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秀屿区东峤镇综治中心调解室内,村民老林握着调解员的手连声道谢。这起持续半年的邻里纠纷,通过“信访评理+法律咨询+巡回审判”联动机制得到圆满解决。这是东峤镇创新基层治理的生动缩影。近年来,秀屿区东峤镇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引领,深化“党建引领、夯基惠民”工程,通过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与实体化运行,构建起“一站式受理、全流程闭环、多元化联动”的社会治理体系,实现了矛盾纠纷化解率显著提升、群众满意度持续提高的治理成效。记者实地探访,揭秘这一基层治理创新实践。
党建引领强根基
打造“有温度”的一站式平台
![]()
(现场走访 、调解)
走进东峤镇综治中心,宽敞明亮的服务大厅内,群众接待、矛盾调解、法律咨询等7个功能区标识清晰。墙上悬挂的“4321调解机制流程图”格外醒目,详细标注着从纠纷受理到司法兜底的全流程处置路径。
![]()
“我们坚持把支部建在治理链上。”东峤镇党委书记肖耀华介绍,中心以“只进一扇门,化解百般事”为目标,整合7大功能模块:群众接待厅、矛盾纠纷调解室(含社会心理服务)、信访评理室、阿豹民间调解室、法律援助中心、“三官一律”工作室及巡回审判庭,形成“一站式”闭环服务链条。中心配备专职人员,公开服务流程,确保群众诉求“有人接、有人管、有人跟”。
数据显示,2025年该镇初信初访量同比下降15.4%,群众满意度达93.5%以上。
走访中记者得知,该镇通过积极引导,频现创新亮点:心理疏导前置化,在矛盾调处中嵌入社会心理服务,2025年开展心理干预65人次,化解潜在风险纠纷25起。巡回审判便民化,将法庭“搬”到群众家门口,设立巡回审判庭,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最强公信力。
数字赋能增智慧
深化“高精准”的治理融实践
在东峤镇综合指挥中心,大屏幕实时显示着“全市一张图”平台数据。“通过平台,整合各类数据,形成问题线上流转、线下处置的闭环管理模式,显着提升了治理效率。”东峤镇镇长庄荔彬说,该镇每周以“全市一张图”平台为依托,集成12345热线、警情数据、信访案件等多元信息,实现“一网汇集、一图研判”,开展矛盾纠纷、乡村振兴工作调度。邀请“三官一律”下沉接访、现场调解,累计化解108件。此外,创新“新农人数据库”建设,摸排近2000名农业从业者信息,为产业扶贫与社会稳定提供数据支撑。
![]()
(节日活动)
在治理中,东峤镇深化“乐居养老”与社会治理融合。依托综治网格,为1400余名老人系统提供生活照料、紧急救助、康复指导、健康监测、文化娱乐等综合性助老服务,显著提升老人居家养老幸福感;以先锋村为例,已为436位老人建档,开展入户探访400人次、血压测量390人次、精神慰藉400人次、健康指导9次。结合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开展包粽子、文艺汇演等活动,有效增强老人的社会融入感与生活满意感。
产业扶贫防返贫,通过动态监测54户脱贫户产业补助(25.8万元)、发放“雨露计划”补助5.3万元,筑牢防返贫底线。
规范流程提效能
构建“严尺度”的全链条机制
东峤镇综治中心建立“六步闭环”调处流程:受理登记→村级联动→心理疏导→信访评理→民间调解→司法诉讼,确保每起纠纷“全程留痕、责任到人”。例如,针对一起历时3年的邻里土地纠纷,中心通过“阿豹调解室”联合法律顾问,最终促成双方签订和解协议。2025年累计受理纠纷342件,化解310件,化解率90.64%,剩余32件均纳入专班跟踪。
![]()
(镇党委书记走访)
流程规范与效能提升的实现,离不开严密的全链条制度保障。东峤镇积极践行“4321”调解机制:村级率先开展4轮调解,镇级跟进3轮调解,区级实施2轮调解,主要领导全程参与、第一时间介入;同步实行“白加黑”工作法:干部每周二夜间深入群众家中调解,周三驻村接访,周六开展“党委书记下乡接访日”活动,年内累计成功化解历史积案112件。
多元联动聚合力
拓展“广维度”的共治大网络
资源整合,构建多元调处体系。东峤镇打破部门壁垒,整合198名挂钩干部、48名“三官一律”(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6名法学专家及1278名村级调解员,形成“专业+民间”的调处力量,实现产业纠纷联调、文旅矛盾共治。同时,依托“雪亮工程”新增1400路监控,实现“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镇”。
