历史禁忌,展现了与过去不同的政治勇气。作为国民党主席,郑丽文出席该活动让这场追思从民间记忆上升为政党层面的历史对话。
![]()
郑丽文在活动中的表现也值得玩味。她表示,来之前就清楚主办单位的统派思想主张,但强调当天的纪念活动不分思想派别。她认为不管什么政治主张,在今天的台湾民主社会,都不应担心受到政治迫害。
这一态度体现了郑丽文推动国民党转型的意图。她提到,国民党自前任主席连战、马英九以来,一直扛起历史重任、追求两岸和解。她援引白色恐怖受难人陈明忠先生的话说,更希望看到两岸和平,不再大动干戈。
郑丽文的行动在党内也可能引发不同反应。国民党内长期存在对历史问题的分歧,郑丽文直面白色恐怖历史,可能触动党内保守势力的神经。如何平衡党内不同立场,将是她面临的重要挑战。
![]()
对于两岸关系,郑丽文的举动可能带来新的契机。她明确表示希望推动两岸和解,这与当前民进党当局的对抗路线形成鲜明对比。在台海局势复杂的当下,这种姿态可能为两岸关系创造新的可能性。
随着秋祭活动结束,马场町纪念公园逐渐恢复平静。但郑丽文此次行动引发的政治涟漪正在扩散。台湾民众普遍关注,这位上任仅八天的国民党主席,是否会带领国民党真正面对历史,开启新的政治篇章。
![]()
郑丽文本人对此似乎已有规划。她强调:“必须牢记历史带给我们的教训,要更坚定地和真相站在一起。促进两岸和解、还原历史真相,为政治受难者平反,是一条必须走的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