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大学路的空气中飘散着酥油茶与青稞面包的混合香气,耳畔回响着扎念琴的悠扬旋律与直播间的热烈欢呼。为期两天的首届“珠峰·申情”购物节虽已落下帷幕,但杨浦区大学路上那股源自雪域高原的热力,却久久未曾散去。不仅见证了一场消费盛事,更体会到了一幅“浦江情”与“拉孜韵”共绘的“山海同心”动人画卷。
“高原快闪”点燃申城热情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
![]()
![]()
“当雪域高原的格桑花邂逅申城的玉兰花”,活动启幕的预告充满诗意的描绘,在11月8日下午化为现实。活动伊始,日喀则国家级非遗“拉孜堆谐”的登场,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高原风暴,瞬间点燃了现场。
![]()
来自拉孜县的表演者们,脸颊带着高原红,眼神清澈而炽热,他们用极具感染力的舞姿和奔放的歌声,将日喀则的辽阔与热情毫无保留地倾泻在上海的城市舞台。那一刻,语言的隔阂被艺术消融,台下观众不由自主的掌声与喝彩,是沪藏心灵共鸣的第一声回响。这不仅仅是暖场表演,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宣告,为整个购物节定下了激情与交融的基调。
沉浸式”带货直播人头攒动
![]()
![]()
走进大学路上的主题市集,仿佛瞬间穿越至日喀则的繁华街巷。二十多个摊位前人头攒动,“拉孜菜籽油”的醇厚、“桑桑金丝牦牛肉干”的鲜香、“艾草系列产品”的清新草本气息,交织成独特的“高原味道”。市民们不仅用味蕾品尝,更用手触摸“氆氇”的细腻,用耳聆听“扎念琴”的清越。
![]()
精心布置的藏风打卡墙前,等待换上精美藏族服饰拍照的市民排起长队,欢声笑语中,“假装在日喀则”不仅是一张朋友圈大片,更是一次短暂却真切的民族文化体验。
![]()
![]()
沪藏两地的五位推荐官轮番上阵,这里没有冰冷的叫卖,只有热情的分享。上海主播们以都市青年的视角,精准解读高原产品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而来自西藏的推荐官们则身着传统服饰,用带着乡音的真挚讲述,为每一件产品赋予了文化与情感的温度。
![]()
这种“线下体验+线上引爆”的模式,让消费行为超越了简单的买卖,成为一种带有情感认同和文化共鸣的参与。据后续数据披露,直播带货取得了惊人的销售成绩,大v效应切实转化为了推动日喀则产业发展的真金白银,经济效益显著。
从“手牵手”到“心连心”
![]()
在采访中,日喀则市委副书记、上海市援藏干部联络组组长沈敏说,此次活动正是要将始于“手牵手”结对帮扶的山海情谊,拓展为发展同频、优势互补的互利实践。而我在现场的所见所闻,恰恰印证了这种升级。
![]()
![]()
![]()
无论是上海技术交易所带来的技术赋能计划,还是美团、得物等平台发布的消费帮扶专项,都显示出援藏工作正从单向输血,迈向共同造血的深度协作。同济大学设计工作营的学生认真记录着消费者对产品包装的反馈,他们的设计将直接服务于日喀则企业;即将登陆各处的“藏品入沪”快闪店,则预示着这场相遇并非昙花一现,而是长期陪伴的开始。
![]()
站在上海援藏三十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首届“珠峰·申情”购物节的成功,其意义远不止于一场热闹的展销。它是一次成功的探索,证明了在新时代的对口协作中,文化是桥梁,市场是纽带,情感是根基。
![]()
![]()
当上海的“玉兰花”以开放的姿态拥抱日喀则的“格桑花”,激荡出的不仅是消费的活力,更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绚烂火花,是两地人民在携手前行中,共同谱写的关于美好生活的崭新篇章。这场跨越四千公里的“双向奔赴”,未来可期。
文字| 成佳佳
图片| 王寅冬 汤顺佳
编辑| 陈露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
![]()
![]()
![]()
![]()
上观号作者:上海杨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