在实践中,针对霞西村水产养殖项目征地矛盾,综治中心联动司法所、商会,两 周内完成841亩盐田流转协议签订。在霞西村水产养殖基地,曾经的盐碱地如今鱼虾满塘。“多亏综治中心协调解决土地流转矛盾,项目才能顺利落地。”霞西村党支部书记、村长林云生感慨道。据悉,霞西村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盘活841亩废转盐田发展水产养殖,引入莆田市振兴水产养殖公司,项目总投资6000万元,预计年产值1.5亿元,带动周边村民共同增收。
渚林社区借力九龙山景区发展乡村旅游,通过“三官一律”驻点调解消费纠纷,年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零投诉,实现产值520万元。
产业赋能护民生
探索“双驱动”的产治新路径
在原有社会治理体系基础上,东峤镇将产业助农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形成“产业兴农、治理护农、发展惠农”的良性循环。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以及市委“俯下身子抓产业、一心一意谋发展”工作要求,上塘银饰珠宝产业集聚区通过举办“七夕”上塘银饰小镇缤纷季活动,打造省级夜间经济示范区,同步推进54亩小微产业园和54.5亩珠宝广场建设,建成后年交易额预计达80-100亿元。活动进一步激发银饰珠宝这一传统产业的活力,持续擦亮“中国银饰城”和“中国银饰之都”这两块“国字号”招牌,有效撬动文旅融合与消费市场升温,切实推动银饰珠宝产业实现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联动的高质量发展。
庄荔彬说,活动依托上塘银饰小镇“产业 + 文旅”的创新模式,不仅展示了全国第二大银饰交易市场的产业实力,更通过“共富工坊”等联农带农体系,有效带动周边农户实现技能提升与收入增长,是盐碱地地区经济转型和乡村振兴的又一次成功实践。活动促进了银饰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合作,推动了产业赋能与区域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据不完全统计,今年的活动现场人数累计超5万人次。抖音直播同时在线人数超万人,福建海博TV直播播放量超350万,福建新闻联播专题报道此事。
![]()
秋日的前沁村木材加工区机器轰鸣,新落成的展示街区吸引着各地客商。“综治环境好了,企业更愿投资。”商户王老板说。目前,前沁村正积极打造木材加工商贸带,策划农贸市场、小吃街等项目,辐射带动魏厝等3个经济薄弱村增收,实现“产业发展+秩序维护”双提升。据秀屿国家级木材产业园管委会主任林国彬介绍,近年来,东峤家具小镇依托秀屿国家级木材贸易加工示范区的“前港后园”独特产业优势,结合综治保障推动商贸带建设,持续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家具小镇已有177家企业入驻,其中规模以上企业高达66家。这些企业以生产系列家具、人造板、装饰板为主,同时还涉足城市景观木门、物流仓储、木材创意设计等多个领域,形成了上下游紧密相连、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
产业赋能引领治理新道路,成效如春风化雨,润泽每个村落与社区。峤江社区通过滩涂发包年创收95万元;前江村将旧村部厂房出租;下房村借力G228国道项目出租村部给施工方;香山幸福家园小区投入108万元完成污水管网改造,通过“村民议事会”协商解决施工矛盾,形成“基建改善—环境优化—治理升级”闭环。
记者手记
从“矛盾中转站”到“问题终点站”,从“被动维稳”到“主动创安”,东峤镇的实践印证:基层治理创新是乡村振兴的基石。面向未来,东峤镇相关领导表示,该镇将继续深化“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五治融合,探索“预防为主、调解为先、法治兜底”的治理实践,为新时代乡村治理提供更多鲜活样本。
来源:全媒体记者陈开美 陈琳
责编:徐寅生
编审:崔玉辉
审核:李 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